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芹 費希望 夏 偉 顧艾節 李永梅 江 健(上海市奉賢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01499)
緩釋肥料是通過養分的化學復合或物理作用,使有效養分能隨著時間推移而緩慢釋放的化學肥料,具有簡化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減輕因養分流失造成面源污染的優點。
為進一步改善水稻施肥結構、減少化肥用量、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筆者于2016年在奉賢區多個水稻試驗點開展了緩釋肥料的減肥效果試驗,以期為緩釋肥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分別設在上海洪北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上海豐蘆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金匯鎮北丁村一家庭農場、柘林鎮金海村一家庭農場、上海姚涇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和上海良歡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6個試驗點進行,水稻栽培方式均為機插秧,見表1。供試肥料為42%(24-8-10)BB肥、42%(30-6-6)緩釋肥、46%尿素。

表1 6個試驗點的基本情況
試驗設處理:T1為常規施肥區(CK),全部施用尿素,每667 m2純氮總量為21.6 kg,分5次施肥;T2為BB肥施肥區,每667 m2純氮總量為21.7 kg,分5次施肥;T3為緩釋肥施肥區,每667 m2純氮總量為19.4 kg,比T1處理減少純氮用量10.2%并減少2次施肥,見表2。試驗采用大區對比,不設重復。各大區間筑田埂隔開,單灌單排,除施肥措施不同外,其他田間管理均與大田生產一致。

表2 不同處理肥料運籌情況
受基礎地力、栽培管理等因素影響,水稻莖蘗動態表現有所差異。由圖1可知,除上海豐蘆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T1處理的水稻分蘗能力明顯好于T2、T3處理外,其他5個試驗點的水稻總苗數、高峰苗數均較為接近。但從水稻后期莖蘗消亡速度來看,雖然T3處理減少2次施肥,但其后期莖蘗消亡速度與其他兩個處理持平,說明基施緩釋肥在水稻分蘗后期能發揮出一定的肥效。
在水稻成熟期進行穗粒結構考查。由表3可知,T2、T3處理與T1處理相比,除千粒重相同外,穗長、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均要比T1處理高,分別高0.3 cm和0.2 cm、9.2粒和8.8粒、10.4粒和7.8粒;株高以T3處理最高,為96.3 cm,分別比T1、T2處理高1.1、2.4 cm。以上結果表明,施用緩釋肥和BB肥的水稻穗型較大,故最終兩者的理論產量也要高于常規施肥。

圖1 各試驗點的水稻每667 m2莖蘗動態(單位:萬苗)

表3 不同處理對水稻穗粒結構的影響
由表4可知,T3處理要比T1處理平均每667 m2增產3.3 kg、增幅0.5%,比T2處理平均每667 m2減產11.5 kg、降幅1.8%,3個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以上結果表明,在基施緩釋肥、減少2次施肥及純氮用量減少10.2%的情況下,水稻長勢正常,產量略高于常規施肥,略低于施用BB肥,說明基施緩釋肥能在減少純氮用量和施肥次數的情況下保持水稻產量穩定,該肥料的施用具有緩解用工難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作用。

表4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由表5可知,T3處理的肥料成本和施肥人工費為最低,每667 m2分別為71.8、51元,最終凈收入最高,每667 m2為1 837.7元,分別比T1、T2處理每667 m2增收57.8、49.0元,增幅為3.2%、2.7%。以上結果說明,基施緩釋肥不僅能減少人工和肥料用量,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還能增加水稻經濟效益,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

表5 不同處理對水稻經濟效益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在奉賢區水稻生產上,在每667 m2純氮總用量19.4 kg、基肥每667 m2施緩釋肥40 kg、較常規施肥減少2次施肥和減少純氮用量10.2%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水稻穩產,其產量與農戶常規施肥處理、施用BB肥處理間差異不大,且在扣除肥料成本和施肥人工費后,凈收入最多。
綜上所述,基施緩釋肥料不僅能有效緩解農忙時節勞動力緊張的矛盾,還能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有一定促進作用,但緩釋肥價格偏高,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繼續加大補貼力度,以降低農民用肥成本,使緩釋肥得以全面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