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約翰·卡特福德和尤金·奈達雖然同是西方翻譯理論的代表人物,但是,兩位學者在對翻譯等值理論的認識方面及理論內容的側重點存在一定差異。本文主要對卡特福德和尤金·奈達的翻譯對等理論進行簡要闡述,并從譯者能動性、狹義理論基礎、內容側重點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從而深化對兩種主流翻譯等值理論的認識,提升翻譯研究全面性。
關鍵詞:翻譯等值;差異性;卡特福德
1.引言
尤金·奈達和約翰·卡特福德同為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和“對等”翻譯理論的創立者,但在理論側重點上存在很大差異。在任何翻譯實踐及翻譯理論研究中,尋找原語文本和譯語文本之間的等值成分并實現對等都是譯者要關注的核心問題。本文就卡特福德和奈達的兩種等值觀點進行闡釋和比較,從而系統全面的的幫助譯者把握這兩種理論的異同,提升譯者的理論水平。
2.卡特福德的等值觀
卡特福德作為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把翻譯看作一個動態的過程,用一種等值的語言(譯語)中的文本材料去替換另一種語言(原語)的文本材料。在翻譯過程中,他用“文字材料”代替了“文本”,并提出建立翻譯等值關系,原語和譯語文本都必須與相關的語境特征相聯系。翻譯就是從譯語語境中最大可能的尋找與原語語境對等的的等值成分,因此,卡特福德的等值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尋求的是功能上的對等。他認為通過翻譯實現語言之間的層次或是語法和語義層次之間的等值翻譯是容易實現的,但可以通過功能語境對等實現實現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轉換。
3.奈達的功能對等觀
相比卡特福德,奈達在翻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譯語讀者,他的“動態對等”理論實際上是歸化翻譯。奈達從信息論角度出發,將翻譯定義為:“從語義到語體在譯語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對等值再現原語的信息。” 在這里“信息”是一個廣義概念,是語義信息、文體信息,、情景信息等所有原語文本信息的總和。隨著翻譯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了“功能對等”理論,取代了他先前提出的“動態對等”理論。與“動態對等”相比,“功能對等”在強調譯語文本內容的同時,也盡最大可能保持與原語形式上的對等,他指出動態對等的一大目的就是使譯語讀者看到譯文時的反應要基本與原語讀者對原文的反應保持一致,因此,功能對等理論指導的翻譯符合譯語規范,在傳達原文信息的同時還能保留原作的寫作風格,可以充分照顧到譯語讀者。為了詳細說明功能對等這一新概念,奈達后來又指出譯者再翻譯過程中首先要從最大程度上將原文的意義傳達給讀者,而不是以刻意追求原文形式與譯文形式的對應為目的,所以,譯者可以根據具體翻譯任務的要求適當改變原文形式。
4.兩種等值理論差異對比
作為西方翻譯理論語言學派代表人物,雖然同為對等翻譯理論的創立者,然而,尤金·奈達和約翰·卡特福德的翻譯理論在諸如譯者能動性、狹義理論基礎、理論內容側重點等很多方面的存在差異。通過對比兩者等值理論在這三個方面的差異,可以更好地幫助翻譯工作者從微觀上研究奈達和卡特福德的翻譯等值理論。
4.1譯者能動性方面
作為語言學派的集大成者,卡特福德從純粹的語言學角度出發,研究翻譯過程中語言結構的轉化,但他不可避免的忽視了譯者的能動性。卡特福德認為,譯者只是一個實現不同語言結構轉化的工具,在翻譯時,譯者必須嚴格遵循語言規則。奈達則注意到了翻譯過程中譯者能動性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奈達的對等理論追求的是信息傳遞上的對等,要求在語言解碼過程中要順利傳遞信息并達成交際目的。另外,奈達的功能對等和動態對等還要求譯者充分考慮譯語讀者的需求,要求譯者采用易于譯語讀者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用符合譯語習慣的表達法翻譯原語,滿足譯語讀者的需要,是一種歸化翻譯手法。
4.2 狹義理論基礎方面
卡特福德的翻譯理論主要采用了系統功能語言學派創始人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對語言的描述分類,他用韓禮德的“級階”和“范疇語法”概念,建立了一種以語言學為基礎的翻譯理論,對傳統的“直譯”、“意譯”和“逐字譯”進行了新的解釋,認為在翻譯過程中采用意譯方法就應打破各種限制和約束,保證譯文在句子及語篇層面上與原文等值。同時,卡特福德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弗斯情景語境理論的影響,認為翻譯的目的不是去選擇和原語單位具有相同意義的譯語等值成分,而是選擇語境范圍有最大重疊可能性的譯語等值成分。奈達則以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為理論基礎,提出了逆轉換翻譯概念,并創建了一套完整的語際轉換過程的描述模式,這種模式使翻譯過程變得的更具體更容易操作的同時,也讓在譯語中實現“對等”成為了可能。奈達還把信息論、符號學和現代語言學的最新成果運用到自己的翻譯理論中,強調“翻譯就是交際”,重視和突出翻譯的交際功能,以達到尋求原語和譯語“對等”的目的。
4.3內容側重點方面
卡特福德的“對等”指的是替換原語文本和譯語文本中相同的“語言部分”,這種“對等”可以通過兩個層面來解釋和辨別,一是文本對等,二是形式對等。文本對等指特定語境中的任何目的語文本或部分文本成為原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等值成分。形式對應指任何目的語范疇(單位、類別、結構成分等)在目的語機體中占有的地位,應盡可能與原語范疇在原語中占有的地位相同。總的來說,文本對等更加微觀具體,形式對等則比較宏觀抽象。同時,卡特福德認為,實現翻譯等值關系的條件是原語與目的語的文本必須在某些方面與其所指代的實體中的部分特征相吻合。
奈達則認為,翻譯就是用把譯語用最忠實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的內容。他認為,世界上的語言雖然種類不同,但是仍然可以具備同樣的功能,因此,翻譯過程中可以產生對等現象。翻譯的根本任務是在譯語中重現原語的意義,譯文應該再現原作的風格,通過語言對等詞,讓譯語讀者產生近似原語讀者感受。奈達指出,翻譯不應該過分追求原文形式與譯文形式的完全對應,而應將關注點轉移到忠實表達原文意義上。奈達曾提出過“最高層次的對等”和“最低層次的對等”兩個概念,允許在一定范圍內比較現實地用對等理論處理不同類型的文本,減小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從而擴大了對等理論的適用范圍。
通過對比卡特福德和奈達的“對等”理論,可以發現,卡特福德的“對等”是通過譯者對原語和譯語的處理和控制水平實現的,而奈達的“對等”則是取決于譯語讀者對譯者翻譯效果的認可程度。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 A. 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2]Catford,J.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3]馬會娟.奈達翻譯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天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