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追風箏的人》作為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小說刻畫了主人公阿米爾的身心成長歷程,刻畫了阿米爾內心世界及從迷茫走向領悟的成長的故事。本文從榮格的原型理論角度分析《追風箏的人》中阿米爾的成長。通過分析阿米爾的成長,反映出主人公思想和心理的逐步成熟病尋求自我救贖和自我實現的意識,展示出主人公特有的情感和心里路程。從阿尼瑪原型、陰影原型分析阿米爾的心理成長,直面過去的罪孽,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陷進行自我救贖,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并上升到追求人格的完整性。
關鍵詞:《追風箏的人》;榮格原型理論;成長
《追風箏的人》是當代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作品,《追風箏的人》是其用阿富汗所歷經的30余年的政治動蕩為社會背景,刻畫了一個敏感好學卻柔弱膽怯的富家之子阿米爾的成長與自我救贖的心路歷程。
在這部小說中,故事開始于主人公在童年時的背叛和內疚,這也可以被認為是他的道德退化,然后他移民到美國。在美國,他試圖擺脫過去埋藏在內心深處的使他深受折磨罪惡。在他父親去世后,因他人的指導使他有所頓悟,他意識到有再次成為好人的可能性,于是他就拼命地想要洗刷過去的罪孽。通過自救的行為,他贖清了自己的罪孽重獲了新生。
榮格是瑞士的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他的原型理論不僅用于精神治療方面,對文學批評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榮格區分了眾多原型,人格面具(persona)指個人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面對世界時所呈現出的狀態,并非真實的自我,而是個人要符合他人的期望值而帶上的“面具”。人格面具也被稱為社會原型。陰影(shadow),榮格的定義是:“它是個體不愿成為的那種東西”。陰影是潛意識的一部分,是邪惡的陰暗面。每個人都有陰影。
一、阿尼瑪原型的缺失
“阿尼瑪是男性精神中的女性特征這種原型有兩種作用:第一,使男性獲得女性特征;第二,它提供一個在男性和女性中相互交往的參照系”處于成長階段初期的阿米爾,身心發展還不成熟,父親的強勢作風、母親的關愛缺席使得他無法形成對男性和女性中相互交往的參照,造成其性格缺陷,主要表現為膽小、懦弱文中,童年時期的阿米爾常受人欺辱而怯于反抗正是阿尼瑪作用下的表現阿尼瑪的負面作用形成了阿米爾懦弱的性格,而父親和他人的期許則迫使阿米爾進行掩飾,形成人格面具。
二、陰影原型的投射
陰影是每個人人格當中都存在的,隱藏在潛意識當中的黑暗面,從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阿米爾陰影的產生:
第一,嘲笑哈桑父親對哈桑的愛護多過于對自己的關注,因此,嫉妒之意油然而生哈桑不會讀書寫字,而自己卻擁有讀書寫字的能力,擁有了哈桑沒有的東西,對哈桑的揶揄正是渴望證明自己比哈桑優秀,更值得父親的關愛,以此平衡內心的落差。
第二,冷眼面對哈桑遭到阿瑟夫的強暴為了贏得象征勝利的風箏,阿米爾目睹了哈桑慘遭施暴的全過程,卻選擇了逃避,而此時的逃避并不是出于性格的懦弱,陰影占據了主人公的內心,誘發他袖手旁邊“說真的,我寧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軟弱,因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覺得阿塞夫說得對:這個世界沒有什么是免費的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我必須宰割的羔羊這是個公平的代價嗎?我還來不及抑止,答案就從意識中冒出來: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勝利的風箏象征著智慧與勇氣,為了能在父親面前展示自己的榮譽,阿米爾犧牲了自己忠誠的小伙伴。
第三,陷害哈桑偷竊哈桑毫無怨言的犧牲和自己的懦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深切的負罪感折磨著阿米爾為了擺脫痛苦,不見哈桑,驅使著他栽贓陷害哈桑,逐出哈桑父子,阿米爾與哈桑情感的斷裂正是由于阿米爾性格陰影中的自私與懦弱,以及由負罪感延伸出的偏激。
三、阿米爾的背板與救贖
阿米爾對哈桑埋下仇恨的種子,主要歸為三方面:對父愛的渴望導致了他對哈桑的嫉妒、阿尼瑪的缺失、原型構造中的陰影的影響。
(1)父愛的缺失
阿米爾的父親是喀布爾富有體面的商人,身材高大,英勇無比,還娶了有名的貴族小姐,不僅如此,他還樂善好施,為當地蓋了孤兒院。可以說,在阿米爾心中,父親就是神。因此他希望能得到父親所有的愛。可是父親表現卻令他失望,總是對他十分冷漠,而對哈桑卻疼愛有加。
(2)阿尼瑪的缺失
阿米爾的母親在生他時死于難產。根據榮格的理論,男性心中的阿尼瑪形象會投射到現實中具體的某個女性的身上去,第一個投射的對象一般是自己的母親。阿米爾從小就沒有母親,這使得阿尼瑪的投射一直都沒有發生,導致了他性格上的缺失。阿米爾自私、懦弱的性格正源自于此。所以在哈桑受到凌辱的時候,阿米爾嚇得躲在角落不敢上前相助。
(3)射影的投射
陰影可以解釋為性格中的陰暗面。但成年之后的阿米爾經歷了很多,與索拉雅結婚,父親去世,得知了真相。時隔二十多年后,他走上救贖之路,重返阿富汗,救出被塔利班分子俘虜的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缺失的阿尼瑪得到了補償,父親離去,使得他無需再和任何人爭奪父愛,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智慧老人的引導。父親到了美國之后對阿米爾一反常態,顯露出父親對兒子的慈愛,還給阿米爾買了汽車,這使阿米爾失衡的心態得到了平衡。父親去世了,就算哈桑回來,也不會和他爭奪父愛,所以在得知了真相之后,他決心為自己贖罪。
四、結論
榮格認為,文學藝術創作,其本質是超越個體主觀體驗認識、人類意識經驗范疇所具有的集體無意識的客觀性象征,也決定著任何藝術形式和藝術意象都具有象征性。人們通過分析、評判文學作品中的意象所承載的象征的核心本質,進而深入探尋支配創作的集體無意識和原型,才能揭示文藝的本質。文藝創作的象征手段具象化集體無意識凸顯藝術實現其價值,從而催發受眾豐富的想象力以及憧憬。通過象征體現人類集體無意識和原型,代表著創作者超越自我、昭示未來的社會喚醒者之責,而凝聚著其從集體無意識和原型中提煉出的人類智慧結晶能量的文藝作品具有社會性的表征,寫照,謳歌,抑或鞭撻著人類靈魂,具有永恒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2]Terry Eagleton,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伍曉明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