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趕在2018年春節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終于落地,新的政策體現出在補貼重點和方向上的重要變化。
2月13日,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發布《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簡稱《通知》),從2018年2月12日起實施,并設置了4個月的過渡期,新的補貼政策自6月12日起執行?!锻ㄖ吩谔岣吡搜a貼門檻的同時,補貼金額總體呈下降態勢,但對純電動乘用車續航里程最高檔位補貼金額有所提高。與此同時,從2018年起將新能源汽車地方購置補貼資金逐漸轉為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新能源汽車使用和運營等環節。
業內普遍認為,此次補貼政策調整體現了去普惠性,是對技術進步的鼓勵,這將加速行業洗牌,形成市場化的優勝劣汰。
《通知》規定,4個月過渡期里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車及客車按照2017年補貼標準的0.7倍進行補貼,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按0.4倍補貼,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標準不變。由此來看,在此過渡期內,新能源乘用車及新能源客車的補貼退坡幅度為30%,新能源貨車及專用車的補貼退坡幅度則為60%。事實上,早在去年11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就曾表示,由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超過主管部門的預期,造成補貼金額會超出預算,因此,主管部門有加大退坡比例的想法。
對于運營里程,《通知》也有所調整:對私人購買新能源乘用車、作業類專用車(含環衛車)、黨政機關公務用車、民航機場場內車輛等申請財政補貼不作運營里程要求;其他類型新能源汽車申請財政補貼的運營里程要求調整為2萬公里,車輛銷售上牌后將按申請撥付一部分補貼資金,達到運營里程要求后全部撥付,補貼標準和技術要求按照車輛獲得行駛證年度執行。此前運營乘用車和客車實施一刀切,都要遵照達到三萬公里續航里程才能拿補貼的政策。此次從3萬公里調整到兩萬公里,對分時租賃、出租車等產品而言,1年左右就有希望能夠達到,而且新政采取了車輛上牌后就給一部分補貼的措施,這對企業的資金運轉有緩沖作用。
從最新的新能源乘用車補貼方案附件看,較之以往有很大變化。新政對續航里程和電池能量密度的補貼調整共同點在于,提高基礎門檻、細化中段標準、提高頂端補貼,對于能耗一項,則用相對于現行標準的進步幅度來衡量補貼增減幅度。
從續航里程看,此次調整對區間劃分也更細致:純電動車續航里程小于300公里的,補貼額大幅下降,其中小于150公里的不再享有補貼;而續航里程在400公里或以上的,能獲得5萬元的補貼,補貼額提高5000元。整體而言,新的方案對續航里程在300公里以上的純電動乘用車,提供了更高的補貼標準,客車和物流車補貼大幅下降。
新政出臺后,有專家表示,這一變化將精準打擊生產小型電動車的車企,而意圖“賺補貼、賺積分”但沒有技術含量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將會被加速淘汰;被視為變相鼓勵大容量電動車的政策做法,也會對新能源汽車造車企業以及動力電池供應商,甚至是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的發展帶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