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剛
(西安市水利規劃勘測設計院,西安 710054)
重力壩、水閘、擋土墻、壓力管道鎮墩、進水塔、橋梁及渡槽墩臺等廣泛應用于水利工程及土建工程中,這些建(構)筑物都要進行抗滑抗傾覆穩定性及基底應力的計算,而現行規范不盡完善,尤其是規范中建(構)筑物抗滑抗傾覆穩定安全系數計算公式有局限性,在某些情況其結果不能反映建(構)筑物的抗滑抗傾覆穩定性,與實際不符。如規范公式不適用于被動土壓力較大情況,隨著被動土壓力的增大,抗滑及抗傾覆穩定安全系數不連續,會出現無窮間斷點,隨著出現負值,且絕對值愈來愈小。針對此情況,本文推薦建(構)筑物抗滑抗傾覆穩定性計算新公式,它克服了規范公式的缺陷,其意義明確,適用范圍廣,函數連續,其結果符合實際,新公式涵蓋了規范公式,規范公式只是它的特例。
(1) 《水工擋土墻設計規范》[1]
1) 土基上擋土墻沿基底面上抗滑穩定安全系數按下式計算:
(1)
式中:Kc為擋土墻沿基底面抗滑穩定安全系數;f為擋土墻基底面與地基土間的摩擦系數;∑G為作用在擋土墻上全部垂直于水平面的荷載;∑H為作用在擋土墻上全部平行于基底面的荷載。
當擋土墻基底面向內傾斜時,則:
(1′)
式中:α為基底面與水平面的夾角(見圖1)。

圖1 Ⅰ型擋土墻圖
2) 擋土墻抗傾覆穩定安全系數的計算公式:
(2)
式中:K0為擋土墻抗傾覆穩定安全系數;∑MV為對擋土墻基底前趾的抗傾覆力矩;∑MH為對擋土墻基底前趾的傾覆力矩。
3) 擋土墻基底應力的計算公式:
(3)
式中:Pmax(min)為擋土墻基底應力的最大值及最小值;∑M為作用在擋土墻上的全部荷載對基底形心的力矩之和;A為擋土墻基底面積;W為擋土墻基底面截面模量。
(2)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2]
擋土墻抗滑穩定性按下式驗算:
(4)
式中:G、Gn、Gt分別為擋土墻自重及自重在基底面法向和切向分力;f為基底摩擦系數,由實驗或規范建議值選用;Ea、Ean、Eat分別為墻背主動土壓力及其在基底面法向和切向分力(見圖1)。
擋土墻抗傾覆穩定計算公式同式(2),基底應力計算公式同式(3)。式(4)中所有荷載不包含揚壓力,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工業與民用建筑大多在地下水水位以上。
(3) 《混凝土重力壩設計規范》[3]中壩體抗滑穩定計算公式同式(1),基底應力的計算公式同式(3);《水閘設計規范》[4]水閘抗滑穩定計算公式同式(1),基底應力的計算公式同式(3),翼墻抗傾覆穩定計算公式同式(2)。但是文獻[3-4]規定∑G為全部豎向荷載(包括基底揚壓力);《泵站設計規范》[5]泵房的抗滑穩定及基底應力計算公式同式(1)、(3),∑G含揚壓力;《堤防設計規范》[6]防洪墻抗滑抗傾覆及基底應力計算公式同式(1)、(2)、(3);《溢洪道設計規范》[7]邊墻抗滑抗傾覆穩定計算公式同式(1)、(2);《灌溉與排水渠系建筑物設計規范》[8]淺基礎及墩臺抗傾覆穩定性計算公式形式同式(2)。但認為∑MV、∑MH是對基底形心之力矩和,這顯然是錯誤的,應是對基底前趾的力矩和;《高聳結構設計規范》[9]基礎抗滑穩定計算同式(4);《砌石重力壩設計規范》[10]壩體抗滑穩定計算公式同式(1),但全部荷載包括揚壓力。
(4) 文獻[11]及《公路和鐵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D63-2007)和(TB10002.5-2005)推薦擋土墻及橋梁墩臺基礎抗傾覆穩定性計算公式為K0=0.5B/e0,式中B為基底寬;e0為基底面重心至合力作用點的偏心矩。該式是錯誤的,不能用,文獻[12]已對該公式的問題作了詳細闡述。
(1) 建(構)造物抗滑抗傾覆穩定計算,其公式中∑G、∑M、∑MV、∑MH應包括全部荷載(含揚壓力),上述規范[3-5]如此規定,其它規范只注明全部豎向荷載,未注明包括揚壓力, 應注明。
(2) 建(構)筑物基底計入揚壓力后,基底應力、抗滑抗傾覆穩定安全系數均減小。
(3) 當建(構)筑物前后水位高低不相等時,計入基底浮托力及建(構)筑物前后最低水位水重,等于建(構)筑物最低水位水下部分采用浮容重,即計入浮托力等于建(構)筑物前后最低水位以下部分用浮容重。
(4) 建(構)筑物抗傾覆穩定計算公式及其表述上述規范全同,即抗傾覆穩定計算公式(2)中,分子為抗傾覆力矩,分母為傾覆力矩,但符號MV及MH應理解為豎向荷載產生的抗傾覆力矩、水平荷載產生的傾覆力矩,然而,水平荷載也可能產生抗傾覆力矩。
(5) 上述規范均未說明建(構)筑物抗滑、抗傾覆及基底應力的計算還要進行不計揚壓力的計算,此時閘、壩未擋水,墻前后水位還未上來,放水塔所在水庫無水,此時建(構)筑物基底應力最大。
(6) 關于規范抗滑抗傾覆穩定計算公式存在的問題詳見下述。
我們以圖2簡單擋土墻為例來說明問題。式(1)未包括水平抗滑力,但工程中常有被動土壓力,還有如圖1墻重的切向分力——抗滑力,工程中當被動土壓力小時常忽略不計。但當被動土壓力大時,忽略就不合適,此時所得抗滑穩定安全系數就不能反映建(構)筑物的抗滑穩定性。故式(1)有局限性,它只適用被動土壓力(泛指所有基底切線方向抗滑力)為0情況。根據式(1),將水平抗滑力放在分子中顯然不合適,放在分母中符合式(1)的思想。而式(1′)、(4)明確將自重的切向分力(抗滑力)放在分母中,故下面仿照此作法將切向抗滑力放在分母中。下面將進一步說明將水平(或切向)抗滑力放在分母中是不合適的,即規范公式有問題。

