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族群的生計方式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總是與一定的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和族群文化相適應。興蒙蒙古族鄉是760余年前隨元軍進入并定居在云南的一個蒙古族聚居區。興蒙人來到這里后積極地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經歷了由游牧民到漁民再到今天的農耕民的變遷。
關鍵詞:興蒙蒙古族鄉;生計變遷;民族文化
一、興蒙鄉及蒙鄉人的現狀
興蒙蒙古族鄉是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鄉,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杞麓湖西畔的鳳山腳下。于1988年建鄉,管轄中村(釀嘎)、白閣(陂過)、下村(喀之)、交椅灣(唄拔)和桃家嘴(時疵貨)5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共有5675人。居住著蒙古族、漢族、彝族、哈尼族、回族、白族、瑤族、拉祜族等民族,其中蒙古族5403人,占總人口的95.2%。鄉政府設在白閣村,轄區面積4.77平方公里,人均占有耕地0.72畝;除農業外還有鄉鎮企業,主要是建筑業、運輸業和飲食服務業。
二、蒙古族落籍云南后的變遷軌跡
1253年忽必烈率十萬軍隊進攻云南,并于1279年結束了南宋的統治,在這期間及蒙古族建立元朝時期,大批蒙古族進入云南。公元1283年,曲陀關設立宣慰司都元帥府,帥府將原留守河西的蒙古軍及阿帥從陜西帶來的元軍分為宿衛、護衛、后衛(后勤軍),分別駐守在曲陀關、琉璃山、杞麓山等地,興蒙蒙古鄉便是當年駐守杞麓山的后衛留下的后裔。1368年元朝滅亡,失敗的蒙古軍沒有退回蒙古故地,只好落籍云南,散居于全省各地,與漢族等各族人民雜居。因為在元期間,曾在興蒙附近的曲陀關設置過都元帥府,所以現在唯有興蒙鄉的蒙古族歷經760余年仍聚族而居,形成一個獨特的“民族小島”,并歷經了從牧民到漁民、農民三個階段的歷史變遷。
(1)從牧民變漁民
打漁是云南蒙古族文化變遷的第一個適應過程,也是元亡后他們自立的重要的謀生手段之一。
元代由北方草原來到南疆鎮守曲陀關的蒙古族同胞,一邊守衛邊防,一邊牧馬放羊。至元二十年(1283年),曲陀關元帥府在下村古城駐軍、筑城,部分蒙古族軍民在完顏卜花的率領下,定居杞麓山(現鳳凰山)腳下。他們利用依山傍水的優勢,以捕魚撈蝦來維持生活,在較短的時間里學會了劃船掌舵,使用各種捕魚工具,放棄牧業,從事漁業,由牧民變成了漁民。他們最初以打漁為生,用捕來的魚向當地其他民族換取糧食。那時,全鄉男女老少都會捕魚,為此,他們聚居地曾被稱為“漁夫村”,他們被稱為“三村漁夫”。遇到雨雪天,不能下湖不老便無米下鍋,過著“有魚不吃魚、無魚不吃飯、魚不去米不來”的艱苦生活。
關于蒙古族打漁有很多的傳說故事,比較有名是的《漁抬寺》傳說:很早的時候,落藉在這里的蒙古族生活沒有著落,饑一頓飽一頓。后來,杞麓湖上漂來了一張犀牛皮,上面站著一個老人,老人帶來了兩個族中的人到湖里去,指給他們看水中一座用金子鑄成的房子,這房子就托在魚背上,暗示他們到湖中去尋找謀生之路,轉向漁耕。后來,他們學會了打漁,用魚換糧,生活有了著落。當地有個民謠說:“魚不去,米不來”。其中《漁得石》,取諧音“魚得食”。
(2)從漁民到農民
云南蒙古族文化變遷的第二個適應過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過程,就是轉入定居農耕。
元至正至明洪武(1341-1380)因通海楊廣出現落水洞,致使杞麓湖的水位下降,湖水退去后,湖畔的沼澤地里長滿了蘆葦,又加之捕魚撈蝦受風期、水漲落、季節、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難以謀求足夠的生活資料,明中葉以后,部分蒙古族人就在湖邊湖水退落處圍湖造田。他們先用木棍打樁,并在樁上編上柳條把沼澤地圈圍起來,然后把從湖里撈的海泥和從陸上取的土填到里邊,成為田地,并向附近漢族學會了種田技術,由此農耕經濟文化逐步滲透進漁獵經濟文化里。
云南蒙古族從“居氈帳,逐水草”的游牧文化轉為定居農耕文化的另一顯著特色,是對土木建筑的擅長。在他們的口頭傳說和習俗中也反映了對這種新的文化的適應。魯班在云南蒙古族心中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每年四月初二,全部男人要參加一個名為“魯班節”的節日,凡在外鄉做工的男子,無論路有多遠都得趕回來。被敬奉的魯班像,頭戴瓦屋頂式帽子,被奉為“建筑元帥”,由于“家家戶戶敲泥刀吃飯”,因而大家都要到魯班前磕頭。在民間的傳說里,甚至把魯班說成是蒙古人,與旃檀大元帥這個通海蒙古族的祖先是同一個姓,叫“旃班”。
(3)現代多元生計
隨著時代的變化,興蒙的農漁經濟模式受到了一些沖擊。首先是水資源的污染,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使得興蒙的河塘水污染嚴重,魚塘里的魚賣不出去,魚塘的收入下降,魚塘主放棄養魚,將魚塘填了,改為耕地,或是建筑用地。現在興蒙的僅剩的魚塘主要分布在桃家嘴,以娛樂為主,養魚為輔(一天20元,可以在池塘邊釣魚,釣到的就是自己的,一般去的是桃家嘴的老年人)。其次水田種植,成本變高,回收收益的時間久。很多人在政府的幫助下,開始嘗試種一些收益高的經濟作物,例如,烤煙,蔬菜,甜瓜等等。產業結構趨于多樣化的發展。
現在,興蒙鄉的農漁經濟模式已經很少了。目前興蒙鄉形成的主要支柱產業是以甜瓜種植為主的設施農業和特色飲食業,民族文化旅游服務業將成為興蒙鄉今后的主導產業。
三、結束語
760余年前,蒙古族進入云南,定居于今天興蒙鄉的這批人為了適應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跳下馬背,撒起漁網,操起耕犁,由傳統的游牧民族變為漁獵民族再變為南方農耕民族,在自然生態環境這一大舞臺上依次上演了漁獵經濟文化和農耕經濟文化,形成了特色的“高原蒙古族文化”。在同一個民族身上由于自然空間的轉移我們看到了三種不同的文化類型,在這個變與不變,選擇與放棄的過程中向我們解讀了文化生態學的深意。環境制約著人的行為,人類在特定的環境下活動,繼而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又規約著在這張文化網上爬行的一個個生命體,并通過人的活動影響著環境,于是環境、人類、文化三者交互作用,循環不息。
參考文獻
[1]陳鵬倩,劉敏潔.云南蒙古族生活方式的變遷——以玉溪市通海縣興蒙鄉為例[J].法治與社會,2012(7):193-194
[2]馬創.文化喪失與文化回歸——云南通海縣興蒙古族文化變遷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13(4):47-49
[3]聶迅.云南蒙古族的民族認同——以通海縣興蒙蒙古族鄉為例[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68-73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