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與企業深度合作是促進和推動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本文以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索了高職院校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培養外貿人才的新模式。希望為高職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供理論和實踐模式等方面的借鑒。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外貿人才培養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及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個對接即職業教育要對接產業,職業學校要對接企業,專業要對接崗位,課程教材要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工作過程,積極推進校企合作,深化工學結合的外貿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已經成為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外貿相關專業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問題。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應用英語專業(外貿英語方向)經過近年來的專業建設改革,與企業積極對接,對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創新與實踐,已初步摸索出一條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養高素質外貿人才的途徑。
一、人才培養層次定位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文件中指出,高職教育應本著“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教育方針,明確提出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職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必須有別于普通本科英語專業。因此,本專業定位于面向于外貿企事業單位的服務與管理的一線崗位,培養身心健康、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團隊協作精神,掌握英語聽、說、讀、寫、譯的基礎技能,熟悉外貿業務崗位職責要求和熟悉實際業務操作的高素質,服務型、應用型專門人才。有條件的學生可以通過工作實踐實現從操作型、應用型層次向具備一定獨立能力的更高層次的外貿管理崗位的遷移。
二、校企合作模式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應用英語專業與深圳長田環保有限公司經過前期充分溝通,雙方基于“優勢互補,責任同擔,共享共育,服務學生”的原則,共同探索主體多元、辦學開放、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方式。
2015年9月,雙方共建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深圳長田環保有限公司瀘州外貿分公司成立并投入使用。與深圳公司的合作彌補了西部內陸地區外貿企業資源不足的劣勢。該基地由學校提供生產場地和配套設施,將企業引入學校。同時嚴格按照企業形式運行與管理,學生在基地學習也是為企業做外貿業務,做中學、學中做,也能為企業創造一定的利潤。該模式改變了過去學校與企業總是出于人情的松散型合作狀況,吸引企業主動合作。
三、校企合作內容
(1)雙方權責明確
合作中校企雙方通過簽訂協議,分別有明確的權利及義務。
學校負責1)向企業提供辦公和培訓所用的場地和設備;2)整個合作方案的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3)派送校方教師和管理人員參與合作項目,共管共育;4)生源招收,保障有足夠的生源接受訓練;5)學生后勤管理;6)定期與企業師資開展教研活動。
企業的權責包括1)在學校內成立分公司,按公司模式進行免費的實戰化培訓;2)參與合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的制定(企業方負責授課的課程由企業方依據外貿企業的標準撰寫并提供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案及實施計劃等,但校方參與課程的管理與考評工作);3)免費提供所負責的課程的師資、教案、培訓推廣平臺;4)負責受訓學生的就業工作,并優先錄用優秀畢業生;5)設立校企合作獎學基金,并按校方現有獎學金標準執行,獎勵人數不少于總學生人數的20%;6)對實訓的學生提供70%的銷售利潤提成作為獎勵。
(2)開展合作教學
根據《瀘州職業技術學院與深圳長田環保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暨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實施方案》要求,校企雙方共同制訂專業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實訓內容。學生的基礎理論課由我院教師負責授課,理實一體化專業核心課程由學校和企業合作完成。截止目前,深圳長田環保有限公司已派出兩位外貿經驗豐富的外貿培訓師任教“外貿實務綜合實訓”及“商務談判與推銷技巧”課程,校企雙方也已共同制定了“外貿函電”、“外貿單證”等課程的課程教學標準和大綱。
(3)學生頂崗實習
學校根據合作企業的用工要求,安排學生到瀘州外貿分公司或合作方推薦的其它公司頂崗見習實習,以完成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后的實踐教學課程。學生在外貿公司進行實際操作,完成尋找客戶、搜索客戶資料、電話溝通客戶、商務信函寫作、商務談判等各項技能的實踐。通過頂崗實習,使學生全面了解企業生產運作,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體會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并且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感受企業管理制度,明確自己職業生涯的目標。
