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地方歷史資源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教學常態,不僅受到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還頗受學生的歡迎。聊城莘縣地方雖小,但歷史資源十分豐富,如能將這些資源合理的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可以大大增加其教學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地方歷史資源;莘縣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版)》中提到“充分開發和利用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大有裨益。”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蘊藏著豐富的歷史鄉土課程,而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資源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本地區的鄉土資源并將滲透于教學中,使學生更加了解、熱愛自己的家鄉,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大程度的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本文在以中學歷史教材基礎之上,結合莘縣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試圖探討如何有效的將地方歷史資源融入到中學歷史教材中,以便供歷史教師參考。
莘縣是山東省聊城市轄縣,位于山東省西部、聊城市西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莘縣地近中原,歷史上溝壑縱橫,交通便利,物產豐富,是兵家王侯“逐鹿”的必爭之地。據考證,莘縣為龍山文化遺址所在地,在距今 4000 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居住。從地理位置上看,這里地處黃河故道,因草隨水長,人依草生,古人類就對這塊沃土有所開拓,并形成了一個個聚落居地,并孕育著莘縣地名的產生。
在近代史上,莘縣是革命老區,是山東省委恢復地,抗日戰爭時期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區,朱德、劉少奇、鄧小平、宋任窮、楊得志、楊勇等革命家曾在這里留下了工作和戰斗的足跡。發生在莘縣比較著名的要說是莘縣事變了。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人民全面抗戰打響了第一槍。日軍大舉南侵,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莘縣縣長聞風而逃,莘縣陷入極端混亂狀態。1938年,呂世隆為莘縣抗日政府第一任縣長。期間,莘縣出現了全民抗戰的大好形勢。1938年11月15日,聊城失守,范筑先將軍殉國。事變突發,抗日縣長呂世隆慘遭毒手,此時形勢發生轉變,莘縣陷入白色恐怖,也給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斗爭造成了很大損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莘縣事變的制造者一個個身敗名裂,呂世隆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1944年9月,新建于城內西街的抗日小學被命名為“世隆完全小學”。上個世紀末莘亭街興建的商場被命名為“世隆商場”。呂世隆的事跡至今被陳列在丈八烈士陵園中的烈士事跡陳列室中,并載入莘縣和聊城市的各種史籍。
莘縣文物古跡多而全,從上古時代到隋唐以后,各個時期多有遺存。如古城、古廟、古塔、古墓、古宅等一應俱全,且有些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本文重點介紹古塔和古廟。
古塔即莘縣塔,坐落于城中心,相傳是一座存放高僧骨灰的佛塔,當地人因塔上棲息一種體形較大的鐵皮燕子而稱其為“燕塔”,舊縣志中稱“古塔”“寶塔”,外地人則稱“莘縣塔”。如今的燕塔是莘縣的標志性建筑。燕塔廣場前有《孔子講學》石塑,周圍石碑上有孔子周游列國的畫像石,并配有清晰地文字介紹。進入廣場里也有形狀大小等同的畫像石,上面羅列了在莘縣發生過的古跡傳奇故事。如《孫臏學藝》《劉備尋馬》《野豬林》《十字坡》《中原移民》等。
古廟即莘縣文廟,又稱孔廟,是尊祀孔子的地方,是一座清幽典雅的院落,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1990 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主殿大成殿面闊 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木柱和梁架為元末明初的楊作物,是山東省現存古代建筑中較少見的。文廟占地面積 2439 平方米,大成殿的木柱和梁架風格古樸,有元末明初的特征,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文廟正在重新修建,文廟內現仍保留下古代石碑,主要有雍正九年《圣訓碑》、乾隆二十年《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
結合剛剛講到的莘縣的地方歷史,我們教師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講到孔子、抗日戰爭時,都可以有意識把莘縣與之有關的部分穿插進去,講給學生們聽,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帶領學生組織參觀該地的歷史遺跡,讓學生們深切的感受到莘縣的歷史與整個中國史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
在將地方歷史資源應用到中學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這里,對歷史教師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教師必須注重收集、整理并熟練地掌握該地方的歷史資料。莘縣地區的歷史資料大多集中在古代史和近代史方面,教師在應用這些資料時,要做到有所選擇,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第二,教師需恰當處理地方歷史資料與統編教材的關系。中學歷史課程涉及面廣,內容豐富,每個學期的教學任務比較緊湊,因此很難抽出更多時間專門系統講授地方歷史知識,或開展討論、參觀訪問等。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處理好統編教材和地方歷史資料之間的關系,千萬不可本末倒置。第三,利用地方歷史進行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尊重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我學習。同時,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從他們比較喜愛的問題入手,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去研究與探索,達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總之,將地方歷史資源引入到中學歷史教學中,有助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和推動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但對于實際的教學過程,教師仍需不斷摸索,尋找最佳途徑和方法。同時,教師仍要注意以教材和教學目的為主線,結合實際恰當引入即可,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則影響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劉慶柱:《大美莘縣,文化創城》[J],《中國改革報》,2017年12月15日。
[2]徐丹:《忻州地區鄉土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7年6月。
[3]中共聊城市委黨史研究室,聊城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聊城重要歷史事件》[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年12月。
作者簡介
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科教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