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心理陽光工程”,高校要積極營造“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環境,不僅關注學生“專業成才”,更要關注學生“精神成人”,不僅要及時解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更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現階段,雖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和實踐都有所成效,但仍然存在問題。因而,有必要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理論探討,分析其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高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已經形成多種模式。隨著高校學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斷變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較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廣泛受到高校方面的重視。通過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其結果表明: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需要選擇有效的模式進行,以更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理論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阻礙。所以,有必要進一步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理論探究。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要求
隨著心理學科的不斷發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構理論應該符合高校的發展實際,從而更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作用。為此,高校建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時,應該遵循五方面的理論要求:其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在借鑒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建立有我國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符合我國高校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其三,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的要求;其四,積極融合多學科理論知識內容;其五,積極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論存在的問題
(1)理論研究不夠全面
目前,我國關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論的研究不夠全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我國關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雖然有許多,但是主要是針對模式分類的研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概念、作用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這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論的發展十分不利。其次,目前我國高校推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以心理教育者的實際經驗作為支撐,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論的支持,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落實有不利影響。由此可見,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論研究不夠全面。
(2)推廣范圍受局限
筆者堅信,具有真正意義科學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值得廣泛推廣的,并非局限于某一所高校或某個城市、地區。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沒有具備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合理,因而其操作性較差,推廣范圍受局限。首先,由于我國貧富差距較大,所以經濟水平較為發達城市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只適用于經濟發達區,而不能推廣至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其次,許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是根據教育者工作經驗而形成,具有濃厚的個體高校色彩,不能廣泛適用于更多的高校。
(3)整合理念不突出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環境及高校學生心理日益復雜化,因而對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整合理念卻不突出。伴隨心理學科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整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經之路。為此,高校要想更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必要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論進行整合。
(4)心理教育隊伍龐大,但教師不夠專業
一般高校沒有設置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以下人員擔任:學生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學教師和心理咨詢師。輔導員基本上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軍,高校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輔導員不多。
三、解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問題的對策
(1)加強理論知識研究
目前,我國關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相對不夠全面,這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有著不利影響,因而有關部門應該采取措施,以加強理論研究,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首先,加強心理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應用。心理學并非一門獨立的學科,且與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加強心理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有利于豐富心理學理論,增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科學性。其次,學校方面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層次,開辟新角度、新思維。
(2)凸顯整合理念
現階段,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比較分散,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多具有特殊性、個性,僅僅適用于某所高校或某個城市范圍內的高校。長期以往,對高校學生、乃至心理學科學的發展都有不利影響。然而,整合理念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充分重視,且是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模式發展的必經之路。所以,我國有關部門應該大力宣傳整合理念,使高校明確整合理念的重要性,從而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3)狠抓隊伍建設,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人力支持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水平及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因此,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引進專業人才,組織工作人員參加心理健康培訓和研討班等多種形式,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整體水平,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堅實的人才資源,并嚴格按每2000學生配備一名心理輔導員及較足夠的心理教師,同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延伸至學生之中,組建學生心理協會,設立班級“心理委員”,并對其加強指導與培訓。
(4)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輔以個別心理咨詢
每學年新生入學后,要對全體新生進行心理測試和心理評估,及時掌握新生的心理狀況,建立新生檔案。對于心理測試過程中發現的高危對象和隱性人群,進行預防性地跟蹤,訪談和個別輔導,及時引導,糾正學生的心理障礙,讓他們在大學里能健康地成長。
四、結論
總而言之,進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探討具有必要性,既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論的完善,又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深入開展和有效落實。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使高校學生徒增更多的思想壓力和負擔,這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所以,高校有必要選擇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論更好的發揮正能量,促進社會的發展、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李冬名.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10.
[2]劉玉梅.中國高校元認知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D].中南大學,2013.
[3]蘭麗.關于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問題的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