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收集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模擬教學活動視頻30例,以教育活動主體、活動目標、信息化技術運用和教學方法四個維度為分析框架,發現高職生在試講中教師主導彰顯有余,幼兒主體性表現暗淡,活動目標知行不一,重技能輕情感;信息化技術作為點綴,沒有促進幼兒深度學習,教學方法單一刻板等問題。進而提出教師加強勝任力、借助PCK明朗教學內容,改進教學和評價方式來完善模擬教學的使用。
關鍵詞:模擬教學;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指導;領域教學知識
引言
模擬教學的研究發軔于2004年對幼兒園科學課的教法的探索和實踐,到2014年,模擬教學的研究處在淺談和初探階段,2015年至今開始了對模擬教學的理論解讀和實施、并開啟構建模擬教學的模式。模擬教學在學前教育教學法的運用中已有十余年,然而鮮有研究從實證的角度對模擬教學的實施效果進行探討,已有的模擬教學是在課堂的即時試講,具有即時性;而將學生的模擬教學拍成視頻,視頻作為一個強大的情境記錄工具,它是一個廣角鏡,全面收錄課堂信息,也是一個顯微鏡,放大特定的待研究信息。① 同時,視頻具有可儲存性,反復觀看,易于分析,本研究對學生的模擬教學的視頻進行分析,以探模擬教學的使用效果。
一、研究樣本收集與研究方法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職業技術核心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幼兒語言教育基本理論外,還應掌握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設計、組織和評價能力。研究者擔任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指導的教學工作,理論課26學時、課內實踐課6學時。課內實踐課通過分小組進行模擬教學并拍攝成視頻的形式,以在班上展示并評價。在課程講授中,把兒童故事、詩歌、講述活動、早期閱讀作為學生應重點掌握的內容。因此學生的模擬試講的類型主要是四種:兒童故事是《我愛洗澡》、散文《家》講述活動《山羊開店》早期閱讀活動《好餓的小蛇》。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樣和整群取樣法,收集學生的模擬教學視頻30例。通過內容分析法,對學生在采用模擬教學的效果進行觀察。從活動主體、活動目標、信息化工具的運用、教學方法四個維度對視頻內容進行分析,發現師范生在語言領域的模擬教學中反映出的出題,進而提出改善方法。
二、樣本的描述與分析
(一)活動中教師主導彰顯有余,幼兒主體性暗淡失落
在語言教育活動中,教師要營造幼兒想說、敢說、有機會說、并能夠得到回應的環境,毫無疑問,在教學過程中幼兒是主體。我們假定一節課中如果大部分活動的實施主體是教師,那么就是一節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反之,是以幼兒為中心,或者主導主體相結合的課堂。通過對視頻的教師活動的時長,學生活動時長進行觀察,發現教師的話語的數量和時間遠遠超過幼兒(學生扮演),即教師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掌控著話語權,體現著教師為主體。
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設計教學時,往往關注自己怎么講,而不是學生怎么學,他們習慣于把教師置于課堂活動的中心進行講解、傳遞、評價等。另一方面模擬教學中,學生扮演幼兒,但都是大學生可能是本色演出,沒有表現出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特點,試教老師帶入感不強,也會凸顯出教師主導性。
(二)活動目標應然與實然差距懸殊
1.目標的實施中的知行失調
30例教案中,有30例(占100%)能達成1個目標,有20例能60%達成兩個目標,設計的目標,三個都達成的僅有4例。這表明了目標撰寫和實施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在設計活動的時候目標意識不強,活動內容的選擇和實施中緊扣目標的原則并未內化,再次,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不到位,沒有對文學作品進行充分挖掘,導致目標設計和實施顯得單薄。
2.目標結構厚此薄彼
在收集的教學設計的目標中“會說、講述”出現21次;其次是傾聽出現18次;觀察、欣賞12次,對幼兒的前書寫和前閱讀的要求3次。對其中5個早期閱讀的教學視頻觀察發現,對幼兒提出自主閱讀的要求只有2個,但在教學目標中沒有呈現。表明一方面學生對課程目標的理解缺乏全面性,教師最為強調的是幼兒表述、傾聽能力,對前閱讀能力注重較為忽視。另一方面,教師關注語言領域技能發展,而忽視了幼兒對語言學習的情感態度。可能原因,一是學前教育專業大專層次的多數學生是“理論學習的失敗者”,長期的“失敗經歷”已使他們對理論學習形成了恐懼心理和厭惡心理。因此,關于目標的設計原則、幼兒語言教育的原則這些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掌握;二是任課教師在講授這塊內容的時候是否深刻和精準和清晰,在講授中是否存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行為;三是教學中是否有充足條件對學生不斷的進行反饋評價和修改完善。
(三)信息技術運用熱鬧抑或膚淺
