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新課改提出的具體要求,初中數學教學主張將口訣適用至各項活動的開展中。本文將著重分析口訣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對策,結合傳統教學模式證實口訣教學法的使用價值,為確保初中數學教學水平穩步提升提出合理化意見。
關鍵詞:口訣;初中數學;應用
新課改對初中數學教育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生們在學習中應該感受到快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習效率的提高。為了充分的彰顯學生們的主體地位,初中數學課堂上要求老師們將主要角色還給學生,通過他們自己的探索,使得他們主動的總結,能夠在遇到問題后主動處理。老師可以扮演好課堂引導者的角色,通過將問題的引入,鼓勵學生們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討論,更好的轉變思想和看法,努力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1]。
一、口訣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優勢
(1)迎合學生心理特點
對于初中生來說,口訣的運用可以憑借著朗朗上口的優勢廣受歡迎,通過言簡意賅的表述,使學生們記住了相對重要的知識點,老師們在課堂上只要提及口訣,學生們便能及時提起興趣,跟隨著老師的思路學習新的知識,這樣便能盡快掌握學習的竅門,樂于揣摩知識點,希望積極的實踐并探索。
(2)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對于初中生來說,每一個學科都有著獨特的魅力,但是數學往往受到多數學生的排斥,因其較為抽象的知識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較為吃力,以至于難以更好的發現學習數學的目的。通過口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合理運用,學生們會感知到數學內在的魅力,使部分知識點實現有效的銜接,更好的了解數學的最高境界,從而煥發出學習數學的原動力,成為未來發展之路上的墊腳石。
(3)為學生們緩解所承受的負擔
在初中階段,學生們承受的壓力更大,不同于小學時期打基礎的學習,初中數學已經變得比較抽象,逐漸實現了“數”到“形”的過渡,這些轉變使得初中生面臨著心理上的較大挑戰[2]。畏難情緒的出現會讓學生們逐漸的失去學習的信念,改善并開導其心理是教師們的責任與義務,通過在教學中合理的運用口訣,可以讓抽象化的知識豐富并形象,從而更加便于學生們理解,有助于他們強化記憶。
(4)穩步提升復習的實效性
對于初中數學知識的學習來說,學生們只有通過相對系統的學習,才能構建起知識網絡結構,這是復習中必要的階段。知識網絡也就是思維導圖,通過相對直觀的展示,讓學生們清楚的了解到整本教材不同單元的聯系,有助于他們理解章節與章節的連接點,更加準確的落實到復習計劃中。雖然思維導圖的構建可以幫助學生們提高復習效率,但是口訣的使用效果更為顯著??谠E的誕生能夠清楚的扣準教材,為學生們解題提供可靠條件,相對于思維導圖來說更為便捷。
二、口訣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對策
(1)彰顯出問題的價值
在學習《相交線與平行線》的相關內容時,可以使用“兩線兩角一垂直,三線三角判平行,垂線性質、平行公理要應用”的口訣,通過簡潔明了的一句話,就能夠將章節覆蓋的知識點全部展示出來,同時又可以利用口訣的表述,鼓勵學生們自行思考,以便更好的實現融會貫通的終極目標[3]。口訣本身就是數學知識的抽象概括,但是簡潔的語言能夠彰顯出章節覆蓋的細節知識,學生們肯定會將其合理的思考,然后將抽象化的知識形象起來,保證引領著學生們獨立的思考,使其更好的更新思維。
(2)主張通俗易懂的表達
若是口訣的表述過于復雜,同時在表述方面耗費較多的時間,將不利于學生們理解,也難以發揮出口訣的真正價值,因此需要老師們關注朗朗上口的口訣,避開晦澀難懂的問題,主張結合學生們實際的接收能力,創造出更為簡潔科學的口訣,這樣就能更好的發揮出可操作性,數學口訣力求短小精悍,表達順暢,由此讓更多的學生理解并接受[4]。
(3)口訣的使用量應把握尺度
口訣在使用的時候,應該適量適當,不可以為了口訣而口訣,這樣會對學生造成負面的影響,甚至于混淆學生的視聽,使得學生們“博聞強記”,這完全的違背了教育教學理念。
結語
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多種教育教學方式誕生并應用,使得學生們的學習更為多元化??谠E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顯而易見,這可迎合學生們的心理特點,方便其更好的接受,從而強化學習的趣味性,緩解心理方面的壓力,提升學習效率的同時,鍛煉自身的數學意志力,讓整體的效率上升至新的高度,從而更加積極的欣賞數學的美學價值。在編制口訣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問題性的凸顯,方便學生們思考和分析,在適量適當的基礎上講求實效性,保證口訣的魅力顯露無疑。
參考文獻
[1]潘國棟.口訣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01):126-129.
[2]黃秋生.“口訣”輔助教學讓初中數學課堂活潑起來[J].科技信息,2012(36):379-380.
[3]何軍學.巧用口訣,所以精彩——口訣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0(S2):466.
[4]張弟.原創“入”字法解三階行列式與空間直角坐標系下點、平面位置關系口訣[J].科技展望,2014(22):48-49+51.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中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