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電子數據證據是用來證明待證事實的、存儲了待證事實的事實信息的載體[1],通過電子數據證據中存儲的證據信息確定證據事實,從而進一步證明待證事實的真實情況,因此,這一過程的實現集中表現在確保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真實性。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真實性,即是強調在載體客觀實存和證據信息客觀的基礎上,對證據信息構成的證據事實做出真偽的判斷。
關鍵詞:電子數據證據;載體;證據信息;客觀真實性
2012年相繼通過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以及民事訴訟法修正案,都增加了電子數據,將其確立為獨立的證據形式,電子數據的運用,凸顯了電子數據證據在現代社會司法裁判中的地位,同時也給傳統證據理論研究帶來了沖擊。電子數據證據問題是司法裁判的核心,法官根據電子數據證據對罪行做出判決,但由于電子數據具有易篡改性、不穩定性,確保電子數據證據及其蘊涵的證據信息的客觀真實性極為重要。
由于電子數據證據的特殊性,學者前輩們在電子數據證據理論的界定問題及其客觀真實性的問題上,仍存在著諸多爭議。
客觀性,是證據最為重要的屬性。在學術界中,對于證據應當具有客觀性這一問題基本是無爭議的。證據的客觀性,具體體現為證據所反映的必須是客觀實存的事實和證據本身的內容必須是客觀的兩個方面[2]。電子數據證據作為獨立的證據形式,同樣必須確保電子數據證據蘊含的證據信息是具有客觀性的,并且該電子數據證據反映的是客觀的事實情況,但只單純地認為電子數據證據客觀性是指證據信息內容的客觀,這似乎忽略了電子數據證據作為存儲證據信息的載體也必須具有客觀性這一關鍵問題。
然而,電子數據證據的生成、存儲、傳輸和識別,以及載體的變更、轉移都必須依賴計算機,在電子數據證據的應用過程中,極有可能會因為其中一個環節的差錯導致電子數據信息出現不被人察覺的改變。基于這個原因,對電子數據證據真實性的判斷就顯得尤其重要,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著手電子數據證據真實性的研究。但筆者認為,電子數據證據真實性,應該是在保證電子數據證據載體及其蘊含的證據信息均具有客觀性的基礎上,對證據信息真假進行的判斷。
一、電子數據證據客觀真實性的概念梳理
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性是指伴隨著案件的發生以及發展過程,遺留并存儲在電子載體中的數據信息,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事實。觀此概念,在堅守傳統法學理論的學者眼里似乎“理所當然”。作為案件事實留下的信息,電子數據證據中蘊含的數據信息顯然必須是客觀實存的,若數據信息隨著人們的主觀意志的改變而改變,那么在使用電子數據證據證明待證事實時,則不可避免地會讓當事人懷疑該電子數據證據的真實性。但是,單純強調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性,似乎會使得針對電子數據證據所記錄的案件事實信息進行的判斷性活動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具體來說,電子數據證據自產生之時起至后續的提取、固定、審查與運用等諸多環節都不可能完全脫離人的意志而存在,以此,單純的以客觀性為標準來認識電子數據證據,單純的以客觀性作為審查判斷電子數據證據的標準是不符合認識并運用電子數據證據證明待證事實現實的。
隨著對電子數據證據的研究越加深入,發現了電子數據證據區別于傳統證據的特殊性,學者前輩們開始強調電子數據證據的真實性,即無論是相關主體在收集電子數據證據還是人民法院在認定電子數據證據時,都必須對電子數據證據進行審查判斷,這是判斷電子數據證據中蘊含的事實信息是否真實的過程。
當然,有學者認為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性即為電子數據證據的真實性,因為客觀即代表了真實。對此觀點,筆者認為其并未準確把握客觀性與真實性的內涵,未注意到實務中客觀性與真實性發生錯位的情況。例如,在當事人的計算機設備中發現的一封郵件,其客觀地存儲于該計算機設備中,若在對該郵件提取或復制過程中,遺漏了部分信息,那么復制后得到的郵件信息與原始郵件信息是一致的,具有客觀性;然而由于復制后得到的郵件信息有所缺損,不能依據該郵件信息還原出真實的事實情況。所以,雖然復制后的郵件信息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不一定是真實的。
結合現有的研究情況,筆者認為單純地強調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性,或是電子數據證據的真實性,似乎并不能充分地認識和完整地解決電子數據證據相關問題。
筆者認為,要想理解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真實性,就應當首先了解電子數據證據作為信息載體,被用于證明待證事實的過程原理。如圖1所示,在案件證明活動中,人們收集到的是作為載體作用的電子數據證據,要運用電子數據證據,首先要通過科學技術去識別或是通過感知去發現電子數據證據中所蘊含的待證事實留下的證據信息(即是事實信息);在識別和感知到電子數據證據中的證據信息后,需要將該信息整合形成證據事實,進而依據證據事實來證明待證事實。這樣電子數據證據才具有了證明待證事實的證據價值[3]。
