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慈清 趙耀忠 趙晟晨 孫引福 湯桂鈞 卜順法 張建華 殷麗青
(1上海三友種苗有限公司,上海市松江區 201617;2上海市閔行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201101;3上海市閔行區三農綜合服務中心 201109;4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上海市奉賢區 201403)
七寶“十條筋”黃金瓜是上海市閔行區具地方特色的珍貴甜瓜品種,其主要產地在閔行區七寶鎮中華村、聯明村及鄰近的莘莊鎮東吳村、明星村等;七寶“十條筋”黃金瓜也是上海市四大名特優甜瓜品種之一,該品種因外觀漂亮,果型適中,肉脆、味香甜,果皮有韌性、耐貯運,適應性較強、較耐熱,享譽滬上百余年,深受市民喜愛。但由于長期忽視對該品種種質資源的保存及創新,自然混雜嚴重,純度降低,種性嚴重退化,降低了該品種的產量和品質;同時,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上海近郊地區工業和房地產業蓬勃發展,閔行區農業生產空間被大量壓縮,使該傳統名種幾乎瀕臨滅絕。
為保護和搶救閔行區地方特色品種資源,讓享譽滬上百余年的七寶黃金瓜再獲新生,筆者自1996年開始開展了種源收集及提純復壯選種技術研究,經過近20年的選育工作,采用株選、雜交、回交及嚴格的防雜保純技術措施等,獲得了數個性狀基本穩定一致的自交系,再采用自交系間雜交的方法,選育出新的七寶“十條筋”黃金瓜品種(定名“三友金香”),2017年12月獲得國家農業部非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注冊登記[登記編號:GPD甜瓜(2017)310036]。該新品種具有七寶“十條筋”黃金瓜的基本典型性狀,且產量和品質均超過原始品種,被相關專家、學者及許多群眾稱贊為“地道正宗的七寶‘十條筋’黃金瓜”,目前已在上海、江蘇、浙江試種近千畝,反映良好。為進一步促進七寶“十條筋”黃金瓜新品種“三友金香”的推廣種植,現將其選育經過及主要特征特性介紹如下。
百余年前,上海市七寶地區的中華村、聯明村及莘莊地區的東吳村、明星村等地已開始大量種植七寶“十條筋”黃金瓜,但若要追尋七寶黃金瓜的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在明正德年間的《松江府志》中就有記載,“一種大如鵝子,皮黃如金,曰金瓜。”;另據《上海縣縣志》記載,“黃金瓜,據傳明代已有種植。表皮各有十條金黃、乳白色條紋相間,肉色乳白,亦占香、甜、糯三勝,瓜熟透后有異香……原產今七寶鎮一帶。”
七寶“十條筋”黃金瓜在1949年前多由農民自由種植,除在上海郊區種植外,還擴散至江蘇、浙江等地種植。1949年后,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重視與關心下,該品種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僅上海市種植面積就達數萬畝(不包括農村家庭自留地零星種植),每667 m2產量一般在1 000~1 200 kg,且該品種較耐高溫、不耐寒、怕濕,瓜形為橢圓形至梨形,以有十條叢狀白色筋為其顯著標志,折光糖度12°~13°,單瓜重450~500 g,果肉厚1.5 cm左右,有較濃郁的香味,深受市民喜愛。20世紀60年代前后,因其香氣四溢、口感清甜,與三林崩瓜、亭林雪瓜、寶山海冬青并稱為“上海四大名瓜”。
七寶“十條筋”黃金瓜在長期種植過程中,由于未能加強提純復壯及種質創新,使之種性嚴重下降,表現為產量降低、抗逆性衰退、果實品質下降;同時,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由于上海近郊地區工業和房地產業蓬勃發展,閔行區農業生產空間被大量壓縮,使該傳統名種瀕臨滅絕,只有少數地區尚有零星種植;此外,一些甜瓜洋品種涌入上海,逐漸掩蓋了它的光彩,人們也逐漸將其淡忘,市民也開始感嘆,市場上很難覓到地道正宗的七寶“十條筋”黃金瓜。20多年前,上海三友種苗有限公司、上海市閔行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等單位,從七寶地區的民間人士及種植農民處收集到了數份七寶“十條筋”黃金瓜原始品種種籽,開展了該品種的提純復壯及新品種選育工作。
“三友金香”選育流程見圖1。

圖1 “三友金香”選育流程(系譜法)
待七寶“十條筋”黃金瓜植株抽蔓后,在田間先根據植株生長勢進行初選,將長勢旺盛、抗病的優良單株選留,并不斷篩選,去劣選優。在開花至果實成熟期,主要根據瓜形、皮色、果肉、糖度等進行比較篩選,要求皮色金黃有韌性、瓜形為圓筒形至橢圓形、有十條白色叢狀筋。選擇長勢旺盛植株上呈長圓形的雌花,于開花前1 d用牛皮紙套袋,防止昆蟲、風力等自然傳粉,并做好標記、編號;另選擇同株健康的雄花,同樣于開花前1 d用牛皮紙套袋,防止蟲媒、風力傳粉;于上午8~10時,將前1 d套袋的雌花用同株雄花進行授粉并繼續套袋隔離。待果實成熟后收獲果實,切開并取出種子淘洗干凈后曬干,將每個單瓜種子進行編號保存。數年內共選出330個單株。
