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章針對小學生高年級(五六年級)學生怕寫作、反感寫作的心理,從拓展心理、情感、選材三個軟環境,來簡述優化學生三個寫作環境,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性,扭轉中學生寫作心理障礙必要性。
關鍵詞:拓展軟環境;提升寫作
一、拓展學生寫作的心理環境
拓展學生寫作的心理環境,就是要消除學生怕寫作的心理障礙。優化學生寫作的心理環境,使學生從內心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淡化作文,以說代寫,消除學生怕寫作的心理障礙。每屆學生剛踏入五年級,都必須過寫作入門這一關,上好一兩堂以“講”代“寫”的作文課,來淡化作文,淡化學生怕寫作的心理。每一次我都設定一個話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課堂發言——讓學生梳理——作簡單的口頭作文。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作文就是講話,把自己平時看到的、聽到的、經歷過的人和事講給別人聽,就是口頭作文,形成文字就是書面作文。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寫作。使學生覺得寫作是這么的簡單,于是會放松心理,消除恐懼。
(1)抓住說話內容,強化講述條理
話題“路上”
提示:同學們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一定見到過,聽到過不少有趣,有意義的事。這些事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我想它們都可以作為這篇習作的材料呀。
首先展開獨立思考與小組討論:(同學們異常活躍)特別是那些平時最怕寫作的學生,覺得今天可露露臉了,說起自己在“路上”的所見所聞,真是神采飛揚,言辭更是滔滔不絕。其次分八個小組進行發言。同學們的發言內容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助人為樂的,(2)由交通事故引發糾紛的,(3)不講文明的趣事,(4)清潔工菜農的忙碌,(5)令人不開心的分爭等。同學們的發言內容極為豐富,這就為話題作文提供了不少材料。
(2)大膽隨意口述,排除心理障礙
同學們一聽說話作文,舉手的不少,我讓平日里最怕寫作的小王同學話作文,他的口頭作文的內容是:一位小青年,在社會上是個二溜子,一次在街上一邊吃著香蕉,一邊天女散花似地扔著香蕉皮,結果一不留神踩著了香蕉皮,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這么一件趣事。可小王同學把這件趣事說得很精彩:“這位二十出頭的小青年,有點流氣,頭發樹起來像刺猬。他一邊吃著香蕉,一邊天女散花似甩著香蕉皮,時不時地扔到一些老人與孩子頭上,雙眼朝著天,好似不屑一顧,走著走著一不留神,摔了個人仰馬翻,好似一只四腳朝天的烏龜,怎么也爬不起來,嘴里還大嚷著:‘誰扔的香蕉皮,把老子摔倒了,我非揍你不可。’這時一位六十開外的大娘告訴他:‘你要揍的人就躺在地上。’圍觀的人們哄而笑,散開了。”
聽完這段趣事后,我作這樣的點評:小王同學講得很精彩,特別是那位青年摔倒的情場面說得很精彩,如果寫進你的文章,那真是鮮活鮮亮。后來以上精彩的描寫就出自于小王同學的作文。自從這次說話訓練之后的同學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寫作就是說話,把自己想說的話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就是作文。
二、拓展學生寫作的情感環境
(1)定向寫作情感的培養,即創設一個定向的情感情景,彌補學生缺失的寫作情感。(2)多維的寫作情感的培養,即創建一個能引起學生多維的情感認知的寫作情景,來激發擴大學生的情感世界。這兩種做法,目的是為了豐富并擴大學生寫作的情感世界。這類寫作情感培養的課程設計:情景——體驗——情感的形成及流露。在作文教學中,我常常設計寫作情感環境的拓展課。
課例:“友情與親情”
情景:雙休日同班同學邀請我去參加同學聚會,可正趕上期中考,作業特多,我該不該去。
目的:是培養學生珍惜友情與親情。
矛盾:去,鞏固了友情,但作業就不能完成,父母的那一關過不了,不去,同學要見怪,到了學校不好見面,父母這一關倒算過了。
討論結果,有下面幾種意見:(1)去了再說,要了友情,疏了親情。(2)不去,是做了乖孩子,卻丟了朋友。(3)說服父母,再去。(4)趕緊把作業做了,再去。這幾種結果在黑板上展示,讓兩位同學當這學生的父母,作一個選擇,結果是選了第(3)種意見。
我進一步啟發學生:上述第(3)種意見對培養友情與親情,有什么關系呢?有同學站起來闡述:“選擇這種做法,既顧到友情,又注意了親情。”確實這種做法不僅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又親密親情,增進了兒子與父母之間的相互理解與體貼,實在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1)與(2)種意見是不可取的,因為它有人的情感缺失與遺憾。第(4)種意見是自然不現實的。
無論是定向,還是多維的寫作情感的培養與拓展,都必將大大豐富文章的內容與情感世界。像這一次作文選擇第3種做法,文章內容既有說服父母讓自己參加同學聚會的內容,又有參加同學聚會的情景與歡樂。既寫到自己與父母之間相互理解的親情,又寫到同學之間甜蜜的友誼。由此可見拓展優化學生寫作的情感環境,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又一個軟環境。
(三)拓展學生寫作的選材環境
做法1:充分利用現有的兩個資源。
(1)學生自己的生活資源,作一些周記.隨筆等。(2)把書本資源作些改寫、擴寫、讀后感,寫些移花接木的作文。這兩種現有資源不可失去,作為語文教師務必繳活它。這也是學生取之不盡的寫作材料的資源。
做法2:拓展學生寫作的選材環境,務必把學生的視線引向社會。
讓學生把視線轉向社會,目的在于讓學生步入社會收集更豐富多彩的生活素材。不少的文學家.學者的作品這么精彩動人,原因雖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平時善于收集資料,把這些資料在“倉庫”里儲存起來,一到寫作時就派上用場。蒲松齡每天擺茶攤,換故事,寫成了《聊齋志異》。老舍《駱駝祥子》的創作,原始于聽別人說起一個車夫買車三起三落的事件觸發而形成的。前蘇聯作家高爾基沒上過幾天學,而他有豐富的社會生活閱歷,創作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震驚世界。從蒲松齡、老舍、高爾基等文學名家的創作經歷,無一不是源于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對社會生活的深刻剖析。為了拓展學生的寫作選材環境,我不僅讓學生了解領悟古今中外一些著名文學家把豐富深刻的社會生活融入文學作品的范例。還在作文教學中配合市.縣及學校研究的課題等來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參考文獻
[1]《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指南》
[2]《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心理分析》
(作者單位:岳陽市湘陰縣湘濱鎮洞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