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省區形象是其綜合實力和地位的重要體現,目前已經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內容分析法和數據統計法來分析國際漢語教材語料庫中的4000余冊教材,以兩部使用廣泛的國際漢語教材——《發展漢語》和《新實用漢語課本》為例,探究教材中的浙江形象。調查發現,浙江省區形象的確是以旅游和歷史形象為中心的塑造結果,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編寫漢語教材,要注意避免城市形象塑造的同質化現象,多利用傳媒技術。
關鍵詞:省區形象;城市形象;國際漢語教材;浙江;實驗修辭學
引言
“城市形象”的概念是由美國城市學家Kevin Lynch(1960:1)在《The Image of the City》一書中首次提出的。城市包含的事物眾多:人、建筑、自然景觀、文化都是城市的部件。這些城市部件體現著城市形象,又受到整體城市形象潛移默化的熏陶,成為一座城市的標志。初到中國學習漢語的留學生,對中國的了解程度不深,更不可能細化到各個城市,所以對教材中提到的城市形象并不清楚。留學生的個人認識中既包含對城市的刻板印象,又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
胡范鑄(2013)認為在某一言語社區(國家、民族、地區)中,特定受眾刻板印象形成的最重要的動因是學校教育,則要分析一個國家形象修辭在某一言語社區中的傳播,是否就應該充分關注該社區的教材中關于某國的國家形象的敘事。目前,國內第二語言教學界從人物或事件視角對國家形象進行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國的外語學習者對目的語國家和人物的刻板印象上,研究方法多為分析某一部教材中的刻板印象。國際漢語教育界有關形象的研究尚不多見,且多為教材中應該如何傳播中國形象的研究,主要有柯雯靖(2015)、秦惠蘭(2013)、劉弘(2014)等。至今我們尚未發現關于對漢語教材中某一具體省份的形象進行研究。邊娜娜(2015)發現,現有介紹城市形象的書籍大多會詳細介紹書中提及的每座城市。這些被提及的城市數量龐大,介紹內容需要深入理解。而過于龐雜的介紹對剛來中國的留學生來說有很大負擔。文化是潛移默化的傳播,一部分留學生可能會主動了解感興趣的中國城市文化,但其他學生可能只是從所學的綜合教材來了解中國的其它城市。所以,忽視教材中城市形象的塑造,就有可能為留學生從課本中認識中國城市帶來一定的局限性。
浙江作為中國沿海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近年來舉辦了各類大型國際會議,吸引了大量留學生,國際化程度在全國名列前茅。而隨著浙江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來到浙江學習,2017年在浙留學生人數已經位居全國第三位。他們對浙江的印象,除了來自日常生活以外,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漢語教材。那么,確切把握一個地區在教材中的形象就成為地區形象建構中一個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漢語教材在幫助學習者形成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和認同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媒介不可比擬的重要作用。以世界范圍內的漢語教材為媒介,調查浙江在國際漢語教材中的傳播現狀,可以為中國省區形象的修辭與傳播分析提供一個有效樣本。
筆者擬運用實驗修辭學的方法,以浙江為樣本,對國際漢語教材中的省區形象進行研究,嘗試回答以下問題:(1)浙江在國際漢語教材中的印象是什么?這些印象對學習者了解當下的浙江有何作用?(2)所得數據對國際漢語教材的編寫有何啟示?(2)浙江形象和中國形象的傳播是同步的嗎?我們將對此進行研究。
一、研究設計
筆者運用內容分析法和數據統計法和問卷調查法來進行研究。首先,在國際漢語教材語料庫4000余冊漢語教材中進行窮盡性搜索,以“浙江”為關鍵詞進行篩選,找出100多篇含有“浙江”的課文,剔除一些并不是以此為討論中心的課文,最后得到85篇課文。其次,對這些課文進行分詞處理,得出高頻詞語,主要包含實詞,其余一些連詞、介詞、語氣詞等不在統計范圍之內。然后,根據所得數據,以《發展漢語》和《新實用漢語課本》為例,從文字、圖片、研究對象等角度進行進一步分析。最后,在留學生中做調查,將這些詞編制成問卷,采用五度量表法,請留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來判斷這些詞是否符合浙江的特點。
二、國際漢語教材中的浙江形象
1、教材中漢語教材的總體評價
本研究中,共收集到42個出現次數在3次以上的高頻詞語,然后對這些詞的正負向評價進行了統計,統計結果如下:
正面:83.3% 中性:16.7% 負面:0%,
