摘 要:《直齋書錄解題》是南宋陳振孫在自家藏書的基礎上,于淳佑年間編撰的一部重要的私家藏書目錄。《書目答問》是清代張之洞任四川學政時為廣大士子和童生編著的讀古書、治舊學的目錄書。這兩部著作在著述方面有很多異同點,尤其是在著述內容、收錄范圍和版本等方面,所以本論文主要以這幾個方面為主對兩部著作的著述特點做一比較分析。
關鍵詞:直齋書錄解題;書目答問;著述特點
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對所錄書籍的作者生平、內容主旨和訛謬、作品得失、版本鑒定和異同等都做了精要的論述,這對我們進行學術的辨別、分類、整理等有重要的指導和指示作用。張之洞《書目答問》是繼《四庫全書總目》之后的又一集大成之作,作為私修目錄,它不同于《四庫全書總目》這種大型的官修、綜合性目錄,并沒有詳細著錄公、私藏書的情況,而主要是指導學子們有效讀書、研究學問的目錄書。《直齋書錄解題》和《書目答問》在著述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因為作者編撰目的、著述內容、版本選擇、收錄范圍等的不同,所以也有各自的特點和創新之處,本論文擬以《直齋書錄解題》和《書目答問》的著述內容、版本特點、收錄特點等為切入點,對兩部著作進行一個粗淺的比較分析。
一、內容特點
《直齋書錄解題》主要是南宋陳振孫為了個人喜好收藏整理的一部大型私家藏書目錄,是陳振孫對自己五萬一千一百八十余卷藏書的編輯整理,所以本書內容廣泛豐富,時間跨度大,因而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此著作原本56卷,分53類,陳氏將53類書目又劃分為經、史、子、集四錄,其中經錄十類;史錄十六類;子錄二十類;集錄七類,故書名中稱“書錄”,可惜全書已亡佚,現存的只有22卷,是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而成的。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是作者對所錄書籍的內容和對某一學說的形成源流進行概括說明。如,在《永嘉譜》二十四卷中說明了《永嘉譜》包括年譜、地譜、名譜和人譜四部分,還對地理志的形成源流進行了辨析;②是對所著錄書籍的價值大小和優劣進行客觀品評,如對熊克《中興小歷》的評論“往往疏略多抵牾,不稱良史。”
張之洞《書目答問》以“分別條流,慎擇約取”為編寫宗旨,主要以代表性、指導性的書目為主,是張氏為引導廣大士子和童生閱讀而著錄的一部古籍書目。張之洞涉獵十分廣泛,《書目答問》是其早期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故從其著錄內容來看,作者也收錄了一些自然科學和經濟著作,但經學仍為治學根本。
《書目答問》的內容主要是作者根據當時學術的發展情況,以及作者思想和著書立說的宗旨來著述的,基本上是詳今略古,體現了張之洞“今勝于古”的思想。書目內容古略今詳者,全都列舉今人著作,或者將古今書目進行比較,得出“今勝于古”的結論,如《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下注“大抵征實之學,今勝于古。”《書目答問》的著述內容還有附錄兩部分:①是包含詩文選本、經史摘錄和目錄書等的《別錄目》;②是介紹清代經學家、史學家、理學家等主要著名學者的《清代著述諸家姓名略總目》,附錄的編寫為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方便。
二、收錄特點
南宋時,出版業相當繁榮,所以這一時期私人藏書也盛極一時,陳振孫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深受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所以早年便開始四處搜集藏書,由于其任職的地方正好是當時圖書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所以他每到一個地方,便積極尋找優秀典籍來豐富自己的藏書,并仿照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撰寫了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私家藏書目錄《直齋書錄解題》。
因陳振孫的藏書大都是經過多方面的搜集探訪得來的,涉及到很多朝代、地方、內容、作者等等,所以《直齋書錄解題》是陳振孫對自己所藏五萬余卷書籍的編輯整理,收錄范圍非常廣泛。作者為了便于閱讀和查找,會對所收書籍的經過和收藏緣由進行記錄。如《解題》卷三記錄了《九經字樣》的得書經過和收藏緣由:“往宰南城,初謁,有持故紙鬻于道者,得此書,乃古京本,五代開運丙午所刻也,遂為家藏古籍之最古者。”
《書目答問》的收錄范圍主要遵從“此書所錄,其原書為修《四庫》書時所未有者十之三四,《四庫》雖有其書,而校注本晚出者,十之七八”的原則。可以看出,《書目答問》所錄的很大一部分是修纂《四庫全書》后新出的重要書籍或是《四庫全書》中所錄書籍校注較晚的精校本。張之洞“今勝于古”的思想較重,所以在《書目答問》中,他十分重視收錄清代作品,尤其是乾嘉以后的學術著作,“大抵征實之學,今勝于古。”是《書目答問》重要的收錄原則之一。
