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記者近期在山東茌平、壽光、滕州、鄒平等地看到,一群年輕農民忙碌在大棚、麥地、果園間,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外出求學、打工、創業多年又回到農村的職業農民。帶著新的理念和技術,年輕的他們從父輩手中接過寶貴的土地。
山東是我國農業大省,各項農業經濟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城鎮化不斷加快的進程中,一些農村地區曾出現年輕人流失嚴重、青壯年勞動力缺乏的現象。隨著山東農村環境日益改善,農業發展前景越來越清晰,一些年輕人開始返回熟悉的鄉村。
茌平縣賈寨鎮耿店村曾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大批年輕人外出務工。如今,這里的大棚蔬菜噴紅吐綠,一群 “80后”“90后”農民忙著摘下蔬菜,送往村里的交易市場。
28歲的任再勇曾在威海一家水產加工企業上班,年收入5萬多元。2016年,看到村里大棚蔬菜搞得風生水起,他也回到耿店村建起3個大棚,2017年純掙15萬元。他說:“種大棚收益不比上班差,還能就近照顧家人。”
在耿店村,和任再勇一樣返鄉的年輕人不在少數。該村黨支部委員耿傳喜最近做了統計,近兩年來村里在外打工的200多人已陸續回村從事大棚蔬菜種植和銷售。
在鄒平縣九戶鎮見到宋學東時,他正準備動身去北京和客戶對接今年的小麥訂單。35歲的他看起來信心滿滿,近兩年他從鄒平縣等6個縣區流轉1.14萬公頃地種小麥,2017年賣價比市場價高出10%。
父輩都是農民的宋學東2006年從一所高校本科畢業后,曾在上海一家公司做軟件開發,后來創辦了一家游戲公司。在外闖蕩10年后,他毅然回到鄒平老家,利用廣泛的人脈,帶回來上億元投資,還與國內大型面點加工企業簽下長期訂單合同。
在蔬菜之鄉壽光市,27歲的孟德隆兩年前從一家工廠辭職返回紀臺鎮農村老家,他和父親從村里流轉了2.68公頃地后,種了14個葡萄生產大棚,3個試驗大棚,2017年葡萄平均畝 (1畝約為666.67平方米)產超過4 000千克。父子倆一起培育出近10個葡萄新品種,葡萄苗遠銷青海、安徽等地。
“現在的農村環境和農業發展條件與過去大不一樣,不僅能從農業種植中嘗到收入的甜頭,而且越來越有奔頭。”孟德隆說。
科技是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因素。行走在山東各地農村,記者發現,一些年輕的新農人帶來一些父輩從未有過的新氣象。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在科技帶動下悄然發生改變。
27歲的曲建強是山東誠豐農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老機長”,最近幾天正忙著用無人機給農田噴藥,才3天時間,就已經作業330多公頃。他說,和過去父輩背著手動噴霧器打藥不同,他可以同時用3架無人機噴藥,既輕松又高效。
在滕州市羊莊鎮,“80后”劉超將大數據引入了自己公司承包的134公頃櫻桃地管理中。他記錄每天的澆水量、溫度、光照等信息,運用大數據分析最適宜櫻桃生長的指標來指導生產。看到電子商務蓬勃發展,他與國內大型電商企業、超市簽下了長期合作合同,原來500克10元的櫻桃,現在能賣到幾十元。
農村有了先進的科技管理手段,農業生產也變得越來越智能。在滕州正德康城蔬菜合作社,通過物聯網傳感技術,技術人員隨時可以監控到草莓地里的氮磷鉀濃度和水分含量。“有了這套系統,地干了能自動澆水,缺肥了能自動施肥,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合作社理事長李國說。
年輕人源于田間地頭的科技研發為農業種植前景增色不少。在鄒平縣長山鎮,35歲的杜青經營的蘑菇大棚里,乳白色的菌棒整齊排列,一簇簇蘑菇已破土而出。從南開大學畢業后,杜青和多家農業高校院所對接,不斷培育新的蘑菇品種,不僅將菌棒出口到國外,還帶動周邊十幾個農戶種植蘑菇,一年可增收4萬余元。
鄒平縣農業局副局長盧瑋說,職業農民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科技元素,促進了當地農業轉型升級。在他們帶動下,農業生產方式更先進了,正由粗放式向精種精管轉變。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作為我國農業產業化最早發源地,山東提出打造農業產業化升級版,推動農業在更多領域走在全國前列。
為打造一支符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需要的職業農民隊伍,山東省制定了2016年至2020年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案,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骨干,培育50萬新型職業農民。
在山東各地針對職業農民培訓的創業孵化中心、“田間課堂”等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職業農民帶動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在壽光市,大學生孵化創業平臺孵化培育的92家企業中絕大多數是與農業相關的企業。壽光市人社局副局長李益全說,這些新農人通過培訓,能與資金、技術緊密對接,掌握農業特點和把準市場需求,能更好地用市場理念帶動農業生產。
通過政府引導和系統化培訓,返鄉年輕人不局限于田間地頭的簡單收獲,他們還用先進的發展理念推動“新六產”發展。
棗莊云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振華帶著 20多個“80后”“90后”,正在滕州市北部的山腳下平整土地、搭建暖棚,為現代農業生產打基礎。他說,現在農業生產并不僅僅是滿足口糧等物質上的需求,依托農業可延伸出民宿、休閑娛樂、文化、科普教育等多種業務形態。
宋學東計劃將1.14萬公頃小麥地逐漸全部采用訂單生產模式,并將公司轉型成可為其他種植大戶和農業企業提供良種培育、采購、烘干和倉儲等一體化服務的公司,既發展壯大自己的企業,也帶動周邊農戶增產增收。他說:“未來的農業還有很多潛力可挖。只要掌握技術,理性面對市場,投身鄉村振興就有奔頭、有干頭、有甜頭。”