(4)開展合作教研
深圳市長田環保有限公司瀘州分公司既是學生的校內實戰訓練基地,也是專業教師頂崗鍛煉的基地。該基地在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同時也增加專業教師接觸專業實踐的機會,促進專業教師技能提高。
通過企業方教師不定期為校方教師開設專題講座、教研室與企業間定期開展聯合教研、對校企合作項目的課程設置、課程實施等進行討論等一系列活動,校方教師更直觀的了解外貿企業人才需求,提升了外貿崗位意識。校方教師既當老師,又當員工,通過頂崗鍛煉獲得外貿崗位知識與實踐技能,也提高了外貿崗位能力。
(5)學生到合作企業就業
對于學校優秀畢業生,企業按市場“雙向選擇”的原則優先選用。企業方優先選用我院的優秀畢業生到深圳市長田環保公司瀘州外貿分公司、深圳市長田環保有限公司深圳總公司以及合作聯盟的其它外貿公司工作,簽訂用工合同與就業相關協議,并承諾畢業生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要高于同類其它外貿企業。
四、制度保障
(1)強化完善組織機構建設
學校制定了校企合作辦學中長期規劃,成立了以院長為組長、分管招生就業工作的副院長為副組長,其他校領導為成員的校企合作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職責,細化分工,學校先后建立了《校企合作管理辦法》、《校企合作實施細則》、《大學生實習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校企合作制度,大力支持、全面監管校企合作項目的實施,并提出指導意見。
(2)建立約束機制
學校與企業,學生與學校、企業均簽訂相關協議書,明確責任義務,相互監督約束。
(3)建立激勵機制
校方將教師參與校企合作的工作業績與績效、評聘職稱相結合。同樣,企業方對于參與項目教學的企業員工也給予相應的精神與物質激勵機制。企業方還對學生開設了專項優秀學生獎學金和實施頂崗實習銷售考核與利潤提成。以此調動了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的積極性。
(4)構建信息化管理方式
以QQ、微信群等方式保障學生、教師和企業三者之間的時時聯系,保障在學生在企業培訓、實習期間及時得到教師的指導。
五、長效多贏,互惠互利
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學校和學生所得到的效益是明顯的。眾所周知,我國的高職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單純靠學校的力量難以完全解決實驗實訓設備不足、教師實踐能力不強等問題。以校企合作為抓手,推進學校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實訓基地建設,能夠進一步加強學校內涵建設,不斷增強辦學實力,使學校在課程改革、實訓基地建設和雙師隊伍培養等方面都獲得大幅進步和提高,形成特色突出的專業,吸引更多的學生,促進學校及專業發展。在校企合作中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得以創新,為社會輸送了眾多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對于學生來說,在學校學到了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得到了實踐技能的鍛煉,在校期間就擁有了一年的實際工作經驗,專業能力明顯增強,就業競爭力也明顯增強。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推進,下一步還可以以校企合作為基石,利用實訓基地這一平臺,不斷提升服務能力,面向區域內的廣大企業、面向社會,開展外貿及相關專業教育培訓,使學校在取得社會效益的同時,能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
而企業所得到的效益則體現在擁有了龐大的人力資本,這是企業自身所無法在短期內得以解決的實際問題。實際上,明智的企業經營者都知道到人才市場去招聘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所付出的成本,比通過校企合作雙方共同培養出來的應用型人才所付出的成本高得多。企業進入學校,提前培養了學生的外貿技巧,職業素養并給予職業指導,為學生畢業后在公司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企業教師通過和學生交流,能更好地選拔一批思想素質好,勤奮踏實的員工,企業和學生有一定的情感基礎,非常有利于后期公司的管理。從本屆的用人情況來看,學生到企業后,融入企業快,適應工作快,見效快。企業進入學校,對當代學生的思想狀況,就業取向有很好的了解。對未來的公司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指導。目前合作企業已嘗到了這種合作培養的甜頭,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企業計劃下一步將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反哺企業,為企業員工進行培訓,充分發揮合作平臺的作用。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與深圳長田環保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實踐證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優勢,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徑。校企雙方互相支持、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生產力發展、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科技、經濟及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為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技能型”人才提供保證,是貫徹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有益實踐和重要舉措。
(作者單位:瀘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