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綠色原則成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時代的要求,但我們不應讓其成為孤立的指導原則而不具有實際意義,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對于其系統的完善和建設將對我國法律體系的完善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對綠色原則在民法典中價值目標及立法構建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綠色原則;民法典;價值目標;立法構建
引言
綠色原則作為民法典的一項基本原則,其并不是一條沒有實質意義的倡導語。其也是有著深遠的價值目標,對我國民族精神的傳承,展現民法典的時代性以及民法典與其他部門法的協調性。其作用也發揮在民法典分則的構建,為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法律保障的理論基礎。可見,綠色原則不僅是民法典的一個重大創新之舉同時也是民法典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原則。
1民法典中增加綠色原則的原因
1.1順應發展趨勢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環境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也與日俱增。近年來,我國也逐漸認識到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變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其中“美麗”的增加,在于強調我國的生態文明觀,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在剛剛過去的十九大中指出,我國目前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我國在民法總則中加入的綠色原則恰好與“美麗”的內涵遙相呼應,這也預示著我國的法律規范與政治制度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發展。
1.2民法發展需求
事實上,民法自身已經蘊含了綠色的概念。從民法的調整對象上來看,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其中,財產關系揭示了人與資源的問題,當財物不足,而需求主體不斷擴張時,必然會導致資源緊張。徐國棟教授把能夠緩解“人”與“財”之間關系的民法制度稱為“綠色民法”反之則為“黃色民法”。“綠色民法”可以詮釋為生態主義的民法典,它以維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限制人們對資源的使用。要緩解人與資源之間的關系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便又回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話題上。民法基本原則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經濟管理體制在法律上的集中反映,但民法通則中,并沒有體現出民法基本原則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因此,也可以說其是“黃色民法”,而民法總則中新增加了綠色原則,符合“綠色民法”的特質,但也不能說是完全的“綠色民法”,還有待于民法的進一步發展。
2綠色原則在民法典中的立法構建
2.1從主體的角度出發融入綠色原則
2.1.1環境權人格化
對環境人格權的制度構建上,我們注意其保護的限度和保護的方法。首先,環境人格權必須要依附民法人格權的制度和理念構建,其保護不是追求絕對的排除妨害。如人類的生產生活勢必會造成自然環境的污染,我們不能因此要求人類停止生產生活的行為,那將會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所能要求的是一種相對的狀態,人類進行生產生活的行為可以采取不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方式方法,則可以要求其為之,否則其違反我們對于良好生活環境享受的權利。其次,提供環境人格權的救濟途徑。當權利遭受侵害無法得到救濟,那這種權利將被忽視。可以參考傳統權利救濟方法進行相應的調整。
2.1.2動物的保護。
對于動物保護具體如何構建,我們不妨參考《德國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德國民法典》第九十條條認為,在沒有專門的法律對動物保護作出規定時,可以將其適用物權法的相關規定加以保護。即將動物先進行一個分類,可分為珍惜野生動物,該類動物有專門的法律規定適用其規定。像家養的寵物也可以成為法律保護的主體之一,如瑞典對于家養的寵物進行一系列的立法,這樣可以減少流浪狗流浪貓的大肆出現以及動物遭虐待的現象,還有動物園動物的保護等等。但這所說的動物不包括農場里養殖的動物以及為人類所食用的肉類、奶類和蛋類。它們不同于家養的寵物和野生動物。
2.2從客體角度出發融入綠色原則
2.2.1物權
物權法由于調整物歸屬和利用必然要對環境產生影響,尤其是作為物權客體的不動產,對物的利用行為更可能對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對于物權從現在開始要融入環境保護的意識,對個人的物尤其是不動產物權設定限制;強調征收拆遷的過程中,應考慮環境保護的要求;在相鄰關系和用益物權部分,規定環境保護義務;在準物權部分,規定碳排放權、水權等新型物權。
2.2.2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
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歸于國家所有是大家毋庸置疑。對于自然資源的保護更多地是公權力在保護,有專門部門法進行保護。但是《物權法》中也是有許多相應法條對于自然資源的保護。例如《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八條到第一百二十條分別對于自然資源用益物權、海域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等做了規定,主要是規定使用這些自然資源時要依法使用,其他就沒有過多的考慮。我們可以在這幾條法條中加入綠色原則的理念。除了要依法使用外,還需要補充規定在使用時要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以及遵循自然規律,以免造成資源的浪費以及枯竭。
2.2.3取得時效制度
取得時效制度肇端于羅馬法的取得時效,其最初之功用主要是鼓勵人們使用他人閑置之物(如土地、奴隸、牲畜等)以使物盡其用,以及補救形式主義造成的所有權取得方面的缺陷,其后隨著羅馬商品經濟的發展,取得時效又具有了新的價值和功能。設立該制度除了可以達到物盡其用的社會功能以及彌補所有權方面的缺陷外,還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歲月流逝所發生的當事人舉證與法院查證困難與煩累,有利于糾紛的解決,以及節省訴訟資源的消耗。從其功能和價值上來說,該項制度很好地體現了綠色原則的價值需求,將其放入我國法律中可以很好地發揮物盡其用的社會功能以及減少因不必要的物權變動而產生的社會資源的浪費。
結束語
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也讓環境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加強綠色生態文明的建設已成為我國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國在新修訂的民法中也體現出了綠色理念,新增加的綠色原則,進一步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生態文明的建設。但是,法律中關于環境保護的規定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這只是我國在法律中強調綠色生態的第一步,今后會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徐國棟主編.綠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3]陳境先.民法總則綠色原則的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6).
(作者單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