張之洞有著“偏舉既嫌絓漏,志趣學業亦各不相同”,“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因錄此以告初學”的思想,故《書目答問》在收錄范圍上有自己的特點:一是所收書籍都經過嚴格的篩選,為了避免書目品種過多,內容蕪雜,“凡無用者,空疏者,偏僻者,淆雜者,不錄,古書為今書所包括者,不錄,注譯淺陋者,妄人刪改者,編刻偽謬者,不錄,古人書巳無傳本,今人書尚來刊行者,不錄,舊版舊抄,偶一有之,無從購求者,不錄”;二是把以前沒有流傳下來的書附列于該作者著錄的其他著作之下或者其他作者的相關著作之下,如魏源著錄的《書古微》、《公羊古微》未見其傳本,張氏將兩部著作附于魏源《詩古微十二卷》之下。再如將許桂林未刊刻的《毛詩后箋八卷》附列于胡承琪的《毛詩后箋》之下,將錢大昕《元詩紀事三卷》列于厲鸚《宋詩紀事一百番》之下……;三是《書目答問》在每類中所收的書籍,都以時代先后為序,然后再詳細劃分小類,不別立名目,這些小類都用符號作標志,便于閱讀和查找。例如經部就有標志號66個,即劃分66個小類。同時,作者還注重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讀書方法,在每一部的首位列上最簡單熟悉的類目供初學者閱讀,使讀者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三、版本特點
《直齋書錄解題》中,陳振孫對所錄書目的不同版本都進行了詳細著錄,對書目刊刻人、刊刻時間、地點、經過及所刻版式等也都做了必要的說明。如:《解題》卷五對《三朝訓鑒圖》的刊刻過程和版本都進行了交代:\"卷為一冊,凡十事,事為一圖,飾以青赤。亟命工川路,凡字大小、行廣狹、設色規模,一切從其舊,斂衽鋪觀,如生慶歷、皇祐間,目睹圣作明述之勝。\"
《直齋書錄解題》的版本特點主要有:①是比較版本異同。主要包括陳振孫對版本書名不同、篇卷不同和編次不同的比較;②是鑒定版本。陳氏主要是根據序跋、卷數、書目、藏書印記等來鑒定版本,而且對初本和殘本也進行了進行鑒定;③是考訂版本源流。陳氏對所錄書目都指明版本來源、此本與他本的關系,并且對一書版本的演變源流進行必要說明;④是評價版本優劣。陳氏不僅對版本內容詳略和版本文義得失進行評價,而且對誤本和善本也進行了評價。
張之洞在選擇和記錄版本方面,主要以當時常見的版本為主。張氏對版本的選取標準是:“多傳者,舉善本;未見精本舉普通本;未見近刻者,舉今日現存明本。”遵從擇優選取,退而求其次的原則。《書目答問》所列書目中,有的只列一個版本,對于版本較多的書目,凡是張之洞所知道的,均羅列其中,如殿本、聚珍本、福本、杭本、大字本等,并對這些版本做出比較與評價,指出其中差別,以作選書者參考。還會簡介一些版本的基本信息,如版刻者、作者、注者、卷數、目錄等內容。除經眼的版本外,一些作者未見但是知道的版本也會著錄其中,并在小注中注明“未見”二字。
綜上所述,通過對《直齋書錄解題》與《書目答問》在內容特點、收錄特點和版本特點等方面的分析比較,可以看出這兩部著作都秉承了“考鏡源流,辨章學術”的學術宗旨。但兩部著作也有很多不同點:《直齋書錄解題》主要是陳振孫對自己所有藏書的編排和整理,《直齋書錄解題》作為私人藏書目錄,收錄內容豐富,時間跨度大,涉獵廣泛,對所收書籍各方面的記載也比較全面,對后世的目錄著述產生了重要影響,是人們了解、研究古籍重要的參考資料。《書目答問》基本部類的劃分、特殊圖書的歸類、附錄的創新,都體現了自身特色和學術思想,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作者提出的讀書之法更是讓人受益匪淺。總的來講,兩部著作在著述方面都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都為我們學習和研究古籍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學術價值。
參考文獻
[1]張之洞.書目答問[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2]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嚴仲儀.《書目答問》及其學術源流初探[J].1986.04
[4]宋萍、張毅.《書目答問》及其時代創新[J].湖南: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第7期
[5]李明杰.《直齋書錄解題》的版本學成就探析[J].武漢:圖書館,2005年第6期
[6]唐潔,戴永恒.從小序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的繼承與發展[J].貴州: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10月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