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是一個相當古老的話題。小學語文的學科性質決定其在德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應在教學中結合語文所特有的思想性、語言性、人文性和社會性等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教育,助力學生養成優秀的思想品德。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重要性;途徑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學與其他課程相比而言,是通過文字向學生傳遞人生觀與價值觀的一個過程,語文課本中不管是記敘文、散文還是詩詞作品,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在向學生傳遞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其所表達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尤其是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學習,通過對其學習所建立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將對學生影響一生的,所以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對其滲透德語思想的教育是非常有實際意義的。
一、在教師人格魅力中滲透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為教師要做到善于在學生面前修正、完善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和學識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老師和學生既是師生關系,又是朋友關系,理解和尊重是師生之間最起碼的要求。語文教師平時與學生相處時間多,接觸機會多,只要老師對學生負責,對工作充滿熱情,就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可,對學生的影響最直接。現實中,有些教師對學習好的學生優待,對學習不好的學生另眼相看,這就容易形成少數與多數的隔閡、分化、對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公正、公平。因此,教師在施教過程中,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待學生應一視同仁,不可偏廢。況且“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那個老師會十全十美。但只求老師做到出現偶爾的錯誤,能夠客觀對待,不要怕在學生面前丟面子回避錯誤,敢于承認錯誤并及時糾正錯誤。并且表揚學生聽講認真、一絲不茍的精神,這樣做反而使學生和老師的關系更融洽,消除了對老師的恐懼感,增加了親和感。通過具體而生動的事例更有利于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德的形成,教師也做到了通過人格魅力感化學生的目的,德育教育也無意識地滲透到其中。
二、在閱讀教學中滲透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膾炙人口、文筆優美、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作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的重要途徑就是閱讀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精讀、細讀、朗讀和反復閱讀的形式體會作品的思路,在閱讀中品味感悟,在閱讀中形成良好的語感,在閱讀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
比如在《坐井觀天》時,這篇寓言非常生動有趣,尤其是里面的對話,給小學生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深受小學生的喜歡,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對文章的興趣,適時滲透德育思想。比如:小青蛙聽到井外面的世界十分精彩,它特別想跳出井口看一看,教師可以讓小學生說一說小青蛙跳出井口后,將會看到什么樣的世界?有的小學生說看到綠油油的小草;有的小學生說看到滿園的玫瑰,并聞到陣陣花香;有的小學生說看到了紅彤彤的蘋果;有的小學生說看到了高樓大廈;有的小學生看到了人類殘忍的獵殺它的同伴;有的小學生說看到了大量樹木被砍伐,鳥兒沒有了家園等等。教師這時就應該適當滲透德育教育,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問小學生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讓小青蛙和我們一起快樂的生活呢?
由于受到前面氣氛的感染,小學生都紛紛舉手,躍躍欲試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小學生說做個廣告牌,告訴人們動物是我們的朋友,要保護動物;有的小學生說阻止那些亂砍樹、亂捕殺動物的人,如果不能阻止可以報警;有的小學生說要好好保護環境,不能把動物的家弄亂弄臟。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有趣,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還能使學生的思想意識得到提高,尤其是環保意識和愛護動物的意識都得到了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隨之提高。
三、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滲透
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語文課外活動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并注意有層次性和針對性。例如小學生處于天真、自控能力差、依賴性強的時期,他們的行為富有模仿性。故課外活動還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品質、積極進取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如革命詩歌朗誦會、名人成功故事會等。通過這些活動滲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于語文課外活動中。
寫日記是課外寫作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絕大多數學生寫日記時都說真話,說心里話,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寫日記能規勸自己上進,勸人改過。許多學生在日記中憎惡假惡丑,贊揚真善美……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愛美的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日記這種寫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課外寫作活動還有編寫手抄報報、板報等。這些寫作活動也是進行語文德育的重要陣地,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獨立自主的能力。
綜上所述,德育滲透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有著很實際的意義,其不僅可以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獲得全面的發展,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成績,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因此,在進行德育滲透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的將教材內容和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也真正獲得情感體驗,進而充分體現德育教育的人文情懷。
參考文獻
[1] 趙立柱.試論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
[2] 劉海英.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考試周刊》,2017(70)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錦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