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可以稱之為有效備課。怎樣有效地備課呢?吃透教材是有效備課的前提;確定目標是有效備課的保證;重視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是有效備課的關鍵。
關鍵詞:備課;教學方法;有效學習
備課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設計和優選教學方案,以保證學生順利而有效地學習的一系列準備工作。什么是有效備課呢?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才可以稱之為有效備課。簡單地說只要備而有用,就是有效備課。它是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它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搞好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同時,又是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發展教學能力的重要保證。新課程提出了“以學論教、以教促學”的響亮口號。“以學論教”使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并思考對策。因此,只有課前進行“有效備課”,才能保證課堂上的“有效教學”。
一、從備課的形式入手,探索有效備課
1.聯系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也是方向。教學目標是備課首要明確的問題,決定著一堂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的形式,起著導向作用。眾所周知,備課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自“有效教學”的理念進入課堂后,教學是否有效不再以“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為指標,而是更注重學生學到了什么,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了發展。教師要明確一節課知識與能力的獲得經過哪些步驟、程序和階段;懂得在學習的前、中、后選取何種具體做法,整個學習過程實現最優化。
2.深入了解學生,是教學目標確定的必要依據。有效教學關注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因為好課一定是思維活躍,發言踴躍,氛圍熱烈,關系融洽的課。死氣沉沉、悶聲不語的課讓人壓抑;慷慨激昂,滔滔不絕的課讓人緊張。只有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實現互動的課才會讓人興奮,才會充滿激情。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學會欣賞每一個學生,教師應該是一個學習者、發現者、欣賞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放下架子,走下講臺,來到學生中間,樂于和學生交往,及時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動態,學會平等地對待學生并懂得尊重學生。教師在備課時要千方百計設計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在數學教學中要給學生打開一扇窗戶,向他們展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求知世界,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探究,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學生是否具備了學習新知識必須的條件,學生到底掌握了哪些要求掌握的知識,有多少學生沒有掌握?哪些知識學生可以自己學會,哪些知識需要教師去教?哪些地方可以作為學生的亮點出現?只有對學生有了相當準確、深刻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從而真正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確定教學目標,以目標為主線,精心組織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才能真正達成目標。
3.備課要積極進行課后反思,教學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提高。只有具有反思習慣的教師,才會迅速成長。因此,教師上課以后必須要進行反思。課堂中教師是否教得輕松,學生是否學得愉快?這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是否都討論透了?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率如何?學生的個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學生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的哪些表現在教師的預料之外?為什么會這樣?學生的練習中,有哪些是屬于基礎題,有哪些是屬于提高題?學生解答得怎樣’如果這課再上一次,怎么修改教案能使課上得更精彩?等等。課后反思,最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所以,每節課后,無論順利與否,都需要及時反思并做好記錄。“給學生一滴水,教師不只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泉活水”。在科學日益發達信息化的今天,教師要不斷補充知識量,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形成自己的東西。新課程提倡教師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需要不同學科的教師交流合作,增加教育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用集體的智慧有效備課,有效教學,使備課真正意義上為教學服務。
二、采取多種措施,保證有效備課改革的順利實施
1.改革教研活動形式,提倡學習與借鑒。自學校開展有效備課改革以來,每位教師要把下一周將要進行的新課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組長老師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備課,明確備課文本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可以舊案新備(在舊教案上勾畫、圈點、添注、刪減)或采用書頭案(在教科書上勾畫、圈點、添注)。教齡不足十年的老師,除采用書頭案以外,必須打印出文本教案,學習教案,帶教案進教室上課。新參加工作的教師,在進行展示前必須把教案交師傅審閱、修改,師傅簽署意見后方可在全組展示、交流。
2.充分集體力量,提高備課質量。此次備課改革雖然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分工,但分工不分家。年級組的集體備課依然是老師們進行教學研究,提升業務能力的有效平臺。教研組長定期組織全組成員集體備課。集體備課采用組長組織,教師輪流主講的形式開展。主講的內容既可以是課前的說課,也可以是課后的反思,還可以交流最近獲得的新的教研信息、教學方法。這樣大家都來講、都來聽、都來評,別人的優點可以為我所用,別人的缺陷我來彌補,取長補短,不斷提高。在“備課——聽課——評課“一體化的研討中,使老師們在資源共享中達到“異于己又優于己,異于人又優于人”,不斷提升自我。年級組的研討,重課程的整合、學生的個案分析。同一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定期舉行課改沙龍活動,就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收獲、困惑、體會、感受,各抒已見,在思考、交流、急診中開闊視野,互相借鑒,達到學科優勢互補,互相融合。
3.加大檢查力度,保證改革順利進行。必要的的檢查是學校掌握教師備課質量,確保其有效性的的必要手段。我們對以往學校的固定時間的、全員參與的常規檢查進行了改進。取消原先的兩輪常規課的檢查模式,采用教師主動展示課堂教學的形式,變“要我講”為“我要講”,“盡量少講”為“主動多講”。教師每學期要展示一次以上自己主備的教材,作為教師個人課堂教學成績,納入量化。同時加強隨堂課的聽課活動,堅持課后交流制度。不定期檢查備課情況。檢查時主要檢查教師個人備課文件夾,看其內容是否有效、實用、創新。年輕教師的備課情況直接與師傅的教學量化掛鉤。學校將定期組織備課、課件、教學隨筆等的展示活動。期末舉行教學隨筆、備課、課件的評比,評出優秀隨筆編輯成冊,在校內交流。好的備課、課件將收入學校的資料庫,下學年在修改的基礎上直接使用,達到有效的減輕教師負擔的目的。
總之,要做到有效備課,就要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去審視、分析自己將要付諸實施的課堂操作行為,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用我們的智慧有效備課,有效教學,才能“偶向蘆花深處行,溪光山色晚來晴”,才能使備課真正意義上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燕學敏.問題意識: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數學通報,2010(3).
(作者單位:萊蕪市方下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