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學生寫字時筆畫寫不規范且不按筆順書寫而寫出了千奇百怪的錯別字,結合一年級孩子的身心特點我提出了:筆畫教學充滿童趣、形近筆畫學會比較、有效范寫范出筆順、反復范寫深入人心、辨明點滴認識筆畫、追本溯源學習筆畫的寫字教學策略。
關鍵詞:錯別字;規范筆畫;規范筆順
在2017年特別有幸作為觀察者的身份參加了縣小學語文一年一度的寫字考核。在考核過程中,讓我們特別熟悉的“媽”字就引起了我們考核小組老師們的激烈討論。原因是很多被考核的學生在寫“媽”字時把女字旁都會把橫橫出頭,但是嚴格的考核老師認為女字旁作為偏旁時橫不應該出頭。在考核結束后,通過數據分析我又發現了更嚴重的問題。因為學生寫字的筆畫不規范而寫了錯別字,是所有考核項目中扣分比重最大的。
一、筆畫教學充滿童趣
在一年級寫字教學中我們老師總是會說:“橫要橫直,豎要豎直”至于橫要平得像什么、豎要像什么,都不會去細細講解、形象指導。但是漢字是來源于生活,屬于表意文字,不僅每個漢字背后都藏著一幅畫、一個故事,而且漢字的每個筆畫都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教學片斷:
師:小朋友們坐得真有精神。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兒歌。(課件播放《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
學生跟著唱。
師:瞧,彎彎的月兒多有意思呀,我們今天要學習一個筆畫,形狀就和它很相似,能猜出來嗎?
生:臥鉤。
師:看看臥鉤和彎彎的月兒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通過多媒體讓學生進入到充滿童趣的情境中,臥鉤這一筆畫的書寫難點,利用月亮的形狀突破了,可謂一舉兩得。針對一年級孩子活潑好動、善于觀察的特點,教學中可以嘗試用打比方的形式知道學生觀察體會筆畫的形態,如頓點長橫就像小狗嘴里的骨頭,短橫就像被小狗咬掉的半截骨頭……所有這些用作打比方的事物都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這樣在孩子眼中這些筆畫不再是冰冷的符號。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可以用上順口溜、兒歌等等,使書寫要領通過形象淺顯的語言變得通俗易懂。這樣的寫字教學,教得形象,學得生動,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形近筆畫學會比較
漢字的基本筆畫包括點、橫、豎、撇、捺、提、折、鉤八種,其他筆畫都是由這些筆畫組合而成的,復合筆畫之間是相連的,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所以我們在筆畫教學中要學會前后聯系觀察對比。而在教材編排中,形近筆畫都有比較,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分為及時對比和延時對比,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更是要引導學生對筆畫進行仔細比較。如教“撇折”我們就和“豎折”對比,“斜鉤”不忘與“臥鉤”對比。 在對比時要觀察筆畫構成不同點與相同點,還要比較書寫時起筆收筆是否相同。
教學片段:
對比出示生字“學 ”“子”。
師:請小朋友比較一下,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引導學生發現“學”字里面有個“子”,再發現橫撇和橫鉤的不同之處。)
課件出示筆畫“橫撇”“橫鉤”,學生觀察筆畫后說說發現
師:小朋友們都說了橫鉤與橫撇的不同之處,老師把你們說的寫成了一句口訣:橫稍斜,撇慢長,鉤短快,鋒銳利。
師:念著口訣,伸出小手,跟老師一起寫。
橫撇,橫稍斜,撇慢長,鋒銳利。
橫鉤,橫稍斜,鉤短快,鋒銳利。
師:現在再讓你寫,你能把橫撇和橫鉤寫漂亮嗎?好,趕快坐端正,握好筆,描一個,寫一個,相信你能寫得更好!
三、有效范寫范出筆順
筆順是指“合理的筆畫順序”。部編本教材有筆順提示的要求,漢字的基本筆順是:先橫后豎,先撇后捺,從小到大,從左到右,先進后關,先中間后兩邊,從外到內等。研究表明:合理的筆畫易寫出規范美觀的漢字。書寫時之所以嚴格規定筆順,正是因符合人手運作之生理機能的要求而設計的,即強調筆畫與筆畫之間的動作連貫與呼應。因此教師在范寫時尤其要有針對性地范寫那些筆順易錯的字,并進行鞏固訓練。只有讓學生按照正確的筆順規則進行書寫,才能更好地提高每個學生的書寫速度和書寫能力。但是我們老師往往會發現很多孩子寫字時都喜歡不按筆順,很多孩子寫字時喜歡像畫畫一樣,從下到上從右到左寫。探秘認為這樣寫字是充滿了樂趣。因此我們在教授筆畫順序時要結合孩子的心理特點激發孩子的興趣,從興趣上引導孩子按照正確筆順寫字。如讓孩子學習筆順兒歌的方式掌握筆順要領:“ 掌握要領筆有神。先橫后豎上到下,先撇后捺左右分。 從外到內記得住,進了屋子再關門。”
四、辨明點滴認識筆畫
有些獨體字做合體字的偏旁時有的筆畫要發生變化,教學時一定要指導學生認真地辨別和記憶。如:“木、禾、米”等字作偏旁時捺要變成點。“女、土、王、牛”等作偏旁時橫要變成提;“羊、半”等字作偏旁時豎要變成撇;“雨”字作偏旁時要把橫折鉤變作橫鉤。辨明有些字的筆畫出頭與不出頭。一個字第一筆的出頭與不出頭有何區別?教學時一定要進行指導、使學生確切地掌握字形,以防出錯。如:“甲、工、用”等字中的豎上部都不出頭;“中、電、豐”等字中的豎上下不出頭;“它、老、比”等字中撇的下端不出頭。
五、追本溯源學習筆畫
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很多老師認為,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孩子學會了,目的就達到了。但我個人認為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經典精辟,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因此,結合漢字的起源,從字理上識字既能減少學生錯誤率,又能了解漢字的字義,有助于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熱愛和學習的興趣。字理識字能從根本上解決錯別字的出現。
教學片段:
師:古人看到鳥,想把鳥寫下來,就把這圖案刻在鬼甲殼上,后來為了書寫的簡便,就變成了今天的“鳥”。
師:在這個“鳥”里有我們今天要新學的筆畫“豎折折鉤”,“鳥”的身體就是“豎折折鉤”,要寫得寬一些。(師板書,生書空)
(作者單位:縉云縣仙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