經過數年的篩選并進行同株自交、回交,于2014年篩選出25個優良株系(即新品系),編號201401~201425。經比較鑒定、自交回交,選出編號201409(虎皮斑金黃十條筋)及編號201418(橙黃斑金黃十條筋)2個新株系,這2個自交系性狀基本穩定,符合原始品種的典型性狀,且果肉厚度、糖度、香味、果形等性狀表現更優,如糖度達15°左右、果肉香脆、風味極佳。
將此前或上年選留的2個自交系(編號201409、201418),于3月下旬浸種催芽培育成健壯秧苗,移栽至塑料大棚中,每667 m2栽植密度為500株左右。當苗生長到3~4葉1心時摘心,留3根健壯的子蔓,將子蔓生長到第5節起發生的孫蔓作為結果蔓。選擇編號201409自交系、長勢旺盛植株上呈圓筒形的雌花作為母本,開花前1 d用牛皮紙套袋,防止蟲媒、風力傳粉,并做好標記、編號;另選擇編號2014018自交系的健康雄花作為父本,同樣于開花前1 d用牛皮紙套袋,防止蟲媒、風力傳粉,并做好標記、編號;于上午8~10時,將前1 d套袋的雌花進行授粉并繼續套袋隔離,嚴防天然雜交。待果實成熟后收獲果實,切開并取出種子淘洗干凈曬干,將每個單瓜種子進行編號保存,由此獲得性狀穩定一致的雜交一代種子。為進一步獲得性狀穩定一致的自交系,選育期間選擇剛抽蔓植株的莖尖,進行了組織培養脫病毒和提純復壯,用試管苗種植的自交系比人工套袋且授粉獲得的自交系生長勢更旺,純度可達100%,但繁育成本相對較高。
于2014年夏秋季在塑料大棚內或冬季海南島南繁基地,以原始品種及父母本為對照,進行純度及主要性狀比較鑒定,主要性狀包括植株形態、生長狀況、抗病抗逆性、開花結果期、瓜形和皮色、單瓜重、果肉厚度、糖度、風味及其他營養物質含量(蛋白質、有機質、氨基酸、維生素C等)、種子純度等,并對育出的新品種作出綜合評價。經過連續3年的比較鑒定,雜交一代新組合的純度達99%以上(國家標準為95%);品種特征特性與原始品種略有差異,在抗病性、抗逆性及葉片、抽蔓開花結果習性上均無明顯差異,果皮同樣呈金黃色、有十條白色叢狀筋,僅果形為圓筒形,與原始品種的梨形、橢圓形明顯不同,但產量、品質比原始品種顯著提高,產量提高20%以上,糖度增加3°。
將上一年收獲的雜交一代新組合與原始品種進行比較試驗,鑒定其生長情況及特征特性,包括植株、葉形、抽蔓習性、抗病抗逆性、開花結果習牲、瓜形、皮色等外觀性狀及果重、瓜肉厚度、糖度、風味、其他營養物質含量(蛋白質、有機質、氨基酸、維生素C等)等果實內在質量性狀等。經連續2年的比較鑒定,雜交一代新組合的單瓜重達450~550 g,果肉厚為1.5~2.0 cm,每667 m2產量達1 500 kg左右,比原始品種增產20%,增產達顯著水平;雜交一代新組合與原始品種在抗病性、抗逆性及葉片、抽蔓開花結果習性等方面無明顯差異,果皮同樣呈金黃色、有十條白色叢狀筋;僅果形為圓筒形,與原始品種的梨形、橢圓形明顯不同;品質也比原始品種顯著提高,糖度為14~15.5°、平均為15°,比原始品種增加3°。
自2016年以來,于上海市閔行區、松江區、奉賢區、金山區、青浦區及江蘇省、浙江省適宜種植地區,進行了雜交一代新組合的生產示范試種,以進一步觀察其適應性、豐產性及品質等。經過試驗示范,雜交一代新組合在上海及江浙地區均有良好的適應性、豐產性,且品質優良、風味極佳。據統計,雜交一代新組合總示范面積達66.67 hm2,每667 m2產量在1 300~1 600 kg、最高達1 800 kg;品質優良,示范點平均單瓜重500 g左右,果肉厚1.8 cm左右,折光糖度15°左右、邊緣糖度14°左右、中心糖度16°左右、平均為15°左右,且有濃郁的香味。
“三友金香”為葫蘆科甜瓜屬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莖、枝有棱,無限抽蔓生長習性,葉柄長具槽溝及短剛毛;葉片大小中等,較厚、紙質,葉面粗糙,被白色糙硬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數朵簇生于葉腋、花梗纖細、花冠黃色,雌花單生、子房圓筒形;以第五節抽生的子蔓或孫蔓結果為主,開花至果實成熟期需30 d左右。
“三友金香”瓜呈圓筒形,皮色為金黃色,上有十條白色叢狀筋;單瓜重500 g左右;瓜皮有韌性,較耐運輸貯藏,是薄皮甜瓜中韌性較強的品種之一;果肉厚1.5~2.0 cm,有濃郁的香味,折光糖度15°左右。
“三友金香”適應性較強,耐熱,能耐35℃以上的高溫強光;不耐寒,生物學起點溫度需12 ℃以上,最適生長溫度為20~30 ℃;較耐濕;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沙壤土為最適,以pH 6~7較好;較抗病,對多種甜瓜病害如蔓割病、炭疽病、葉斑病等有較強的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