30例視頻樣本中,有24例約80%采用信息技術,主要采用的信息技術有ppt、錄音、視頻、音頻等方式。說明在信息化的課堂環境下,學生已有意識引用信息化技術。但我們不僅要考慮是否運用信息化,但還要考慮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層次。美國學者 Laurillard 把信息技術促進課堂語言學習分為五個應用層次,即敘述展示、操作交互、言語交互、人際交流、個性化表達。①視頻中,學生使用的音頻、視頻主要用于欣賞、感知,因此學生在模擬加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基本上停留在第一層次即敘述展示,沒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幼兒的語言學習。
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有意識的使用得益于他們所必修的信息技術教育課程,但是對信息化技術運用的層次較低主要原因是對自己教學意識的追問力度不夠,為了使用信息技術而使用,而沒有深入思考使用是為了達成什么樣效果或目標;其次對幼兒教學活動的誤解,以為幼兒教育要使用多重手段吸引孩子注意,結果造成表面上熱鬧愉快,實質上沒有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四)教學方法的單一和刻板
由于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以及注意力時間較短,同時幼兒語言的學習指向傾聽與表達,理解與前書寫能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以吸引幼兒注意力和促進幼兒語言學習。30例視頻中基本上都提問法和直觀教具法。在此基礎上,使用其他方法較少,游戲法3例和表演法3例。說明學生在試講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在使用提問法中,表現出提問比較瑣碎,比如在《好餓的小蛇》一活動中,老師翻到蘋果一頁,問:“好餓的小蛇看到了什么?蘋果長什么樣子?你喜不喜歡吃蘋果?蘋果什么味道的?”每翻到一頁就會重復這樣的提問。整個活動下來,就是教師和幼兒的一問一答,13分鐘的課程提問高達38次,表明老師的提問過于瑣碎,提問的目標性不強,且沒有重點。反映了對目標把握不夠,對幼兒的學習方式理解不夠;以及在模擬教學中,教師和幼兒的角色投入度不夠,使得方法就顯得單一、刻板。
三、建議與反思
(一)教師能力的提升:做有勝任力的教師
幼兒園教育活動指導要求教師成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教師的課堂教學既能深入淺出的講解理論,又能示范性組織幼兒園教學活動,以便學生模仿和創造;作為教學法教師,在以上兩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今后在理論方面,對幼兒教育指導綱要進行深入徹底的學習,對幼兒園教育改革有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在實踐方面,走進幼兒園,自己設計并實施教育活動,增強自身的實踐經驗。
(二)教學內容清晰:用PCK把教學內容明朗化
PCK 已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依據。它是增強幼兒教師領域教學知識水平,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需要,是提高幼兒園教學質量的需要,因此在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職前階段,領域教學知識(PCK)同樣應該成為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指導這門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讓學生對自身的理論框架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知道 PCK 三要素,通過掌握教學內容知識,使學生知道在“到底應該教什么”,通過掌握教育對象的知識和學科方法的知識使幼兒語言領域教學活動更具有效性。作為任課教師一方面要多多新閱讀專業書刊增加語言領域教學知識的水平,一方面加強對大學生的年齡特點的學習,以提升幼兒語言教育活動指導的課程質量和有效性。
(三)教學的方法與評價的改進
以賽促學,通過知識競賽和試講比賽的方式串聯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模擬教學之前舉辦知識競賽,對專業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的復習鞏固,幫助學生做好幼兒情況分析,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以及教學步驟的安排。模擬教學之后,以比賽的方式,評比出最佳教師、最佳教學活動、最佳教具、最佳幼兒等獎項,并進行三方評價(自評、其他小組評、教師評),評價之后,對教學活動進行完善,完善版作為期末成績。
模擬教學中,學生角色的投入干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對模擬教學評價的時候不僅關注教師,更要關注“幼兒” 的表現,扮演幼兒的學生要表現出小中大班幼兒典型行為,增加模擬教學的代入感,進而提高模擬教學的質量。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題研究項目《職業院校學生專業認同現狀及對策》(2017SJBFDY836)、揚州職業大學《基于兒童發展的職前-職后學前教育教師學習品質的研究究(2017RW2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孫眾、馬玉慧:《視頻案例多元分析法促進新手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電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
(作者單位:揚州市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