這表明,在國際漢語教材中,浙江絕大多數是以一種正面的形象出現的,無負面形象,這一整體趨勢與國內媒體的評價基本一致。
2、教材中有關浙江形象的主要詞語
國際漢語教材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些詞語及出現次數如下:
西湖(62)、杭州(53)、南方(25)、旅游(23)、歷史(20)、悠久(20)、魯迅(12)、越劇(11)、經濟(10)、天堂(10)、紹興(8)、米飯(6)、熱(6)、龍井(5)。
對上述詞語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其中大部分是積極的詞語,多和歷史、旅游、氣候等有關。這些詞語描述了“浙江”這一省區的多個方面,形象是:浙江歷史非常優秀,有很多名人(以魯迅為代表);經典眾多,適合旅游,如被稱為天堂的西湖;城市有韻味,如杭州、紹興;典型的南方悶熱城市,人們愛吃米飯;經濟發達。
3、代表教材中浙江形象的具體分析
為了探究上述問題,筆者列出下表3.3.來展現《發展漢語》和《新實用漢語課本》中所體現的具體城市形象。
上述表格顯示,《發展漢語》和《新實用》中涉及一部分相同的浙江形象,但這些形象并不是單一存在,不同教材也會呈現同一個城市形象的不同點,而同一部教材也會從一個方面來對比多個城市。通過對以上教材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
第一,并非所有涉及省區的語料都能夠反應形象。但沒有反映省區形象的語料也會因為其出現場合和頻次起到不同作用,會因為反復多次出現,在學生腦海中形成刺激強化反應。
第二、教材針對浙江形象塑造偏向于其東部發達省區的身份,除此之外應用了能代表該城市形象的文化部件來反映該城市的形象,如:西湖、茶等。但并非所有的形象只局限于固有的大城市認知,不同教材也能一定程度上體現自身的不同,甚至結合當下實際情況,從生活、語言、氣候、思想等角度加強城市形象的塑造。然而,受到城市整體形象數量的影響,能夠凸顯城市特色的形象內容仍然很缺乏。
第三、即便在教材中的某個城市形象的相關語料在數量上占優勢,但體現出的城市形象卻可能比較單一,很多都會是對同一形象的重復。教材中城市相關語料的數量是不平等的,地位關系也可以從行文布置中看出。筆者通過研究發現,“浙江”常會作為“北京”、“上海”的對應省區出現,如旅游,會選擇目的地“杭州”。教材所體現的似乎是兩座城市的隔空架接。“浙江”的出現次數相對于另兩個省份,顯得十分可憐,形象也有滯后,不利于留學生對中國現有大都市的全面了解。
三、留學生對浙江形象的認識
我們將上文提到的高頻詞打亂并編制成問卷,在浙江3所高校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48份,回收48份,全部有效。所有被試均在浙江生活一年以上。問卷采用五度量表,每個詞語包含“符合、比較符合、不知道、不太符合、不符合”等選項。
統計結果發現,留學生對這些詞語大多認同,但是對某些詞語比較陌生,比如“魯迅”和“龍井”,多人選擇了“不知道”,究其原因,可能是學生沒有接觸到相應的課文,并且在生活中較少接觸到。
筆者發現,留學生對以上正向的詞語認同度比較高,如“旅游”、“歷史”“悠久”等。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他們都認為浙江游很多適合旅游的地方,如西湖、西塘古鎮、紹興等,甚至有學生告訴筆者“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可見他們在浙江的生活經歷十分匹配教材。同時,他們也認為浙江經濟發達,生活便捷,交通方便,人們友好,飲食多元,但是氣候尤其是冬天和夏天十分不好。從訪談中得知,雖然他們都生活在杭州,但是會經常去浙江其余城市旅游,從各種媒體中了解浙江的新聞大事,也會和在浙江各大高校的同胞也經常交流。
焦俊峰(2016)年發現,英美主流媒體中,“區域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加強”是兩個涉及浙江報道的主題特征,“富庶、美麗”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形容詞。在調查中,留學生也在反復和筆者提及“支付寶”、“馬云”“G20”等。如果說媒體對浙江形象的塑造屬于間接來源,那么漢語教材以及教師課堂講解則是學生認識浙江的直接來源,非常重要。
四、對漢語教材“省區形象”設計的進一步思考
1、省區形象與傳媒技術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省區形象已經日益重要。信息傳播需要通過一定的媒介,城市的形象可以通過聲音、光影、色彩等鮮明的特點表現出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漢語傳播中,受眾是廣大留學生,傳播的媒介是書本、老師等等,并不具備較大的視覺優勢。媒體傳播能快速直觀的反映城市形象,而課本則是潛移默化的灌輸。沒有視覺沖擊力的文字很難長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而,漢語教材能否在擁有實用性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趣味性,吸引學生,將教材中的城市有機串聯而非單純講解,則顯得十分重要了。
