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婷婷 王偉民 張 琳 胡 永 陶晴雯 郭 蘭 王祎穎(上海市青浦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1799)
白粉病是小麥生產上的一種流行性病害,在小麥各個生長周期均可發生,近年來,該病已成為上海市青浦區小麥生產中發病面積較大、危害損失較重的常發性病害。為有效控制青浦區小麥白粉病的發生和蔓延,筆者于2016年進行了12.5%腈菌唑乳油(EC)、40%粉唑·嘧菌酯懸浮劑(SC)對小麥白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以期驗證這兩種藥劑的防效與適宜劑量,從而應用于小麥大面積生產上。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設在青浦區夏陽街道金家村進行,試驗田總面積1 260 m2,前茬作物為水稻,供試田塊土壤為青黃泥,有機質含量45.32 g/kg,pH 6.04。供試小麥品種為“華麥5號”,于2015年11月14日播種。試驗前10 d及試驗期間不進行其它病蟲害的化學防治,試驗前后均按常規農事操作進行,田間小麥長勢良好。供試藥劑為12.5%腈菌唑EC(江蘇長青農化股份有限公司)、40%粉唑·嘧菌酯SC(上海悅聯化工有限公司),對照藥劑為20%三唑酮EC(江蘇蘇中農藥化工廠)。
試驗共設6個處理,分別為:每667 m2用40%粉唑·嘧菌酯SC 10、20 mL,12.5%腈菌唑EC 25、50 mL,20%三唑酮EC 125 mL,空白對照。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70 m2。
用卡西發植保機械(臺州)有限公司生產的3WBD-16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進行施藥,工作壓力為0.15~0.4 MPa,每667 m2施藥液45 kg,共施藥2次。第1次于2016年4月13日施藥,用藥當天多云,日平均氣溫18.8 ℃,日最低溫度為14.7℃、日最高溫度為25 ℃;第2次在4月28日施藥,用藥當天陰天,日平均氣溫18 ℃,日最低溫度為14.1℃,日最高溫度為23.1 ℃。試驗期間日平均氣溫18.6 ℃,日最低溫度為10.7 ℃,日最高溫度為29.7℃,平均相對濕度75.08%,雨日為13 d,雨量為112.4 mm。
每小區采取3點取樣法調查,每點固定60株,藥前和第1次藥后15 d調查記錄每株旗葉及旗葉下第一、二片葉的病葉數和發病等級;第2次藥后8 d調查記錄每株旗葉及旗葉下第一片葉的病葉數和發病等級。試驗期間觀察藥劑對作物有無藥害,若有,記錄藥害的類型和程度,同時觀察對其他病蟲害的影響和對其他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計算方法: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發病最高級的代表數值)]×100;防治效果(%)=[1-(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100。
試驗數據用新復極差法進行統計分析。
由表1可知,第1次施藥后15 d,各處理間防效差異不顯著。每667 m2用12.5%腈菌唑EC 25 mL、50 mL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41.63%、74.85%;每667 m2用40%粉唑·嘧菌酯SC 10 mL、20 mL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37.92%、76.53%。

表1 不同藥劑防治小麥白粉病藥效分析(第1次施藥后15 d)
由表2可知,第2次施藥后8 d,每667 m2用12.5%腈菌唑EC 25 mL、50 mL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35.94%、58.73%,與每667 m2用20%三唑酮EC 125 mL處理間防效差異不顯著;每667 m2用40%粉唑·嘧菌酯SC 10 mL、20 mL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67.63%、94.63%,均高于每667 m2用20%三唑酮EC 125 mL的防效,且每667 m2用40%粉唑·嘧菌酯SC 20 mL的防效與每667 m2用20%三唑酮EC 125 mL防效間差異達顯著水平。

表2 不同藥劑防治小麥白粉病藥效分析(第2次施藥后8 d)
經試驗期間觀察,各處理區小麥均未發生藥害現象,表明各藥劑在本試驗用量下對小麥生長安全。
試驗結果表明,兩個試驗藥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良好,生產上可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建議在小麥白粉病發生初期連續使用2次,每667 m2用12.5%腈菌唑EC 50 mL或40%粉唑·嘧菌酯SC 20 mL,兩次施藥間隔7~1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