圖1 電子數據證據證明過程原理
基于此,理解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真實性,就可以將電子數據證據證明待證事實的過程分開來看。首先,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性體現在收集到的電子數據證據是作為存儲數據信息的載體的,必須是客觀實存的,同時,電子數據證據載體中所蘊含的證據信息也必須是客觀的;其次,通過識別和感知其中蘊含的證據信息發現證據事實,再到運用證據事實證明待證事實的這一過程中,關鍵在于確保電子數據證據中待證事實留下的證據信息的真實完整。
綜上所述,筆者在本文中將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真實性理解為,證據載體和其中所蘊含的證據信息必須是客觀實存的,同時,依據經過識別和判斷后的證據信息能夠還原出案件事實情況的。換言之,電子數據證據必須是要在載體和證據信息客觀存在的前提下同時具備真實性,只有滿足了客觀基礎上的真實,才能夠作為證明待證事實的依據,以達到解決糾紛的目的。客觀性是真實性的基礎,真實性是客觀性的外化形式。若只強調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性,則不能解釋司法實踐中人的判斷性活動;若只強調電子數據證據的真實性,而忽略了其客觀性,則可能會導致在司法實踐中用沒有客觀的外在表現形式的事物來證明待證事實的情況的發生。
二、電子數據證據客觀真實性的內涵解析
傳統證據法學理論習慣性地將客觀性和真實性割裂來分析,但這種處理方法并不能完整地解答電子數據證據的問題。因此,筆者將電子數據證據客觀性和真實性結合起來理解并做出解釋,即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真實性是指電子數據證據在載體和證據信息客觀存在的前提下同時具備真實性。這一解釋中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理解電子數據證據客觀性與真實性的結合,即如何科學地界定電子數據證據客觀真實性的內涵,如何科學地解析電子數據證據客觀性與真實性的關系,如何避免電子數據證據客觀性與真實性“非此即彼”的誤區。由此,筆者認為,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真實性中,客觀性是真實性的基礎,真實性是客觀性的延續,二者共同服務于電子數據證據運用的全過程。
(一)電子數據證據客觀真實性中客觀性是真實性的基礎
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電子數據證據的承載形式必須是客觀的,即電子數據證據的外在表現形式必須是人所能夠感知到的,否則,證據將無法在糾紛解決過程中予以運用。二是電子數據證據中所蘊含的證據信息具有客觀性,即電子數據證據必須是對案件事實的客觀反映,它必須是以客觀事物為基礎的。
當對電子數據證據的真實性進行判斷的同時,一方面,必須保證電子數據證據的載體具有客觀性。若某信息連客觀存在的載體都沒有,則不具備一項證據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形式,無法呈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為人所感知;亦無所謂真實與否,因為其根本就沒有成為證明待證事的依據的先決條件。只有在認定某信息的載體具有了客觀性,才可能對其真實性進行判斷,從而才能夠認定是否具備客觀真實性。
另一方面,要確保電子數據證據的真實性,還必須保證電子數據證據中蘊含的證據信息具有客觀性,只有客觀基礎上的真實才符合電子數據證據客觀真實性的要求。根據前文所述可知,電子數據證據形成的過程就是將案件發生時所遺留下來的信息在不因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的前提下提取出來并固定在特定證據載體中。在這一信息轉移的過程中,必須保證固定在該特定證據載體中的信息具有客觀性,以便于在對該電子數據證據的證據信息進行判斷時,識別和感知到的是無限接近待證事實情況、能夠還原案件事實的信息。
綜上,只有在保證電子數據證據的載體具有客觀性以及載體中所蘊含的證據信息具有客觀性的基礎上,才能夠確保電子數據證據中的證據信息符合事實情況,以達到充分地運用該電子數據證據證明待證事實的目的。據此,筆者認為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性是真實性的基礎。
(二)電子數據證據客觀真實性中真實性是客觀性的延續
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性要求電子數據證據必須具備能夠為人所感知的外在表現形式以及客觀的證據信息。從證據載體中提取和識別到的證據信息所構成的證據事實需要判斷其是否符合案件事實情況,這一判斷過程即是電子數據證據的真實性判斷過程。換言之,真實性判斷是對客觀的證據事實真偽進行的判斷活動,就是要將客觀存在的證據信息轉化為存儲于外在物質載體上的能夠直接識別和感知的形式,然后加以判別的過程。
