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新加坡特約記者 李勇 青木 辛斌 ●魏輝 張靜
中美能就貿易爭端達成協議嗎?3日至4日,中美貿易磋商將正式展開。在保護主義籠罩全球、貿易戰威脅不絕于耳的背景下,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將上演怎樣的“攻防”備受矚目。在分析人士看來,白宮罕見地派出總統特使、財政部長姆努欽等幾乎整個經濟班底訪華,顯示了特朗普政府對此次磋商的重視。面對中國的堅決斗爭,挑起紛爭的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慎重行事,它也希望避免貿易戰。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磋商一定會取得突破,它注定困難重重。“考慮到中美經濟的體量以及關系的復雜性,指望通過一次磋商解決所有問題,可能不太現實。”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日強調。她同時表示,只要美方抱著維護中美經貿關系穩定大局的誠意而來,抱著相互尊重、平等磋商、互利共贏的態度而來,雙方的磋商就是建設性的。
美代表淡化突破可能
對于磋商的艱難,美方心里也有數。彭博社2日報道稱,美國高級官員代表團準備訪問北京之際,特朗普政府試圖降低人們對與中國貿易問題會迅速取得突破的預期。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周二在美國商會的一個活動上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那里有一個非常不同的機制,坦白說,對中國人而言它運作良好,但對我們來說不是很有效。”萊特希澤稱,美國和中國有可能“在未來一年中研究如何在一段時間內解決彼此的問題”。他說:“你最終會學習如何處理、如何管控雙方的問題,我們正處于早期階段。”
當天早些時候,美國商務部長羅斯也淡化會談取得突破的可能性。他在接受CNBC采訪時稱,會晤將于周四開始,美國官員計劃在周末前回國,但如果磋商不順,也可能提前回國。羅斯表示,他對美中達成協議解決貿易緊張局勢有“一些希望”,“在真的進入會議室之前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如果我認為沒有什么希望的話,我不會去那里(中國)”。此前,美國財長姆努欽則對中國之行表示“謹慎樂觀”。
除了姆努欽、羅斯和萊特希澤,美國代表團中還包括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總統貿易顧問納瓦羅、總統貿易副顧問艾森斯塔特以及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稱,相當于美國政府主管經濟的高官、總統顧問全數出動,可見美方的重視程度。據中方發布的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與美方代表團就中美經貿問題交換意見。
英國《金融時報》形容稱,特朗普派遣三名內閣成員、三名高級顧問和一位大使組成“豪勇七蛟龍”(一部好萊塢電影的名字)與北京對話,以避免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熟悉白宮內情的人說,七名特使代表了特朗普政府內部貿易辯論的基本情況,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陣營。姆努欽、羅斯和庫德洛一直在敦促與中國達成協議,以安撫緊張的金融市場。萊特希澤和納瓦羅則推動與中國進行更激烈、更長期的對抗。
不過也有美國媒體強調,助手們的意見只是參考,一切重大決定都要特朗普親自拍板。《華爾街日報》稱,納瓦羅在登上飛往北京的航班前說:“會談將在北京進行,但(美方)決定將在華盛頓做出。”
中方不會接受強買強賣
2日在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提到中美磋商的難度。她同時表示,中美作為世界第二和第一大經濟體,通過平等磋商妥善解決經貿關系中的問題,維護中美經貿關系穩定大局,無疑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經濟穩定增長。
除了貿易逆差,美國近來頻繁拿“中國制造2025”計劃說事,企圖阻撓這一計劃,壓制中國產業升級。周二,萊特希澤在講話中再次對該計劃指手畫腳。
“真正的斗爭關于科技”,英國《金融時報》2日稱,最近幾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華盛頓和北京針鋒相對的關稅威脅上,但真正的潛在斗爭是科技問題。《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援引專家的話說,這是中美關系的決定性時刻,它遠超出貿易和關稅,“這關乎未來”。
在這些重大利益問題上,中方顯然不會屈服于美方的威脅,不會接受強買強賣。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何偉文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美國貿易代表團訪華,可以算得上是長久的“大棒”之后來的“蘿卜”。但如果美方不展示誠意,僅僅期望中國在這種“蘿卜加大棒”模式下做出妥協和讓步,是根本不可能的。雙方要在對等的條件下談,而不是中國像填美國考卷的答案一樣。
何偉文強調,雙方的協商必須基于WTO的原則,這是中國的底線。特朗普政府擔心“中國制造2025”計劃會讓中國的高端制造產業迅速產生優勢,擠出美國企業。中國歡迎美國公司參與“中國制造2025”計劃,但美國沒有權利剝奪中國的發展權利,這也是底線。
韓國《朝鮮日報》2日稱,中國表現出絕不屈服于美國貿易壓力的姿態,不少中國媒體認為,此次中美貿易談判成敗的關鍵在于美方是否有誠意,中國不會看美國的眼色行事。
中美有“相互確保傷害能力”
雙方能達成協議是好事,即使談崩,中方也能應對美方的摩擦升級威脅。在外界看來,這正是中國不屈服于美國壓力的底氣所在。
“為什么中國不會向特朗普屈服”,哈佛大學教授杰弗里·弗蘭克爾撰文說,中國的貿易盈余自2008年來一直呈下降趨勢,現在只占GDP的1%。香港《南華早報》2日援引美國資深外交官卜勵德的話說,中美都不想打貿易戰。曾在1972年陪同尼克松訪華的卜勵德說,關鍵的事實是,美中現在相互交織,斗則俱傷,“這是一種安全的狀態,具有相互確保傷害能力”。囊括福特、IBM等200萬家會員的美國商會在羅斯和萊特希澤訪華前再次呼吁謹慎行事。
美國《財富》雜志網站1日稱,美國官員試圖向美國人保證,與中國在貿易關稅方面的爭執只是一種談判策略,但美國零售商聯合會強調,如果貿易戰真的發生,美國將損失巨大。研究顯示,如果針對1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可能會使45.5萬個美國就業崗位消失,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則減少490億美元。
《韓國日報》稱,美國媒體和專家也承認,中國憑借龐大的內需拉動,自信認為能夠對付美國的貿易施壓,因此絕不會在核心貿易問題上輕易讓步。
不僅是中國,歐盟等多方也反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日前白宮宣布將對歐盟的鋼鋁關稅豁免期限再延長30天,至6月1日再根據雙方談判做下一步決定。歐盟對此并不買賬。英國《金融時報》稱,在特朗普決定推遲征收關稅后,法國、德國以及歐盟委員會加大力度呼吁白宮永久性豁免此項關稅,布魯塞爾警告稱,歐盟“不會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進行談判”。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2日再次強調,歐盟不會在受威脅情況下談判。德國《南德意志報》稱,特朗普把槍放在其他國家的胸膛上,大家應該制定報復特朗普“狂野西部政策”的措施,同時進行對話。▲
環球時報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