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猶太性的定義眾說紛紜,文章通過對邁克爾·戈爾德在小說《沒錢的猶太人》(Jews without Money)和亞伯拉罕·卡恩的短篇小說《隔都的婚禮》(A Ghetto Wedding)中的故事場景,故事梗概和人物塑造的簡明介紹發現這兩部猶太作品的共同點就是真實還原了猶太人的生活原貌并揭示了猶太人物形象的內心活動,從而認識到猶太性在這兩部作品里體現為隱忍和受難從而最終實現救贖。
關鍵詞:猶太文學;人物塑造;猶太性
猶太性究竟是什么?這是一直困擾很多讀者的問題,似乎每一位猶太作家對猶太性的認識都不盡相同,同一個作家不同創作時期對猶太性的認識也不盡相同,世界各地的文藝批評家也有自己對猶太性的認識。對猶太人或猶太文化而言,猶太性不可回避卻又異常復雜。美國社會學家Will Herberg(Will Herberg:1960)認為猶太性是嵌入在宗教和文化策源地并榮威一個單一宗教與文化的統一體。在不同時期,這個概念可以被不同定義,例如社會動蕩不安時,猶太性是對宗教的執著,因為人們要祈求上帝的庇護;而在和平時期,猶太性更多地表現為對猶太傳統文化的弘揚,猶太道德禮儀等。(喬國強:2008)
美國學者Nathan Glazer(Nathan Glazer:1972)把猶太性是位一種猶太人所從事的各種活動,如宗教、政治、文化、知識、慈善事業等所具有的某種共性的東西。辛格作為美國猶太文學的重要作家一直堅持用意地續語創作,只選擇少量作品翻譯成英文。在美國這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辛格選擇了意地續語為創作語言就是為了弘揚這種猶太語言點同時讓這個語言承載的猶太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喬國強:2009)辛格通過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語言表明自己的文化歸宿,成為其表達猶太性最直接的手段。文學作品中的猶太性主要體現在故事的設置,場景的選擇,人物習慣的描寫,人物的塑造等諸多方面。換句話說,猶太作家描寫猶太人真實生活的作品大都符合猶太教的傳統觀念設定。
邁克爾·戈爾德在小說《沒錢的猶太人》(Jews without Money)中營造了一種混亂不堪的氛圍來烘托猶太貧民的艱難生活狀況,同時也成功塑造了勤勞、善良、堅韌、明事理、有主見卻又萬分無奈的母親。她雖然對非猶太人有偏見但絕不會因為偏見就不向同樣受苦的鄰里行善。她毫無私心雜念,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卻常常會忽視自己的需要甚至于自己的存在,后來她最心愛的女兒被郵車壓死,她沒有大喊大叫,只是安靜地念祈禱書,安靜地流淚,忘記做飯和打掃衛生,唯一“瘋狂”的舉動就是會抱著她的孩子們不讓他們離開她的身邊。貧窮的生活已經給了這位母親太多的磨難,最后卻連她最心愛的女兒也要奪走。她的安靜,她寂靜無聲的流淚是她無奈是猶太教對女性的基本定義,或者說是猶太性的一部分。她們沒有受過教育,早早結婚生子,操持家務,隱忍負重,遇到不公平對待選擇沉默,接受上帝的考驗或懲罰。受難是猶太性的典型表現。
亞伯拉罕·卡恩的短篇小說《隔都的婚禮》(A Ghetto Wedding)講述了一對在血汗工廠(服裝廠)工作的年輕戀人——格爾迪和內森為了籌備婚禮而不得不煞費苦心的故事。最初
格爾迪堅決要求一個真正體面地猶太婚禮,然而生活的艱辛,市場的不景氣以及失業使得格爾迪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放棄原本華麗婚禮慶典中的必備物品,內森沿街叫賣瓷器收入還不錯似乎可以辦一個簡單的婚禮了,但格爾迪卻重新開始希望一個體面又被人稱道的婚禮,她甚至還夢想著朋友們來參加婚禮時帶來的精致又實用的禮物。但是她一件心儀的禮物也沒收到,婚禮如期而至但是這最寄予希望的慶典卻帶給他們最大的失望:寥寥無幾的客人散落在可以容納一百多人的大廳里,每一位來賓都那么不自在,漫長的等待并沒有帶來更多的客人,在場的人們似乎不敢發出什么聲響,沉重的生活已經消磨掉了他們對慶祝活動的熱情。白色禮服映襯下的格爾迪滿臉肅穆與悲傷,沒有一絲一毫結婚的喜悅,婚禮慶典的失敗對她的打擊已經沒有給她任何緩和的余地,她再也無法自己站起來迎接下一次生活的愚弄。婚禮結束后,這對希望落空的新婚夫婦孤獨、凄涼的走在漆黑的街道上,跌跌撞撞地朝自己寒酸的家走去。婚禮本應該是美好人生的開始但是這對可憐的年輕猶太戀人卻經歷了太多的無奈與失望。雖然涌上心頭的愛意讓這對年輕人緊緊依偎在一起,但生活似乎太不眷顧這對可憐的小戀人讓他們承受了太多夢想破滅的苦痛。
從這兩個故事中的人物和故事梗概以及故事場景可以看出來,猶太性從某種意義上就是猶太人生活的本來面目,遭受了太多苦難的猶太人,對生活有很多憧憬卻依然被動無奈地接受各種不公平對待,他們堅信受難是生活的永恒,受難是為了救贖。
參考文獻
[1]Will Herberg,Protestant-Catholoc-Jew:An Essay in American Religious Sociology,New York:Anchor Book,Doubleday Company,1960,p183
[2]Nathan Glazer,American Judais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2,pp.91-105
[3]喬國強.美國猶太文學[M],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8:17
[4]喬國強.辛格研究[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77
(作者單位:上海電力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