在司法實踐中發現,當事人或司法人員在收集和運用電子數據證據時,總是要對電子數據證據的真實與否進行判斷。在進行真實性判斷時,往往需要以客觀性為判斷依據。例如收集到的電子郵件,需要由相關的司法鑒定中心對郵件中隱藏的信息進行判斷和鑒定,通過特定的科學技術鑒定郵件內容是否完整、真實,若郵件內容不符合事實情況,則不能作為證據使用;或者如微信、微博等各類聊天軟件中產生的聊天記錄、留言記錄等,都必須運用科學技術對其攜帶的待證事實留下的證據信息進行真假的判斷。由此可見,真實性的判斷即是電子數據證據運用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電子數據證據的真實性是客觀的延續。
結語
隨著電子數據證據的廣泛運用,更應當科學辨析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真實性,更全面、科學地了解電子數據證據及其特性,并且深入研究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真實性在實踐中是如何認定等問題。通過這樣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掌握電子數據證據相關概念和特性,更好地運用電子數據來證明待證事實,因此,探討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真實性及其認定問題,為解決爭議問題和規范電子數據證據的運用是具有一定價值的,同時,該問題的研究也會成為信息時代下證據法學理論與實務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以往的證據法學研究中,尚未有學者提出信息證據的觀念,而根據傳統證據法學理論進行的司法實踐活動中,對證據的司法審查也還停步在僅對證據是否屬實、證據的收集方式和運用是否合法的審查上,這樣常會在做出認定后出現一些爭議的情況。在有學者提出了“信息證據”[4]、“證據中存儲的事實信息”[5]、“證據及其事實信息是客觀實存”[6]等觀點之后,學者們開始意識到電子數據證據中蘊涵有事實信息,司法者們也逐漸在司法實踐中著重了對客觀真實性的審查。
就電子數據證據客觀真實性問題進行研究,不僅對豐富學科理論、指引司法實踐有重要意義,而且也是提高電子數據證據客觀真實性認定質量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司法活動是解決所有社會糾紛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程序是否客觀、準確和公正,直接反映了一個社會對于真實、正義的認識,是涉及到價值觀的重大問題。電子數據證據作為現在運用廣泛的證據形式,是司法審判中極其關鍵的內容,司法者們應該更加注重對電子數據證據客觀真實性的審查和認定,這是程序公正的最好體現。
筆者希冀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對今后了解電子數據證據相關知識有所幫助,能夠對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真實性及其認定方面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最大程度的保障了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真實性。對提高訴訟效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這也是本文寫作的主要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熊志海:《信息視野下的證據法學》,法律出版社2014年,第 119-120頁.
[2]湯健維:《關于證據屬性的若干思考和討論——以證據的客觀性為中心》,《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第 130頁.
[3]熊志海:《信息視野下的證據法學》,法律出版社2014年,第 36頁。熊志海教授認為:利用證據證明待證事實的過程可以表述為:證據→事實信息→證據事實→待證事實.
[4]熊志海:《信息視野下的證據法學》,法律出版社2014年。“在英美等國家,證據法學者將訴訟證據定義為‘能夠使人據以相信某案件事實是真實的一種信息’。”
[5]熊志海:《信息視野下的證據法學》,法律出版社2014年。熊志海教授認為,“無論以什么樣的外在表現形式存在,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必須具有關聯性,這種關聯,其實就是證據與事實信息的關聯。”
[6]熊志海:《信息視野下的證據法學》,法律出版社2014年。熊志海教授認為:“證據的存在形式客觀實在”,“證據所蘊涵的事實信息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作者簡介
何筠卿(1992—),女,漢族,貴州貴陽人,法學碩士,單位:重慶郵電大學網絡空間安全與信息法學院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電子數據證據。
(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網絡空間安全與信息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