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人與自然異化的矛盾日益尖銳,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多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理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念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思想理念
一、 生態環境是最基本的生產力
早在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考察時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重要思想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生態文明建設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需要”、“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事實上,“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總和。”其中,自然生產力是最基本、最富有創造性的生產力。人類生產是在自然創造基礎上的一種再創造。這些自然富源,長期被認為是自然對人類的恩賜,從來未被計入財富總量。但不可否認的是,沒有這些自然財富,其他所謂財富也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工業革命之后,在大規模開發、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忽略了對生態生產力的呵護,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對自然資源過度索取又很少給予,以致生態系統長期超載運行,日漸衰退,失去平衡,可謂“元氣大傷”。同時,生態環境的惡化也嚴重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實現和發展。要使生態環境發揮最大的生產力,還需要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注重生態環境的恢復與建設讓其繼續發揮生產力作用,讓其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和沒有污染的土壤等生態產品,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任務。
生產力既取決于資本和勞動等生產要素,取決于科學技術,也取決于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直接提供生態產品,而且影響和決定著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哪個地方珍視生態環境,就能獲得更大的生產力;哪個地方忽視生態環境,就會破壞生產力。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發達的生產力,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二、“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十九大報告提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之后增加“美麗”、強調人民日益增長的良好生態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種需要,不僅是不斷提高收入水平,獲得更多的物質產品和服務,也包括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等。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重要的是提供新鮮的空氣、清潔的水源、放心的食物、宜人的環境等“生態產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同志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保護生態環境的民生本質,升華了我們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綠水、青山、藍天、白云是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標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好生態環境,讓人民群眾樂享綠水青山,自由痛快呼吸,提高生活幸福指數和“獲得感”,是廣大群眾的迫切愿望,也是最為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民生。
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現在我們溫飽問題早就不是問題了,吃得更好更健康的問題就突出起來了。以至于有群眾調侃說:“現在吃的東西真多,但吃什么才放心呢?吃葷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白水都怕有害元素。” 我們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讓廣大人民群眾吃的更安心,更健康,享有更多的綠色福利、生態福祉。在實現我們這一代發展的同時,也要顧及后代的生存發展,這樣才能保障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地永續發展下去。
三、“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其實,早在2003年主政浙江期間,習近平同志就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不重視生態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視生態的領導是不稱職的領導,不重視生態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不重視生態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備現代文明意識的公民。”“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精辟概括。這一論斷蘊涵著對人類文明發展經驗教訓的歷史總結,彰顯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文明自覺和生態自覺。
生態危機是人類文明的最大威脅。一位哲人說過,一位哲人說過,當人類砍倒第一棵樹的時候,文明開始了;當人類砍倒最后一棵樹的時候,文明結束了。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但如果對資源不加節制地過分掠奪,對生態環境肆無忌憚地破壞,引發的將是導致自身毀滅的生態危機。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都發源于水量豐沛、森林茂密、生態良好的地區,但都因為生態遭到破壞而導致了文明的衰落或中心的轉移。尤其是位于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文明,本來坐擁沃野千里的自然優勢,然而隨著兩河上游森林的破壞,促使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淤高,洪水泛濫,河渠淤塞,氣候失調,土地沙化、鹽漬化,破壞了生產和生活條件,使得這個曾以“空中花園”為榮的古文明終成“空中樓閣”。這樣的悲劇在我國歷史上同樣存在。燦若星辰的中華文明,發源于生態良好的黃河、長江流域;昔日“絲綢之路”上號稱“塞上江南”的樓蘭古國,如今早已淹沒在大漠黃沙之中。很大程度是由于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上世紀末發生的洪水,與長江中上游森林的嚴重破壞不無關系;頻頻發作的沙塵暴,也跟植被的破壞息息相關。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只要我們堅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黨、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深入持久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一定能完成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贏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2][3]解保軍:馬克思“自然生產力”思想探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2年05期
(作者單位:中共廬江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