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明禮儀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農村小學文明禮儀教學缺失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利用互聯網助推農村小學三位一體文明禮儀教育模式,幫助農村學生養成講文明、懂道德的良好習慣,旨在更好的提高農村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思想品格。
關鍵詞:農村小學;三位一體;文明禮儀教育;互聯網
素質教育將學生的個性化及道德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小學生正處在思想、個性及品格都在發展的階段,還沒形成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開展良好的文明禮儀教育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起到了關鍵作用。而農村有著特殊性的教育環境,教學質量、教學條件都比較落后,對于這種環境下的小學生必須實施有效的文明禮儀教育。通過利用互聯網教學方法構建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文明禮儀教育模式,從而實現農村小學的文明禮儀教育目標。
一、農村小學文明禮儀教育缺失的原因
1.家庭因素
據了解,農村學生的家長文化水平和專業素養普遍不高,因此對子女的教育過于簡單、粗暴。同時,大部分農村家長對文化知識較為重視,忽視了文明禮儀規范教育的重要性。由于農村經濟水平受到限制,很多父母在外打工也造成了“單親教育”、“隔代教育”的現狀。這些孩子缺乏家長的監督和管理,因此,農村兒童的文明禮儀相對較差。另外,如今很多家庭都出現了獨生子女的情況,小學生在家被養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缺乏基本的文明禮儀規范,也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以上這些因素都是導致農村小學文明禮儀教育缺失的原因。
2.學校因素
大部分農村學校的教育模式相對落后,再加上農村教師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缺乏素質教育理念。學校過于重視學生文化知識的培養,忽視學生文明禮儀行為規范的教育。同時,農村師資力量較為缺乏,許多農村教師并沒有受到過正規的教育培訓,其自身素質和文化水平并不高,難以具備良好文明禮儀的教育能力。
3.社會因素
除了家庭、學校環境外,小學生所處的另外一個大環境就是社會環境。現如今,在飛速發展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文明禮儀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已經走向了負面。據了解,現在很多農村小學周圍出現了網吧、游戲廳等對小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的場所,再加上互聯網上很多網絡文化、網絡語言等使學生出現認知偏差,從而影響了小學生文明禮儀素質的形成。
二、互聯網環境下小學文明禮儀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機遇
如今,互聯網以一種光速蔓延的形式影響著我們的教育,它給我們的文明禮儀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具體表現為: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農村學校的教育資源限制,豐富了文明禮儀教育的資源獲取渠道。互聯網使農村教育工作者可以有平臺,有機會提高自身素質,從而培養良好的教學意識。另外,通過應用互聯網技術,可以激發農村小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互聯網給這些學生提供了認識世界、認識道德觀念的渠道。最后,互聯網的應用可以讓文明禮儀教育不再局限在某一時間和某一地點上,從而形成一個學校、家庭以及社會教育能互相溝通的教育平臺。
2.挑戰
俗話說,網絡是把雙刃劍,互聯網在帶給我們教育福利以及教育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挑戰。一方面,網絡上良莠不齊的信息可能會給農村兒童帶來扭曲的心理影響,使小學生文明道德意識弱化,小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習慣;另一方面,小學生長期對互聯網沉迷會造成精神的空虛。例如網絡聊天及游戲容易使學生沉溺其中,影響身心發展,甚至有的誤入歧途。
三、基于“三位一體”教育模式下互聯網推動農村小學文明禮儀教育的有效措施
1.創建文明禮儀教育網絡交流平臺
基于“三位一體”文明禮儀教育網絡中,文明禮儀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包括教師、家長以及社會成員,三者之間應做到相互促進、坦誠相待、和諧互動。在創建文明禮儀教育網絡交流平臺時,三者之間必須做到和平對話、各個部門各司其職、加強溝通,從而營造出一個團結、融洽的教育環境。
2.營造家庭、學校、社會統一的禮儀教育氛圍
教育的本身就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社會教育則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繼續,三者之間關系密切,不可獨立展開。因此,農村小學文明禮儀教育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的統一,才能獲得整體效果。首先,學校應給學生營造出一個健康、積極的文化氛圍。例如可以在走廊、教室墻上張貼關于文明禮儀規范的宣傳語、名人名言、禮儀故事以及文明禮儀行為標志等。其次,家庭教育氛圍更為重要。由于農村家庭的特殊性,大部分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較為低下,但父母的行為規范對子女的品德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因此,學校可以定期舉辦“家長教育會”、“文明禮儀規范專題講座”、“怎樣為孩子創造良好家庭教育環境”等活動,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并有效提升家長自身的文明禮儀素養。學校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聯系,并針對不同文化層次的家長制定出相適應的教育方法,讓家長掌握正確與兒童溝通的途徑。另外,社會的良好風氣也影響著小學生的身心成長。因此,政府需要發揮自身的作用,通過加大支持農村文明禮儀教育建設,整合有效資源,鼓勵更多的高素質教育工作者投入到農村教育中,從而營造出一個“講文明、重禮貌”的良好教育環境。
3.利用互聯網技術,調整文明禮儀教育結構
學校應加大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從而有效調整農村小學文明禮儀教育結構。可以在道德教育基礎上增加“上網規范”、“網風”、“網絡文明用語”等教育內容,同時加大對網絡文明禮儀行為規范的宣傳,樹立學生正確的上網意識,了解到維護網絡秩序的重要性。另外,學校可以設置一些校園網文化平臺,積極開展有益于培養學生文明禮儀規范的網絡活動,尋找一些“網絡禮儀故事”、“網絡感人事跡”等,將文明禮儀教育融入到互聯網中。
總結
互聯網教育環境下農村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挑戰。通過創建和諧互動的文明禮儀教育網絡平臺,營造學校、家庭、社會團結合作的良好氛圍,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和文明素養提高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這就要求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教育工作者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積極轉變教育理念,互幫互助,和諧共處,從而為推進農村小學三位一體文明禮儀教育模式的構建做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謝慧.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互動德育網絡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2.
[2]廖濱.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新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作者單位:河南省義馬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