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篇文章以某城市數據為例,對市區內的PM2.5中的元素碳、有機碳進行測量,并根據數據分析得知其污染特征,根據白天、夜間時段內PM2.5的濃度,得出它的變化趨勢。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讀者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PM2.5;有機碳;元素碳;污染特征
有機碳和元素碳,是大氣顆粒物(PM2.5)濃度最大的兩大形式,其中前者具有較高的吸附活性,在空氣的流動中會捕獲污染物,由此發生形態的變化。而后者主要吸收可見光、紅外光,它在空氣中的濃度變化,會直接影響著可見度。有機碳在大氣活動中為相關化學反應提供氧化劑,從而出現光線散射作用。元素碳產生的污染物,則與人息息相關,也是衡量某個地區空氣污染的重要指標。
一、有機碳、元素碳測量試驗準備以及方法
在1月至9月,對某市區的PM2.5中的有機碳、元素碳進行測量,位置安排在該城市的市中心,儀器安防高度在建筑樓頂,高度大于在30m。測量的儀器為RP1400a顆粒物分析,以此測定PM2.5的濃度,為了防止在這過程中濕度對測量數據準確性的影響,需要在測量開始前與測量過程中,將測試樣品進行加熱處理,使其保持在50℃左右。
測量儀器基于熱解法原理,用切割頭分離大氣顆粒物,再利用有機碳、元素碳的揮發特性,針對二氧化碳進行測量,從而得到PM2.5中的各項數據。
二、測量過程以及結果分析
1、測量氣象條件以及月段測量結果
首選是氣象條件,1月份測量地區的溫度變化在-10℃到5℃之間,平均氣溫保持在-1.2℃。當月的主要風向為北風,平均風速達每秒2.6m,這一時期的風速變化范圍較大,從0.1m~7.3m/s不等,平均濕度在40.9%。
根據1~9月這一時期的PM2.5測量結果,樣本數為435個。結果如下:1、有機碳濃度平均值為11.2,標準偏差7.3,最小值1.6,最大值30.6;2、元素碳的平均值、標準偏差、最小值、最大值分別為5.9、4.9、0.3、20.4。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得知,在測試時期內PM2.5的有機碳比元素碳的平均值更高,并且呈現較大的變化幅度。有機、元素碳的平均值,分別為11.2ug/m3和5.9ug/m3,其中前者濃度變化范圍在1.6ug/m3~30.6ug/m3之間,后者變化范圍在0.3ug/m3~20.4ug/m3之間。將測量地區的有機碳與其他城市同時段的濃度相對比,低于B城(18.5ug/m3),高于C城(10.3ug/m3)。在元素碳濃度方面,測量地區低于B城(7.3ug/m3)、C城(8.4ug/m3)[1]。
根據這次測試,可以得知PM2.5濃度平均值為78ug/m3,有機碳與元素碳在PM2.5的比重分別為7.7%、14.6%,兩者質量相加相當于PM2.5質量的22.3%,由此可以得知兩個元素是PM2.5的重要組成部分。再進一步對于PM2.5與其他兩者進行分析,可以得知濕度對有機碳、元素碳的影響,它們的相關系數均>0.8.
根據有機碳、元素碳的產生來源分析,可以得知機動車以及燃煤設備是主要的排放單元。根據濕度對其他三者相關性分析,PM2.5受濕度影響最大,主要是因為其含有硫酸鹽、硝酸鹽等物質。
2、日段內有機碳和元素碳的變化特征
按一天24小時的有機碳、元素碳濃度分析,得出兩者的變化曲線,然后將不同時段的有機碳濃度除以元素碳濃度,由此得出該日段的變化曲線。根據某一日短的測量結果顯示,有機、元素碳在日漸的濃度變化相似,都是在夜間較高,而在日漸降低。此外在0:00~8:59這一時間段內,有機碳的濃度呈現下降趨勢。在9:00~17:59之間,濃度變化較小,處于全日較低水平,并從18點開始濃度才有所升高,并在0:00左右濃度達到最大值。
關于元素碳的濃度變化,則是從0:00開始逐漸降低濃度,這種下降趨勢持續到下午,然后再開始緩慢提升。若是排除該測量地區源排放問題,單純考慮天氣變化的因素,那么有機碳和元素碳的濃度變化規律是同步的[2]。
將12:00~17:59之間的有機碳的數據除以元素碳的數據,可以發現當前采暖強度較低,同時元素碳排量較少,除以得到的值較高。但是從18:00開始,下班高峰期到來,測量區域內的車流量和采暖強度也隨之增加,有機碳除以元素碳的值正逐步降低。在3:00~5:59之間,發現由于測量地區減少了人為活動,有機碳和元素碳兩者的排放量都顯著減少,其中后者的比例降得更大,相應的有機碳/元素碳的值有所增加。
為了進一步分析這種變化的原因,又根據PM2.5在該日短的數據,發現有機碳、元素碳濃度降低原因,發現與當時天氣變化大有很大的關系。選取的日段冷空氣頻繁影響,使得大風、下雪天氣并存,由此影響帶起活動中各種污染物的運動情況,所以呈現規律性不強的濃度變化特點。鑒于此,將測量的數據壓縮到3個小時內,以此降低測量數據分析不規律性的影響。這樣的操作方式,可以得知當日機動車、采暖以及天氣對當日空氣PM2.5中有機碳、元素碳的而影響,以及它們呈現的變化規律。
綜合上述,有機碳和元素碳占了PM2.5的22.3%的比重,對測量地區1~9月的數據結果顯示,有機碳、元素碳的平均濃度為11.2ug/m3、5.9ug/m3,產生來源主要是機動車和燃煤設備。針對某一日段的濃度變化曲線分析,發現兩者濃度變化保持著一致的規律,只有在發生變化情況明顯的天氣下,才會出現大的差異。
參考文獻
[1]張晶晶,張清花.昌吉市典型區域PM_(2.5)中有機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分析[J].新疆環境保護,2018,40(01):24-26+32.
[2]李晶,曲健,李哲,等.沈陽市環境空氣PM_(2.5)中有機碳、元素碳的污染特征研究[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8,38(01):50-54.
作者簡介:
戴煒帥(1993-11-22)男,漢族,籍貫浙江樂清,學歷研究生 研究方向:大氣污染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