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全球價值鏈分工視角出發,將全部17個服務業分為6大行業,根據WIOD數據庫和TiVA數據庫發布的數據,借鑒Koopman(2010)提出的貿易增加值視角,計算修正的國內市場占有率(IMS)指數和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來測算中國細分行業出口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對比分析我國服務業及其細分行業1995-2014年的發展趨勢及變化特征,并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實證研究了全球價值鏈分工下科技進步、環境效應及制度質量對中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結果表明:就國際市場占有率而言,服務業總體競爭力呈上升趨勢,各細分行業變動特征不明顯;就顯性比較優勢而言,商業服務業和科學技術也增長變動特征十分明顯,服務業整體比較優勢呈上升趨勢。科技進步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具有正的顯著影響,環境污染效應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具有負的顯著影響,制度質量對其影響并不顯著。因此,中國要鼓勵創新科技出口、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服務業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價值鏈分工;貿易附加值;服務業及其細分行業;國際競爭力
一、引言
自20世紀后期以來,全球價值鏈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大特征,由于生產體系被逐漸細分為不同的工序和模塊,導致全球的貿易和投資格局發生轉變,改變了世界傳統經濟格局和運行方式。隨著全球價值鏈分工的深化,一國產品出口的價值最終由不同國家的各自生產模塊所組成。在全球價值鏈生產分工體系中,發達國家由于擁有技術研發和運營平臺等優勢,基本壟斷了價值鏈中高端環節,而像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只能依靠自身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等優勢從事價值鏈中的較為低端環節的生產。因此,需要從貿易增加值這一視角出發,綜合估計服務業直接出口和物化在商品貿易中的服務間接出口,全面評估一國服務業的真實國際競爭力。對于精準認識一國服務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以及制定相應的貿易及產業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二、指標測算方法及數據說明
本文以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WIOD)于2016年發布的2000-2014年世界投入產出數據為基礎,該數據庫包括了歐盟27個國家、世界13個經濟體以及35個產品部門間的中間品和最終品的貿易數據,其他經濟體以世界其他國家形式體現在數據庫中,以及亞太經合組織數據庫TiVA公布的國內外行業增加值,利用基于貿易增加值計算的修正過的國內市場占有率(IMS)指數和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測算中國細分行業出口的國際競爭力水平,以更準確的認識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及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三、變量選取、數據說明及計量模型構建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1.被解釋變量
本文研究的是“GVC分工背景下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研究”,因此,被解釋變量是與國際競爭力相關的指標,本文選擇了各細分行業改進后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和顯性比較優勢這兩個指標作為被解釋變量。
2.解釋變量
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R)表征一國(地區)的科技技術水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PCO2)表征一國(地區)的環境約束力、經濟自由度(EI)表征一國(地區)的制度質量。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WDI數據庫和IMF數據庫。
3.其他控制變量
選取服務業從業人員SE表征一國(地區)的服務業的人力資本(單位:千人)、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表征一國(地區)的城鎮化率(Urban)、FDI占GDP的比重表示對外投資依存度(FR)、貨物貿易出口額(Bop)、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占GDP的比重(Ser)表征一國(地區)的貿易開放度。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WDI數據庫。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1995年-2014年中國服務業6大細分行業的統計數據,運用Stata14.0對(a)式和(b)式進行面板回歸。分別采用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進行估計,觀察Hausman檢驗結果發現固定效應優于隨機效應,因此選擇固定效應進行估計,選擇各變量的一階滯后項作為工具變量,以降低內生性給估計結果帶來的不良影響。估計結果表1的(c)-(d)列報告了固定效應的估計結果,該結果反映了以下問題。
(1)科技進步對國際市場占有率和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影響均為正,且在統計學意義上十分顯著,意味著鼓勵科技創新,提高科技進步對提高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具體而言,在保持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科技進步每提高1%,國際市場占有率提高0.19%,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提高0.08%。
(2)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數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一國(地區)的環境約束力會對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造成影響,結果顯示,國際市場占有率與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均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呈正相關關系,經濟自由度指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以經濟自由度表征的制度質量對提高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并不十分顯著。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利用IMS指數和RCA指數兩個指標計算中國1995-2014年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的結果可知:就國際市場占有率來講,6個服務業細分行業的變化趨勢均較為平穩,其中除C2(運輸、倉儲和郵政通信業)和C1(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的市場占有率在下降以外,其余4個行業的市場占有率均逐年穩步增加。通過利用IMS指數和RCA指數兩個指標作為被解釋變量,對中國服務業務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后,可以得到:科技技術的進步、人力資本雄厚、城鎮化率的提高、貨物貿易出口的增加以及服務貿易依存度都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顯著促進影響。而環境也會顯著影響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隨著服務貿易活動的進行,對環境的污染效應與制造業貿易造成的效應相似[22]。
參考文獻
[1]郭根龍.我國服務貿易自由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基于脈沖響應函數方法的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8):92-98.
[2]陳虹,章國榮.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13-23.
[3]黃滿盈,鄧曉虹.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基于BOP和FATS統計的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0,(5):7-13.
[4]羅長遠,張軍.附加值貿易:基于中國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14,49(06):4-17+43.[2017-09-07].
[5]樊茂清,黃薇.基于全球價值鏈分解的中國貿易產業結構演進研究[J].世界經濟,2014(2)
[6]王嵐,盛斌.全球價值鏈分工背景下的中美增加值貿易與雙邊貿易利益[J].財經研究,2014,40(09):97-108.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