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犯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犯罪行為心理及其規律的學科,關于犯罪行為分析,心理學的應用是很廣泛而實用的。許多犯罪行為都由行為人的犯罪意圖主導發生,而犯罪意圖便產生于人的內心。人的心靈在人的一生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因為心靈可以將生活建造成溫馨的天堂,也可將生活建造成暗黑的地獄。人的心靈如何,體現在其應對社會人事的心理狀態上,本文著重從青少年罪犯的心理狀態,探討導致青少年罪犯走上歧途的因素以及該如何預防青少年誤入歧途、走向犯罪的道路。
關鍵詞:犯罪心理學;影響因素;青少年心靈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而犯罪心理學研究,就是為了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社會中的犯罪問題而去收集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析和解釋的過程。心理與犯罪有著這么密切的關系,本文簡單論述了心理與違法犯罪的關系及其影響因素。
一、研究心理健康與違法犯罪的意義
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和違法犯罪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健康的心理在犯罪中往往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一個人犯罪離不開導致其行為發生的心理原因,心理動機是最主要的因素,無論是新聞報道還是影視小說作品,在一個犯罪案件中,除了各種外在因素,我們通常都要去剖析其背后的心理原因,通過對心理問題的研究發現其在違法犯罪中的作用,為犯罪學提供支持。而研究犯罪心理學則可以了解犯罪心理結構形成和發展的一般因素,掌握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階段的心理活動特點,為預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矯治犯罪提供心理學依據,因此,研究心理健康與違法犯罪的關系是十分有必要且重要的。
二、影響心理健康以及從心理層面導致犯罪的因素
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和個體因素等。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和家庭環境。多數研究發現,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諧,經常爭吵,以及單親家庭,對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明顯有不利的影響,容易使兒童產生軀體疾病,心理障礙的發生率較高。父母在教育中表現出態度不一致、壓力過大、歧視、打罵或者冷漠等特點時,兒童常常會表現出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社會因素:人們生活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成長和發展。社會文化背景、社區環境、社會風氣和學習生活環境等因素都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個體因素:如外貌、能力、習慣等也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外貌較好、能力較強的個體,往往在生活中會更多地獲得別人的喜愛,會感到更多的滿意、愉快,這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反之,外貌較差的很多個體,特別是當處于青春期的時候,往往容易感到自卑、焦慮、挫折,從而導致出現心理問題。
諸如上述因素,一旦產生不健康的心理,而又任其惡化,變態化發展,就有可能牽引一個人走向犯罪。
三、大學生或青少年成為犯罪的高發人群
隨著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也越來越變得突出和嚴重,并一度與毒品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并稱為人類社會的“公害”。[1]據統計,2003年,25歲以下的青少年違法犯罪人員占全國刑事案件作案人員總數的45%,占全國治安拘留人員總數的33%。據有關資料統計,自2000年以來,我國各級法院裁決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
結合調查總結,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有:沖動逆反心理、好奇模仿心理、從眾滿足心理等。青少年處于人生發展的快速時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情緒容易沖動對待問題比較偏執,渴望掙脫父母的束縛追求自我獨立,尋求社會認同。對自我把握不足,情緒掌控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也沒有明確自身的社會角色定位,情緒大于理智。
另外,青春期中的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有強烈的好奇心,對豐富而復雜的大千世界充滿了求知的欲望,但由于各方面的壓力,一方面他們心理極為脆弱,另一方面又可能鋌而走險。最后,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水準低下也是一大原因,有的青少年是文盲和半文盲,有的未成年人平時不注重自己的道德培養,道德標準低下,對自己的行為放任自流,以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四、怎樣預防或防治犯罪心理
通過上述問題的討論,我們了解了心理健康對犯罪的推動作用,也知道了犯罪的高發人群——青少年的心理因素,那么,怎樣對青少年犯罪心理進行預防或防治呢?首先,及時矯正不健康心理,父母要善于與孩子溝通交流,學校加大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力度,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是非觀。使青少年接受正確的觀念,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使他們學法、守法、護法、懂得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其次,政府方面,要加大對“黃、賭、毒”的打擊力度,加大對社區的管理力度,避免青少年耳濡目染各種違法行為,為未成年熱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使社會教育走上正軌。同時要關注流浪少年或無業青少年,這一部分人混跡于社會,很容易與社會不良分子勾結,做出犯罪行為。最后,我們要培養一個良好的性格,了解自己的性格缺陷,用對生活的健康態度去彌補自己的心理失衡,培養堅強的意志力,避免外在不良環境的干擾,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遠離犯罪。
五、總結
犯罪是客觀存在的,但影響導致犯罪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只有充分結合各學科知識,才能更好的研究犯罪行為,嚴厲打擊犯罪,結合社會力量,共同努力,自覺守法,抵抗犯罪,才能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創造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張敢.青少年已成為違法犯罪的高發群體[M].《公安研究》,2001(10):35-37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