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山
影片《后來的我們》深陷票房造假疑云,國家電影局初步認定,該片上映首日的大量集中退票情況存在異常。而這種票房造假現象,反映了我國電影產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段里,我國電影產業都是依靠以擴大產能為特征的放量式增長,支撐越來越大的產業結構。人口紅利、新型城鎮化建設、商業地產向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縣級市的下沉等因素,為這種產能的放量式增長提供了動力。近年來中國電影票房不斷飆升,但票房規模和電影產業產能快速擴大,并沒帶來單塊銀幕平均上座率、影片質量等諸多實質方面的顯著提升。
相反,快速膨脹的票房規模反而刺激了社會各領域的冗余資本爭相入場,我國電影產業也不可避免地被各類金融杠桿過度撬動。金融泡沫也隨之涌入電影領域,票房造假就是這種泡沫的體現。
之前已發生過《葉問3》等影片的買票房丑聞。其目的,是保證甚至放大影片票房表現,使相關利益方在股票或P2P理財等資本市場獲得豐厚回報。打個比方,如果能保證5億票房,就可在資本市場獲得10億回報,那相關利益方就是自己借錢,也想把那5億票房買下來。
2016年夏天證監會叫停上市公司在影視等領域的跨界投資,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在于,雖然我國電影產品平均水平不高,但依然造價昂貴,例如一線大牌明星的天價片酬比比皆是,沒有三五個億的投入很難拿出一個像樣的作品。制作成本過高,發行方的壓力可想而知,既然買票房模式已行不通,就開始“另辟蹊徑”。
這次《后來的我們》疑似票房造假,就是利用了現有院線模式的漏洞。在商業地產向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縣級市下沉后,電影院線開始面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為了吸引觀影人數,院線就在消費環節作出一些取悅觀眾的調整,比如允許退票、改簽。相關發行方就是利用這樣的漏洞,在影片放映前通過互聯網售票平臺惡意刷單,制造所謂的“口碑”假象,企圖達到快速拉升票房的目的。
從這個角度講,票房造假現象的存在,歸根結底在于我國電影產業鏈的鏈條,從生產、拍攝到發行、放映等各環節的產能“腫大”。若想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在規范市場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上做文章,還要在推動電影產業各環節的合理發展等方面進行長期探索。▲
(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
環球時報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