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因著作權糾紛案作為哈密日報社漢文編輯部主任的筆者,成了被告代理人,坐在了被告席上。從第一次開庭到第四次判決,歷時三年時間,官司從當地中級人民法院打到了高級人民法院,經過了四次開庭。費時費力,讓人疲憊不堪。
事情是這樣的:4年前,本報一名“85”后記者,在本報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辦欄目中采寫了一篇通訊,對作為哈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民間舞蹈進行宣傳。通訊發出三年多后,報社收到傳票,有人告報社記者發表的通訊與他人1986年用維吾爾文發表的文章,其中歌舞動作描述部分有類同,構成著作權侵權。
原告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受單位委派,和另外一人合作對流傳于當地民間的這一歌舞進行整理、挖掘,并于1986年在一雜志上發表。
一審法院認定,原告不能證明其發表的作品與當地長期流傳在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歌舞動作、情節上有什么不一致、屬于其獨創。也無證據證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給記者的資料系原告獨立完成并提供給該中心的。故法院不予支持,駁回訴訟請求。后來原告上訴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院,被高院發回重審,中院再次開庭審理,仍駁回原告訴訟,原告再次上訴至高院,高院再次開庭,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作為一名黨報新聞工作者,當你四次坐在被告席上,并沒有為最終的勝訴有一絲的寬慰,而最多的是這場官司帶給我們的幾點不得不說的啟示。
啟示一:區分開署名權與著作權。
接到傳票后,筆者也是一頭霧水,一名85后記者,怎么就抄襲了本案原告1986年用維吾爾文發表的文章。經過幾次開庭審理后,筆者終于弄明白了。
本案原告所撰寫的文章系職務作品,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應有現承接民間文化保護職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享有。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為配合自治區完成被列為國家科研項目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的編寫工作,原告所在單位投入資金和人力,將流傳于當地的維吾爾歌舞文化進行了收集、整理、編寫,這段時間,相繼有許多工作人員在各類雜志上發表了這一歌舞的文章。根據我國《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這些收集、整理、編寫的內容集成及其衍生作品,應當系特殊職務作品,著作權人不應當是原告,而是原告的單位。
另外,本案原告提及的所謂“作品”,內容均為描述多年傳承的民族歌舞內容,系屬《著作權法》第六條規定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該條款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根據該條規定,條例所稱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指由特定的民族、族群或者社群內不特定成員集體創作和世代傳承,并體現其傳統觀念和文化價值的文學藝術的表達。該條例第五條明確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屬于特定的民族、族群或者社群。”根據上述法律法規,原告不是著作權人,一個人無法代表一個族群。
啟示二:弄明白作品的獨創性。
筆者了解到,所謂獨創性強調作者通過自己的智力活動完成創作,并且應當體現作者獨有的思想。本案原告的文章內容與在當地長期流傳并在民間舉辦和說唱的歌舞,在內容上并無二致,甚至與其他工作人員在原告最初發表文章的時間之前所發表的文章在描寫歌舞動作、程序、情節以及相關人物的刻畫亦無不同。
本案原告如果需要確認其著作權,至少應當證明作品的獨創性,但原告并未能證明。如果硬要談著作權,那么原告是否侵犯了非遺中心、哈密維吾爾族群以及先發表文章的作者的著作權呢?一件有可能侵權的作品能否產生合法的著作權呢?一審法院的一審判決載明了先發表的文章、刊物及作者名稱。因此,對于處于公有領域的資料進行一般性描述,不具有獨創性,不享有著作權。
啟示三:厘清新聞作品與著作權。
經過幾次開庭,得出結論,本報社記者的文章屬時事新聞,不適用《著作權法》。
一是《著作權法》第五條規定本法不適用于時事新聞,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六條規定: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的單純事實消息屬于時事新聞。哈密日報社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欄目的聯辦方,根據上級要求指派記者進行采訪,撰寫的文章均為反映該舞蹈的單純事實消息,不應適用《著作權法》。
二是記者采寫的文章均有合法內容來源。本報記者發表的文章,系前往哈密地、市(現為市、區)兩級非遺保護中心采訪所得新聞報道,其中這一歌舞的報道內容為對該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起源、歌舞程序、道具、象征意義等進行的一般性介紹,其中均載明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介紹,屬于公有資料,且對這些內容的表達是唯一的,故不應當僅以相似性即判定侵權行為存在。
三是記者未曾接觸原告的文章,不符合著作權“接觸+相似”的侵權準則。原告在二審庭上陳述,其1986年發表的文章,刊載的原文均為維吾爾文,而我報記者不懂得維吾爾文,作為一名1986年出生的記者,也沒有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雜志,如何抄襲?
四是記者登載文章是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宣傳。根據《非遺法》第三十四條第二款:“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記者采訪撰寫相關文章均為積極幫助非遺中心對非物質文化進行宣傳,且未獲益,該行為是受到法律保護的。
仔細梳理這起著作權糾紛案,其實作為一名黨報編輯部主任,缺乏相關法律知識,沒有前瞻性和預見性,沒能規避風險,也是官司纏身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5)新民三終字第88號。
作者簡介:
寇俊男,男,1971年5月出生,漢族,現任新疆哈密日報社漢文編輯部主任,籍貫:甘肅高臺,學歷:大學本科;職稱:中級;研究方向:如何提高黨報從業人員的把關意識。
(作者單位:哈密日報社漢文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