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它是對過去幾十年三農改革的經驗總結,符合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要求,本文通過對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三農”政策的演變過程進行脈絡分析,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美麗鄉村、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戰略,從只關注農業農民到關注“三農”問題。四十年來政策的不斷調整,使得農村農業農民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關鍵詞:鄉村振興;“三農問題”;政策梳理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這一戰略標志著我國“三農”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也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對“三農”工作的重視。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鄉村振興戰略做出部署,要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從增產導向轉為增質導向[2]。在改革開放40年間,我國農村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矛盾,比如城鄉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3],本文通過研究1978年以來中央對“三農”問題出臺的文件、政策,總結概括四十年來我國“三農”政策的變化狀況,分析“三農”問題的發展內容,從宏觀角度整體把握“三農”政策。
二、我國“三農”政策脈絡梳理
我國學者鑒于農村改革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曲折性、復雜性,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978-1988年,我國農村發展的黃金時期;1988-1998年,“三農綜合癥”下的“停滯階段”;1998年10月-2013年“第二個黃金時期”[5]。正值改革開放四十年關鍵節點,將2013年至今將習近平新時代思想在“三農”問題上的實踐作為一個階段,共四個階段劃分我國“三農”政策。
(一)我國農村發展的黃金時期(1978年-1988年)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指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全黨目前的最緊迫的任務是集中精力抓農業生產,堅持“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的方針,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1982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出臺,文件指出專業承包聯產計酬、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穩定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利用農村有限的耕地,實行集約化經營。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延長土地承包期,鼓勵農民增加投資,并開創性地提出允許農民和集體的資金自由地或有組織地流動,不受地區限制。
正是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得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進步,但這只解決了微觀層次的農村經營問題,宏觀層次的農村經濟體制并未觸及。農村改革之路仍然漫長而艱辛。
(二)“三農綜合癥”下的“停滯階段”(1988-1998年)
1989年11月份召開的十三屆五中全會決定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大力清理和整頓流通、分配領域混亂的現象。這個階段我國人口的增長速度過快以及耕地面積的減少的情況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存在農業方面的投入較少,物質及技術基礎薄弱,綜合生產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決定》要求要切實保護耕地,嚴格控制農業用地轉為非農業用地。
(三)第二個“黃金期”(1998-2013年)
1998年十五屆三中全會中指出要推進農村小康建設,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并逐步改革稅費制度。2000年十五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我國將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
繼十五屆三中全會之后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有效地減輕農民的負擔。同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2002年擴大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
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表示要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把流通環節的補貼改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
時隔18年,2004年中央再次發布一號文件旨在緩解城鄉二元結構經濟結構下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2004年7月全國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提出要取消專門面向農民征收的各種稅費。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加大“兩減免、三補貼”等政策,進一步擴大農業稅免征范圍,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2006年宣布在全國范圍取消農業稅。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現代農業”,宣布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低保制度,鼓勵地方探索新型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四)新時期“三農”發展(2013年至今)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加大農業補貼力度,統籌規劃農產品市場物流網絡,鼓勵社會資本投向新農村建設,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優農村第一產業、做大農村第二產業、做強農村第三產業。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
農業供給側改革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習近平新時期思想在“三農”問題上的理論成果,為我國農村現階段及以后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三、結論
從1978年到2018年關于“三農”問題的政策梳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改革的起點,十年間我國“三農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以2003年的稅費改革為標志,調整國民收入分配關系。在2005年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更好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新農村建設的延續、升級版,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區域等優勢,積極培育新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1.2
[2]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
[3]葉興慶.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論綱[J].改革,2018(01):65-73.
[4]王文強.21世紀以來中國三農政策走向研究——對14個“中央一號文件”的回顧與展望[J].江西社會科學,2017,37(07):51-58.
[5]張新光.中國近30年來的農村改革發展歷程回顧與展望[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19-23.
[6]李新生,謝元態.關于農村資金流失的實證分析及理論思考[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06):27-30.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