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反思構成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體內容。在對資本主義作出橫斷面剖析和縱向面解構的過程中,西方馬克思主義把批判的視角從經濟層面轉向上層建筑、從歷史轉向現實,試圖彰顯馬克思主義的超越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于資本主義的批判反思存在著沒有科學揭示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規律、不能尋求與革命主體的實踐結合以及無法展陳超越資本主義的價值圖景這三大缺憾。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路徑;時代問題
一、橫斷面的剖析: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路徑的層次躍升
整個20世紀,資本主義逐步走向壟斷的資本主義,它既是充滿各種矛盾、危機和困境的資本主義,也是不斷修復、發展的資本主義。它在危機中沒有被革命力量瓦解,也沒有在富有效率的發展中從根本上促進人的自由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正是整個20世紀資本主義演進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及其對人類造成的災難,促發了一批批具有人類關懷價值取向的思想家們著書立說.具體而言,促發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并使其一開始就對資本主義作整體剖析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現實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經過二戰后的重建和20世紀50年代的迅速恢復,尤其是在進入60年代以后,日漸發展為發達的工業社會,發展為富裕的社會。消費開始顯現為支配經濟生活、日常社會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主導力量,消費不單決定著品味,也決定著人們的職業差別和地位等級。消費越來越成為左右生產、決定價值消費是否已經超出了它應有的功能和權限?諸如此類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
其次,戰后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得力于科學技術的全方位應用。科學技術的高效率,不僅體現為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經濟水平的整體上升,而且體現在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的消弭、傳統產業的自動化和第三產業的比例不斷擴張、人們的生產時間縮短而休閑時間增加等方面。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舒適、便捷和普遍的幸福感,人的生活方式的變化似乎更加趨向于對人的價值的肯定,但問題在于: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的作用在現象層面與在本質層面是同一的嗎?如何看待由人支配的科學技術發展引發的社會問題和 “異化”問題,是20世紀中期日漸凸顯的并必須加以分析批判的又一重大問題。
上述幾個方面的歷史事件和社會變化,構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和演進的現實背景,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展開對資本主義批判的主要歷史根據和現實根據。
二、經濟層面到資本主義文化的批判
盧卡奇在分析1918—1922年中東歐無產階級革命失敗的原因時,把物化和物化意識看作是遮蔽無產階級的自我意識的重要元兇,指出資產階級正是通過物化和物化意識有效地扼制了社會政治危機,阻止了一切社會革命的潛在可能性。所謂物化,盧卡奇用它表示在商品的結構和運行法則對人的情感、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倫理等方面的侵蝕過程中,人成為商品支配的對象,成為商品的客體,最終墮入一種物化的境地。物化現象表明,商品對日常生活的統治實質上是通過對人的統治進行的,這是因為,物化不僅僅是商品侵蝕本身,它事實上已經從經濟層面進入觀念層面,進到意識形態或政治的層面,并在實質上作為意識形態或政治因素支配和控制著人的思維方式及其行為。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從總體上看,資本主義文化作為無處不在的意識形態,一方面會帶來資本主義文化生活的情感的表面愉悅、心靈空間的象征性充實、人際交往的形式意義、思維方式的單一化、價值取向的非個性化等成就;另一方面,它為識形態所操持,直接彰顯其多樣化的意識形態功能。這種結局無疑是資本主義文化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穩定機制的現實成就,然而它卻對人的主體化生存是有害的。
三、從科學技術經濟層次的評判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中,赫伯特·馬爾庫塞和尤爾根·哈貝馬斯是關注并具體詮釋科學技術政治化的主要代表人物.當科學技術在20世紀越來越表現出它的階級偏向性和制度偏向性的時候,當科學技術表達出發達工業社會政治統治的偏向和意識形態的偏好,并直接作為新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統治方式發揮其對全社會的控制和支配的時候,科學技術就變成了一種既不中立,也不純凈的社會力量,變成了高聳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政治現象,變成了發達工業社會或資本主義國家組織、管理社會活動過程的控制力量,科學技術由對生產的運用和經濟的主導,變成了社會的新的統治形式,變成由上到下整合社會的意識形態??茖W技術的統治作為政治統治,具有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所需要的而傳統政治統治不曾具有的巨大效能,這是因為,科學技術不僅有利于 “使一切真正的對立一體化,使一切不同的抉擇同化”,而且,科學技術 “比之舊式的意識形態更加難以抗拒,范圍更為廣泛,因為它在掩蓋實踐問題的同時,不僅為既定階級的局部統治利益作辯解,并且站在另一個階級一邊,壓制局部的解放的需求,而且損害人類要求解放的利益本身”。
四、教訓與啟示
通過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路徑及批判類型演進的考察,我們會發現,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試圖從不同視域展陳其理論的解構功能,但如何做到其理論的科學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卻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無法解決的根本性問題。毫無疑問,科學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缺乏及其彼此分離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留下的總缺憾,也是我們探尋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演變應該吸取的根本教訓。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總的遺憾中,我們至少可以總結出如下幾點教訓:
首先,問題意識和以問題為中心的理論探索必須努力以發現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為圭臬,這是一個重大社會歷史理論實現科學化的前提。只有從對整個20世紀資本主義的各種問題的分析中把握到資本主義的多重本質及其演進規律,才有可能建立科學的理論。
其次,理論的時代化必然要求理論的大眾化,理論要能廣泛而深刻地發揮持久的影響力,必須能夠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社會大眾的自覺理念,成為統領個體全部生活的最高價值圖式,成為個體成員變革生存處境的核心性的激發因素,這是一個重大社會歷史理論實現大眾化的保障。
最后,西方馬克思主義上述三個教訓說明,只有努力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及其有機統一,才能真正地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實質性發展,實現馬克思主義變革時代、解放人類的宏偉價值及現實意義,這是我們考察西方馬克思主義不同理論之后得出的基本啟示。
參考文獻
[1]霍克海默、阿多爾諾:《啟蒙辯證法》,重慶出版社,1990 年版。
[2]霍克海默:《批判理論》,重慶出版社,1989 年版。
[3]衣俊卿:《歷史與烏托邦》,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4]陸揚,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0 年版。
(作者單位:東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