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5月1日文章,原題:北京的精英們如何看待世界 中國治理精英如何看待世界?上周末,筆者參加清華大學組織的一場對話,與會者包括多名外國學者、記者和中國官員。這場討論比我過去25年來在華參加的任何對話都更坦誠。以下為(中國)與會者提出的7個觀點。
一、中國需要強有力的中央統治。與這種觀念相伴隨的是有關中國在很多重要方面都是“一個分化社會”的概念。與會者的結論是擁有近9000萬黨員的中共對于中國國家團結不可或缺。
二、西方治理模式名譽掃地。中國已發展出一種在黨掌控下,由受過良好教育的官員組成的技術官僚精英負責運
轉的國家體系。這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帝國體系的現代形式。西方民主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或許曾對一些中國精英產生吸引力,但如今這種影響力已然衰退。西方國家許多當選領導人素質低下且經濟動蕩。所有這些都增強了中國對其獨特模式的信心。
三、中國并不想要統治世界。這種觀點已被反復強調。
四、中國正遭受美國攻擊。與會者表示,“美國如今向中國射出四箭:南海、臺灣、達賴喇嘛和目前的貿易”,然后是系統性攻擊。很多人認為這種狀況會變得更糟。但這并非因為中國做了什么,而是因為美國人如今把中國視為對美國經濟和軍事霸權的威脅。
五、美國在貿易對話中的目標令人費解。密切參與(中美)貿易對話的人士對美國的意圖感到困惑。他們不知道特朗普到底是想達成交易,抑或其意圖就是引發沖突?但不管怎樣,中國官員表示理解認可(美方)要求改善知識產品保護的合理性(及其對中國自身的重要性)。一名官員暗示中國希望令“中國制造2025”成為世界的雙贏項目。但中國的技術升級沒得商量。此外,當美國嚴控戰略敏感商品出口、同時缺乏具有競爭力的運輸煤或石油的基礎設施時,如何奢望中國降低對美貿易失衡?
六、中國將挺過這些攻擊。中國與會者似乎有理由堅信自己的國家能經受住即將到來的考驗。中國已成為龐大工業國家,制造業規模幾乎相當于美日德三國之和。中國還擁有眾多高技能人才,經濟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依賴對外貿易。此外,盡管中國尚無法挑戰美國的全球軍事統治地位,但在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的西太平洋地區并非完全如此。
七、今年將成為“考驗年”。從長期看,美中將保持一種復雜且充斥問題的關系。若走向正確,將萬事大吉;若走向錯誤,就會地動山搖——中美在朝鮮問題上合作取得進展,將成為前者的先兆,而在貿易問題上的摩擦則預示著后者或將到來。中美選擇的方向或將重塑我們的世界?!?/p>
(作者為《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馬丁·沃爾夫,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