(席 敏 邵 琨)
“海歸”時尚潮人變身新農民
“我們這種‘海藻蘋果’是全國獨一份,在種植過程中全部使用海藻生物肥,果型更好,上色更勻,口感也更好。”日前,記者見到李明潭,剛一落座他就開始全力推介自己的 “海藻蘋果”。
出生于1988年,在美國學習、工作5年,李明潭回國前在一家國際知名時裝公司任職,如今已是國內最大海藻生物肥企業的當家人。從時尚潮流一線的“弄潮兒”到投身農業的“新農民”,從時尚界的滿口英文到如今用方言俚語與老農對話,這個剛至而立之年的80后 “海歸”,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蛻變。
李明潭出生于榮成沿海的成山鎮,家里是海帶養殖大戶。“幾十年來,我們這里很多人家辛辛苦苦養海帶、收海帶,大多數海帶不經過任何加工就以非常便宜的價格出售,最多做成海帶結、海帶絲,附加值很低,掙的都是辛苦錢。”他說。
2014年,李明潭的父親決定投身海藻生物肥的研發。得知這一消息后,李明潭主動要求回國,“在原先低端生產的情況下,我回來沒有用武之地,轉型生物科技,我可以助一臂之力。”
回國之后,李明潭才發現,創新創業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人才匱乏是最大的“攔路虎”。李明潭家里養了幾十年的海帶,世世代代都是農民、漁民,搞這么高端的生物科技,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李明潭陪同父親跑高校、訪教授,拿出最大的誠意來爭取專家的支持,并利用多年在美國留學工作的經歷,在關鍵技術攻關上取得美國一所高校的支持。
2015年,海藻生物肥的研發和生產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經科技鑒定,新型海藻生物肥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然而,任何新興事物被接受,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尤其是農業方面的新科技、新產品,要改變農民的“老腦筋”更是難上加難。廠區里有203棵蘋果樹,李明潭決定用這些樹做試驗品,完全施用海藻生物肥,通過對比來印證海藻生物肥的功效。
2017年秋天,首批“海藻蘋果”問世了。李明潭請來周邊的果農來品嘗他的蘋果,很多種了大半輩子蘋果的老果農,對這個小伙子豎起了大拇指。有些人嘗到蘋果后,由衷地說:“很多年沒吃到味道這么正的蘋果了。”
(彭 輝)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供強力技術支持
4月10日,唐山市豐南區黑沿子鎮農業技術推廣站聯合黑沿子鎮成人學校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開班授課。
此次培訓歷時3個月,主要為養殖戶系統講解“小棚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為該鎮養殖戶探求養殖新技術、新模式打開科技的大門。培訓聘請唐山市農牧局高級水產工程師李向新、區農牧局高級水產工程師馬云聰、曹妃甸區農牧局高級水產工程師王文斌、北京漁經公司金牌講師王金秀主講。培訓班共招收學員31名。
開班課上,馬云聰為學員講解了 《如何選擇南美白對蝦健康苗種》,為5月1日前后放苗的養殖戶提供了選擇健康南美白對蝦的技術支持,養殖戶紛紛表示受益良多。
(據唐山政府網)
建設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開展漁業科技入戶培訓
4月13日,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農技農機站聯合武進區農教科、水產站,舉辦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此次培訓班邀請了蘇州通威飼料有限公司的培訓師劉強進行授課,全鎮近百名水產養殖戶參加了此次培訓。
湟里鎮農技農機站站長毛程亮作了開班動員,他要求各位學員要珍惜本次培訓機會,學以致用。通過學習培訓,熟悉政策,增強信心,提高本領,在推動我鎮農業現代化發展上再立新功。會議特邀劉強講師對河蟹生態養殖作了全面的講解:從河蟹的脫殼、早期肥水、水質底質水草問題分析、餌料的投喂等方面一一詳解,并為膨化沉性料和保肝料做了推廣,從而逐步實現生態化養殖,將“263”專項行動細化,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國人保財險湟里分公司的韓經理針對水產類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作了告知,確保農戶全面了解,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農技農機站高級農藝師郁國芳為學員講解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農業投入品如何購銷及安全使用、追溯管理查詢平臺等內容做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并通過案件視頻讓廣大農戶較為直觀地了解了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質量安全的重要性,切實提高了養殖戶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從生產源頭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讓老百姓的餐桌安全有了更牢靠的保障。
通過培訓搭建一個相互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培養一批有文化、技術精、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使該鎮的農業產業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