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傳統的面對面交流方式逐漸被可以突破時空阻礙的網絡交流所取代。尤其是自媒體的出現,信息的發布門檻大幅降低,這意味人們可以更加隨意的發表信息,由此導致網絡暴力的愈演愈烈,且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大。為了及時、有效的抑制網絡暴力的蔓延,本文將通過對網絡暴力概念、現狀以及法律規制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法律規制
公民的言論自由是我國憲法所賦予的權利,公民正確、合理的使用言論自由權是受到法律保護且值得鼓勵的。然而在如今互聯網如此自由開放的平臺,人們發聲的熱情急劇上升,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不理性、不和諧的聲音出現在了網絡之上。言論自由并不意味著我們什么都可以說,對言論自由濫用極易導致網絡暴力的出現。在大力倡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網絡暴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網絡暴力的野蠻生長急需解決,因此對其展開法律規制展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網絡暴力的概念
當前,“網絡暴力”一詞頻繁出現在各大新聞媒體的報道之中。然而,對于網絡暴力的概念,卻尚無明確的界定。新聞學、傳播學、應用心理學、法學等學科都對“網絡暴力”一詞作出了自己的界定。由于本文主要要論述的是網絡暴力的現狀及法律規制,筆者將只對法學類的“網絡暴力”一詞展開敘述。
法學界對于“網絡暴力”一詞含義也無定論,綜合各種學說,筆者認為,“網絡暴力”是指行為人以網絡為載體,實施不正當行為,貶損了受害人人格或者侵犯了其隱私,致使受害者的網絡空間和現實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
二、網絡暴力行為的現狀
依據現狀,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網絡暴力行為的表現方式主要有“人肉搜索”和網絡語言暴力兩種。
(一)“人肉搜索”行為
“人肉搜索”,顧名思義,就是以托網絡為載體,通過搜索引擎與人力的結合,精確搜尋受害人的信息,然后將其曝光于網絡,引起他人的關注、嘲笑、嘲諷、謾罵的氛圍,使得受害人的個人隱私受到嚴重侵犯的行為。“人肉搜索”雖然為公眾知曉的時間并不長,但其原理卻十分簡單。追根溯源,“人肉搜索”其實就是無網絡時代,依托人脈關系“探尋”信息方式的進化版。“人肉搜索”可處罰性的關鍵在于其對實對公民隱私的踐踏,且其將對受害人的生活安寧造成極大困擾。當然,“人肉搜索”所侵犯的隱私并不包括法律強制或允許公開的個人信息。比如國家公職人員的不正當行為、財產狀況或者公眾人物的不當行為等方面。
(二)網絡語言暴力行為
網絡語言暴力是指行為人以網絡為載體,通過發表侮辱性、傷害性或誹謗性的語言、圖片、視頻,侵犯當事人名譽權、隱私權等合法權益的行為。基于網絡自身的虛擬性、隱蔽性、不確定性等特點,網絡暴力的行為主體往往難以確定,這點燃了行為人實施語言暴力的欲望,使其披上虛擬“馬甲”,揮動語言暴力的大刀更加無所無懼、肆無忌憚的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網絡語言暴力現象如今已越來越來越頻繁,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法律規制,極有可能導致擾亂社會秩序的紊亂。就在今年的兩會上,著名央視主持人就提案呼吁對網絡的地域歧視進行管控。筆者認為,網絡上的地域歧視其實就是網絡語言暴力的一種形式,其雖然主體并不特定,并不會侵犯某個具體公民的合法權益,但殺傷力反而更加巨大,更加容易引起網絡罵戰,割裂各地區人民的情感,有礙和諧社會的實現。
三、網絡暴力行為的法律規制
(一)明確網絡媒體責任
眾所周知,媒體是輿論的導向標。而如今,一些網絡媒體在利益的驅使下,為了吸引更多讀者的關注,有些不負責任的媒體會立刻報道一些經過證實的消息,然后用一個極有代入性的標題,不明事實就大發議論,引起不明真相的網民對當事人進行網絡暴力行為,但最后劇情卻出現大反轉,被證實為虛假消息或者與媒體所報道的事實不符,給受害人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法律法規來規范網絡媒體的責任,明確網絡媒體對新聞報道進行審查的責任,并對違反此項義務的網絡媒體予以一定懲戒措施。
(二)健全網絡實名制
網絡暴力之所以泛濫,網絡實名制的實施不充分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匿名的掩護下,責任的追究顯得比較困難,因此有的網友會發表言論不計后果、肆無忌憚,使得網絡暴力橫行,污染了網絡環境。而網絡實名制是一種有效的追查手段,可讓網民們的行為不再因為技術的虛擬性而陷入無法追蹤、無法追責的混沌狀態,以此達到約束網絡用戶,促使其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凈化網絡環境的目的。目前,雖然我國已經實施了網絡實名制,但是仍然有許多的論壇、網站評論都還沒有實施實名,仍然可以匿名評論。監管的缺失,導致這些平臺成為網絡暴力的重災區。因此,筆者建議及時將這些平臺也納入實名制范圍,以此營造一個和諧的網絡環境。
四、結語
網絡環境的治理與維護,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網絡暴力及時進行有效規制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網絡暴力的形成與國民素質教育、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滯后、社會的不公等多方面原因有關。網絡暴力問題的解決并不能一蹴而就,網絡暴力現象治理和管控,這需要社會多方力量一起持續發力,才能得到妥善解決。
參考文獻
[1]周平.論我國網絡實名制立法之完善[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網絡暴力的法理界定[J].王智勇.福建理論學習.2016(08)
[3]試論網絡暴力現象[J].鮑文強.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5)
[4]網絡暴力的法理界定[J].王智勇.福建理論學習.2016(08)
[5]梁麗莉.法律規制視角下的網絡暴力現象研究[D].重慶大學.2013
作者簡介
陳龍(1996-)男,(漢),江西上饒人,法學本科,華東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主要從事法律研究。
(作者單位:華東交通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