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會儀用樂作為宮廷雅樂的重要在組成部分,從秦代大一統開始出現到南北朝時期逐漸完善,形成了后世沿用的定制,這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補充完善的過程。因為西周末年禮崩樂壞的緣故使得秦之后的雅樂建設一直緩慢艱難,元會儀用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發展,終于在南朝梁武帝時期形成了完備的模式,并且恢復了金石樂懸的演出方式。
關鍵詞:元會儀;用樂規范;發展
后世元會儀的源頭,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應屬賓禮:“以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在《儀禮·覲禮》鄭玄指出以上按四個季節制定朝見禮在《儀禮》中只保留下了覲禮:“覲,見也,諸侯秋見天子之禮。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三時禮亡,唯此存。爾覲禮於五禮屬賓”。周代的賓禮是在分封制的政治基礎上所運行的,是諸侯國對周天子的朝見為主的禮儀。隨著分封制的消亡,秦漢建立大一統的帝制王朝,失去了生存土壤的覲見禮隨之消失,百官大臣對皇帝的朝覲之禮——元會禮應運而生。元會禮因舉行時間在一年之首、四季之首、一月之首,又稱三正元會禮。
大致確立于西漢后期東漢初期的元會儀,到隋唐時期基本被繼承下來,舉行日期從漢代十月初一舉行發展為元旦冬至的組合,一直延續到趙宋后仍被繼承。元會儀用樂一直以來都是和郊祀用樂一起被稱為雅樂,雅樂是于先秦已經形成的十二正律和五聲為核心的七聲音階的旋相為宮這個音樂體系。西周末年禮崩樂壞,東漢末年烽火連天,西晉時期五胡亂華,這一時期的戰火對雅樂的毀壞無法想象,然而每朝每代都在致力于雅樂的恢復,元會儀用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一步步被完善。
東漢時候的元會儀就已經分為朝與會兩部分,但現存史料中漢代時只見后一部分的用樂,上壽用樂為《四會曲》,《通典 樂典》引《漢故事》:“上壽《四會曲》”。不同場合的食舉用樂為十三首樂曲的不同組合,《宋書樂志》中記載了這十三首曲子的名稱:“又漢太樂食舉十三曲:一曰《鹿鳴》……十三曰《海淡淡》”。宴饗用樂則是百戲等俗樂。張華《上雅樂詩表》中對《四會曲》的性質進行裁定,認為其長短不齊不合于古雅。而食舉用樂十三首曲子中,《遠期》《有所思》等屬于《鼓吹鐃歌十八曲》,屬于地方俗樂。這一時期的朝會用樂可以說是基本是不屬于“雅樂”的范疇了,更多的是用俗樂代替行使雅樂的功能。
到了曹魏時期,《晉書樂上》記載:“杜夔傳舊雅樂四曲,一曰《鹿鳴》,二曰《騶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聲辭。”經過左延年改造,變為第一首仍是《鹿鳴》,第二首《騶虞》改為《巍巍篇》,第三首《伐檀》取消,用原本為第四首的《文王》改為《洋洋篇》,第四首繼續用未加改變的《鹿鳴》。這些曲子“每正旦大會,太尉奉壁,群后行禮,東廂雅樂常作者是也”,也就是用于朝見的環節。會禮的部分則取消了先前上壽禮時的《四會樂》,改用食舉時所用的十三首樂曲中的《大置酒曲》,后改名為《羽殤行》。食舉用樂則使用十三首曲子中“《鹿鳴》以下十二曲名食舉樂”。
晉代元會的奏樂體系得到確立,并且元會用樂逐漸雅化,“四廂樂”成為元會的主要音樂類型,而不像前代多有鼓吹樂的參與,四廂樂是以金石樂器組合安排在四個方向的樂器演奏的音樂,就相當于《周禮春官》所說樂懸中的宮懸。歌詞也多為文人創作歌功頌德的四言句為主。《樂府詩集·燕射歌辭》:“晉荀勖造正旦大會行禮歌四篇:一曰《於皇》,當《於赫》……四曰《祖宗》,當《鹿鳴》。王公上壽酒歌一篇,曰《踐元辰》,當《羽觴行》。食舉樂東西廂歌十二篇:一曰《煌煌》,當《鹿鳴》;……十一曰《時邕》,當《參兩儀》;十二曰《嘉會》。”這晉代是對曹魏時期行禮、上壽舉食樂曲適應四廂樂樂曲進行的改造。西晉元會儀的完整議程在《咸寧注》中有完整的表述,皇帝出入奏鐘鼓樂,行禮奏四廂雅樂,上壽時奏樂配上文人們創作的歌辭,并在晉代之后成為定制,食舉奏四廂樂。之后就是燕樂的環節了。“鼓吹令又前跪奏‘請以次進眾妓’”。
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導致整個東晉的四廂之樂殘破零落,元會儀規模也不復從前。南朝繼承了晉朝的用樂,經過宋齊發展增補,到了梁武帝時期,元會用樂建立了完整的十二律恢復四廂金石樂懸,建立了《十二雅》國樂體系,將元會儀樂曲與郊祀宗廟等樂曲進行統一,將郊祀宗廟吉禮所用樂舞在元會儀中使用等,這些舉措對元會儀進行了雅化,使得儀式等級更加鮮明。還正式去除稱頌祖宗功德的登歌環節,明確了三朝會君臣之獻的性質,有明顯復古傾向。在《隋書音樂上》中記載了完整的三朝儀中的四十九首樂曲。首先奏的是《相合五引》,這是根據漢魏古曲,加以改造,形成宮商角徵羽組成的相合五引,是將民間音樂雅化的結果。其后行禮上壽舉食的奏樂均為梁武帝所創《十二雅》中的樂曲,宴饗環節先奏兩樂舞,然后為雅歌雅舞,最后是俗樂雜技等。北朝的政權在北魏時代雖一直致力于恢復建設禮樂,但大會儀的成熟是到了北齊北周時代,基本上是對宋齊梁三朝的綜合借鑒采納。北周時武帝將鼓吹樂——熊羆十二案加入到元會儀中,和四廂正樂一起演奏,這一舉措一方面增強了元會儀音樂的豐富性,但另一方面可以說是破壞了南朝將元會儀雅化的進程。
總體來說,漢魏六朝是元會儀發展建設的關鍵時期,對元會儀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時期的音樂的使用基本上是朝著雅化的方向前進,一步步雅化最終建立了四廂樂的規范,體現了這一時期人們對于先秦的禮儀的向往與追溯。
參考文獻
[1]馮文慈.《中外音樂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2]梁滿倉.《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禮制度化》,《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4期。
[3]李敦慶.《魏晉南北朝禮儀用樂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博士研究生論文,
[4]吳露艷.《南北朝雅樂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研究生論文。
[5]李明明.《中國古代雅樂文化分期研究》,河南大學,2008年碩士研究生論文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