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成熟度整體不高,其中學生對想從事的職業所需專業知識較少,缺乏崗位經驗是其成熟度不高的首因;其次是職業知識、人際交往策略知識缺乏,職業規劃制定、實施欠缺。當下我國職業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對于職業院校在強調職業技能教育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健全的職業心理,提高學生的職業成熟度也是職業教育的根本。
關鍵詞:職業成熟度;職業教育
1 背景分析
1.1 職業教育的春天
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明確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要提高就業質量,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可見職業教育迎來了她的發展春天。
1.2 學生普遍缺乏職業規劃,職業成熟度不高
高職院校學生普遍職業成熟度不高,主要表現在對想從事職業的崗位知識了解較少、缺乏主動性,對自身職業興趣不了解,職業信心欠缺,缺乏職業規劃意識,在進行職業選擇的時候普遍出現“無從下手”“隨大流”“由父母定”的情況。
2 概念界定
2.1 職業成熟度
關于職業成熟度的概念,國內外學者都有自己觀點,職業成熟度最早來源于Vocational Maturity一詞,由休泊于1953年提出,指個體的職業發展是否與其年齡發展相適應,是個體完成與其職業發展階段相應的發展任務的程度[1]。我國學者張大均等人指出,職業成熟度是指個體在完成與其年齡相適應的職業生涯發展任務上的心理準備程度[2]。
3 現狀(成因)分析
3.1 學生缺乏職業規劃意識
學生目前普遍存在缺乏職業規劃意識、職業成熟度普遍不高表現在對自己想從事職業的職業知識了解少,職業選擇自主性欠佳、職業人際溝通策略缺乏等方面。
3.2 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不足
學院職業成熟度教育對提高學生職業成熟度、培養學生職業規劃意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目前我院缺乏專業職業規劃教師,目前擔任職業指導的教師普遍為其他學科或學生管理干部,缺乏必備的職業指導知識和生涯輔導能力。
4 關于我院學生職業成熟度的培育建議
4.1 學生個體要剖析自我,明確自身職業興趣、職業理想,主動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4.1.1 認真學習職業技能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職業院校的學生學習,更多的是為職業生涯做準備,尤其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職業技能必將是職業選擇時的一把利劍,因此學生在進校后應樹立職業技能學習的意識,克服消極被動學習理念,嚴格要求自己。
4.1.2 確定自身職業興趣、職業理想
學生從進校開始就應該思考自己喜歡做什么樣的職業、適合做什么樣的職業,自身的職業興趣是什么,可以多向高年級學姐學長咨詢了解,也可向老師、就業處老師咨詢就業信息,同時要主動搜集崗位招聘信息,主動了解招聘單位,有機會接觸面試的同學,可多多參加就業面試,吸取面試經驗,了解單位用工要求,在不斷的累積中不斷進行自我提升。
4.2 學校應更加重視對我院學生進行職業心理指導和培訓
4.2.1 強化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
學院職業指導教育應從大一年級就開始,在一年級就進行職業指導教育,使學生有所準備,化解大二、大三階段的就業焦慮。使學生盡早樹立職業規劃意識,了解自身職業興趣,確定自身職業方向。
4.2.2 開展團體職業生涯心理輔導
鄧娟[3]在中學生的職業成速度測評及發展對策中指出:開展團體職業生涯輔導對學生的職業成熟度提高有顯著影響。結合我院學生實際情況,可組建團體職業生涯心理輔導小組,通過設計一套完整的生涯輔導方案,達到提升學生職業成熟度效果。
4.2.3 樹立職業榜樣
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杜(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個體通過觀察、模仿學習新的行為,被觀察的對象稱為榜樣。職業榜樣也就是在自己職業興趣領域中的榜樣,榜樣有非常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尤其對于學生來說。選擇學生職業興趣領域中的行業代表到校開展講座、定期組織優秀畢業生到校分享職業經驗對于我院學生的職業引導,職業信心的樹立大有幫助。
4.2.4 健全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建設
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職業成熟度的提高,依賴于專業職業生涯規劃師對課程內容的準確把握,對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目前我院專業職業規劃教師缺乏,只注重對學生的就業指導,而忽略對其職業生涯的指導。目前我院職業指導課程的教師多由其他學科教師擔任或學生管理干部擔任,普遍缺乏專業知識和生涯輔導能力,無法為學生的生涯發展提供有益幫助。要解決學生的專業發展和職業選擇發展問題,重中之重在于建立一支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
4.2.5 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兼職、專業實踐活動
劉安寧[4]在其研究中指出兼職和專業實踐對學生的職業成熟度有一定的影響。有社會兼職經歷、專業實踐經歷的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時的自主性更強,在進行職業選擇時會更多的考慮自身的興趣和素養,社會兼職和專業實踐活動對提高學生的職業自信有很大的幫助。故在保障學生安全以及不影響學校學習的前提下,應多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兼職和專業實踐活動,加強鼓勵引導教育。
4.3 建立家校合作的職業培育模式
劉安寧[5]在其研究中指出親友對學生職業選擇影響很大,學生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加強家校溝通,積極轉變就業觀念,將正確的就業觀念傳輸給孩子。同時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并時時的進行疏導,緩解孩子擇業就業壓力,切實做好孩子的職業指導工作。
參考文獻
[1][2]張大均.當代中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959-921.
[3]鄧娟.中學生的職業成熟度測評及發展對策[D].上海: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4][5]劉安寧.中職學生職業成熟度調查研究[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作者單位: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