漢語教材在幫助學習者形成對地區形象的認知和認同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媒介不可比擬的重要作用,在編寫教材時,不能簡單地將社會認知介紹給學習者,而應該對其進行深入思考與分析,利用高科技手段在學習者心目中塑造一個良好的地區形象。
2、城市建設與教材中的城市形象塑造
在日常的城市建設中,城市形象的塑造常常是通過舉辦大型活動來進行的,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還可以樹立自己的品牌,打造地區特色。但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不同地區的建筑、設施設備都更趨于相似,所以只有讓城市自身表現出獨特特點,才能凸顯與競爭對手的不同,占據有利地位。
同樣,這樣的同質化現象也會體現在漢語教材中。不論是“浙江”還是“北京、上海”,教材對二者的塑造都不自覺地偏向了大都市(旅游)的共性特點。而沒有特色的無差別城市形象,也不能在留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更不能通過良好的城市印象來吸引人才,促進經濟發展。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挖掘各個城市的特色形象,從多方面建立起城市間的聯系,避免城市間的同質化。比如浙江,在編寫課文時,可以考慮與其“電商發達”這一特點緊密結合。
在編輯相關城市內容時,穿插安排教材大背景背后的邏輯線,與設置的虛擬人物相結合,構造出一個連續的背景故事,在這個背景故事中介紹不同城市的時新景點和現狀,給留學生帶來城市的新形象。把基本知識與時事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合來看,對于教材編寫者來說,如若能夠更加全面的看待中國有特色的城市并作為教材的一部分,并且對現有城市形象進行總結分析,從細節入手設計一個更加豐富的邏輯網教材的全面性、趣味性和實用性都會有所提高。
五、結語
筆者分析了國際漢語教材中的浙江形象,討論了國際漢語教材與省區形象的關系。教材可以更加系統地應用城市部件,形成一個與漢語教材中虛擬人物相關聯的邏輯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與社會接觸,增添與時俱進的浙江形象等等。廣大留學生想要到中國一探究竟,看看真實的中國面貌,而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只能停留在少數城市進行學習,對中國其他城市的了解受到約束。課本作為他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其展現的城市形象透露著一定的權威性。在留學生眼中,中國形象可能會因片面的城市形象而改變。留學生對省區的印象可能來源于多個方面,這些渠道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如何構建印象的?這些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本論文為2017年度杭州市社科常規性規劃課題《國際漢語教材中的浙江形象調查研究》(G17JC003)的成果。
參考文獻
[1]Kevin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M],The MIT Press,1960.
[2]胡范鑄:《海量接受”下國家和機構形象修辭研究的方法設計》,《當代修辭學》,2013年第4期。
[3]柯雯靖:《對中國形象引入對外漢語教材的思考》,刊于趙成平、鄭通濤等《第四屆漢語國別化教材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110-115頁。
[4]秦惠蘭:《在漢語教材文本中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話語策略》,《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3年第1期。
[5]劉弘,孔夢蘇:《對外漢語教材中虛擬人物的刻板印象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1期。
[6]邊娜娜:《對外漢語中高級視聽說教材研究——以北大版視聽說教程<中國城市名片>為例》,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7]焦俊峰:《英美主流媒體新聞報道中的浙江形象研究》,《浙江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作者簡介:
彭飛(1983-)、男、漢族、江蘇丹陽人、講師、博士、對外漢語教學方向,中國計量大學。
馬勵勵(1996-)、女、漢族、陜西西安人、中國計量大學本科生。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