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已成為制約國企改革的桎梏。因此,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順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條件。文章在研究分析我國社會保障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必須完善適應國企改革和發展的社會保障制度。
關鍵詞:社會保障制度;國有企業;市場經濟
對于我國這個處于轉型時期的發展中大國來說,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不僅可以起到社會穩定功能,即滿足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還將有助于減輕國有企業負擔,合理分攤成本,恢復國有企業的競爭能力。
一、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順利推進國企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1)有利于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安壘網”與“減震器”,為國企改革提供穩定的條件。市場經濟一般自發地向效率傾斜,但不能自發地保證社會公平原則的實現。隨著社會主義市場信號導向及社會競爭機制的形成,企業破產、兼并和產權轉讓制度的實施.勢必帶來各種風險.包括社會成員之間因生、老、病、殘、死、失業等各種非個人力量所能抗拒的客觀因素所造成的減少或完全失去收入的風險等。解決破產企業職工和老弱病殘人員的生活問題,關乎社會穩定和團結的大局。客觀上要求國家必須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建立兼顧公平與效率原則的社會保障制度,形成社會必要的“減震器、“穩定器”、“安全閥”,以保障國企改革的順利進行
(2)有利于減輕企業壓力,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供必要條件。現代企業制度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微觀基礎,是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益,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益就必須減輕企業壓力,使之卸下辦社會的包袱。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辦企業,企業辦社會.社會保障的實質是由企業保障,每一個大中型企業就是一個小社會,什么都有,什么都管。國有企業要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建立獨立于企業之外的社會保障,使社會保障由企業行為轉化為社會行為,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國企改革的目標的必然選擇。
二、完善我國國有企業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
(1)依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
依法逐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加強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加大貫徹《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和《失業保險條例》的力度,依法將應參加社會保險的單位和職工全部納入社會統籌,提高個體、私營和外資企業的參保率,以及事業單位參加失業保險的工作。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辦法,同時,加強社會保險費征繳和清欠工作。以及事業單位參加失業保險的工作。對用人單位拒不參加社會保險和拒繳社會保險費等行為,堅決按條例規定予以處罰。形成保障項目完善,群眾普遍受惠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
(2)消除福利壁壘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如果國有企業放棄這種暗補的方式,采取變隱性的福利收入為職工的名義收入的明補方式,國有企業支付的資金與暗補時同樣多,其職工將享有更高的生活水準。因此,這樣做不僅可以消除國有企業冗員性勞動力轉移中的福利壁壘,而且不會影響職工的積極性,相反,還通過提高其效用水平增強了激勵性。這一點我們亦可以從外資企業中的高工資低福利政策中得到驗證― ― 高工資低福利吸引大量人才進入,企業運作效率提高。另外,從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來看,將隱性福利收入轉化為職工的名義工資后,不僅有利于制定科學合理的工資政策及通過稅收進行收入調整,而且有利于勞動力的自主流動,并促進國有企業冗員的剝離,使過去相當部分下崗職工抱著守株待兔的心理、非國有企業不去以及在隱性失業的同時又處于實際的隱性就業狀態這種騎馬找馬的奇特局面得到徹底改觀。因為,將福利支出工資化之后,國有企業冗員性勞動力職業選擇就只受到工資信號的調節,而不再擔心喪失原單位的福利待遇等,勞動力流動的體制性障礙將不復存在。
(3)加快社會保障法制建設
縱觀世界各國,我們不難看出,完備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都是立法在前。有關法律完備了,公民的社會保障意識增強了,社會保障制度才有可能建立和完善。因此,以立法方式謀求長期解決社會保障問題,應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首要基礎工作。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極不健全,沒有形成統一的法律體系,頒布的一些保障條例,暫行規定等大都是由各部門制定,不具有統一性。至今,全國還沒有制定統一的社會保障法及其各單項法規,沒有對社會保障管理機構的設置、職責、權限劃分等進行的立法規定,有關社會基金管理的立法也未起步。為改變現有保障事業的無序狀態,我們應盡快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保障基本法”,迅速總結社會保障改革的經驗和成果,將其中形成的基本原則、辦法和措施上升為一定的法律、法規,逐步健全和完善社臺保障法律體系,用法律來界定和規范社會成員的保障行為,使社會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做到制度化和法制化。
(4)拓寬社會保障籌資渠道
要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由于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缺口不斷增大,要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促進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通過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轉移支付等措施,加大對社會保障的支持力度,夯實社會保障基礎,提高社會保障基金風險抵御能力,切實保障各方面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在加強基金征繳、努力開拓新的基金來源渠道的同時,嚴格管理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嚴禁擠占挪用,確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
三、結論
國有企業改革的前提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而社會保障功能是政府的一大功能。這個功能我國是放在財政預算外,而不是放在財政預算內。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不應是標簽,要具有實質性內容,這個實質內容之一就是以社會保障為前提的市場經濟,如果沒有社會保障作前提,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空談。所以,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點實際上在于政府職能的轉變上,也就是政府能不能把第一職能的社會保障職能承擔起來,也只有充分認識到政府能多大程度承擔保障職能,才能談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程度。
參考文獻
[1] 王貞瓊,甘德安.民營企業社會保障的困境與突破[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04).
[2] 代晶.對健全企業社會保障體系問題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省直分校學報,2004(01).
[3] 王嵐.淺析社會保障與國有企業改革[J].現代企業,2003(11).
[4] 孫小蘭.企業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J].航天工業管理,2002(05).
(作者單位: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檢修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