圖2 Ⅱ型擋土墻圖
我們知道
式中:Ea、Ep分別為主動土壓力及被動土壓力;r為土壤重度;ka、kp分別為主動土壓力系數及被動土壓力系數。Ep~h1為拋物線。根據上述:
∑H=Ea-Ep
則規范公式為:
(5)
∑H及Kc1均為h1函數。令:
解得:
我們現在討論函數Kc1=f1(h1)特性:


圖3 Ea~h1、Ep~h1、Kc1~h1、Kc2~h1曲線圖 (注:本圖是根據表1數值繪制)
所得Kc1與實際不符,函數Kc1=f(h1)不連續,有無窮間斷點。隨著h1增大,Kc1為負值,且絕對值愈小。直觀來說,h1愈大、Ep愈大、Kc增大。說明規范抗滑穩定性計算公式在某些情況不能反應建(構)筑物的實際情況,得出錯誤結果,值得改進。
針對規范抗滑穩定性計算公式存在的問題,推薦建(構)筑物抗滑穩定性計算新公式如下:
(6)
式中:∑W為全部荷載(荷載為任意方向,有揚壓力分別計入揚壓力及不計揚壓力,下同)沿基底面法線方向分力之和,向下為正;∑H′、∑H″分別為全部荷載沿基底面切線方向的抗滑力及滑動力之和。
式(6)即是說,建(構)筑物抗滑穩定安全系數等于抗滑力與滑動力之比。
據此,得圖2各力分布。
(6-1)

根據式(6),式(1′)、(4)應為:
(7)
式(1′)、(4)與式(7)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且式(1′)、(4)適用范圍小,亦未包括被動土壓力及其它切線抗滑力。
如有被動土壓力,式(1′)、(4)應為:
(7-1)
仍以圖2為例。規范抗傾覆穩定安全系數中∑MV的右下標可理解∑MV為豎向力的抗傾覆力矩之和,∑MH為水平力傾覆力矩之和,故圖2:
(8)
K01為h1的函數,下面討論函數的特性:

根據規范抗傾覆穩定公式存在的問題,現推薦抗傾覆穩定計算新公式:
(9)
式中:∑M1、∑M2分別為全部荷載(任意方向荷載,有揚壓力分別計入揚壓力及不計揚壓力)對基底前趾的抗傾覆力矩及傾覆力矩之和。
根據式(9),圖2各力分布。

(9-1)

當式(9)Ep=0時,即為規范公式,故規范公式為新公式之特例,新公式包含了規范公式。新公式適用范圍廣,符合實際。
如圖2混凝土擋土墻,墻高h=4 m,墻寬B=0.5 m,混凝土重度r1=24 kN/m3,土壤重度r2=18 kN/m3,Φ=30°,f=0.3。
令∑H=Ea-Ep=0,求得h1=1.333 m=h0。
抗滑穩定性,用現有規范公式計算:

(5-1)
h1=1.333 m,為函數無窮間斷點。
用新公式計算:
(6-2)
函數的定義域為[0,4]。給h1不同數值用式(5-1)及式(6-2)分別計算Kc1、Kc2,列入表1,并見圖3。
抗傾覆穩定性,將已知值代入現有規范公式,得:
(8-1)

新公式:
(9-2)
函數的定義域為[0,4]。給h1不同數值,用式(8-1)及式(9-2)計算K01、K02,列入表1,并見圖3。

表1 Kc1=f1(h1)、Kc2=f2(h1)、K01=Φ1(h1)、K02=Φ2(h1)
(1) 建(構)筑物抗滑抗傾覆穩定性及基底應力計算分2種情況:第1種情況是不計揚壓力,此時建(構)筑物在水上,所得基底應力大;第2種情況是計入揚壓力,此時建(構)筑物全部或部分在水下,計入揚壓力后,基底應力及抗滑抗傾覆穩定安全系數均減小。當建(構)筑物有時在水上有時在水下,則需分別計算在水上及水下,即不計揚壓力及計揚壓力2種情況的穩定性計算。
(2) 現有規范抗滑穩定性計算公式,均未計水平(基底面切線方向)抗滑力(如被動土壓力),故規范公式適用范圍小。式(1′)、(4)將自重沿基底面切線抗滑力計入分母中,顯然是欠妥的。當計入水平(基底面切線方向)抗滑力后,如抗滑力較大,現有公式會得出與實際不符的錯誤結果。
(3) 本文推薦的抗滑穩定性計算新公式其意義是:抗滑穩定安全系數等于抗滑力與滑動力之比,其意義明確,其結果符合實際。新公式適用范圍廣,它包括了一切水平(沿基底面切線方向)的抗滑力。新公式克服了規范公式的缺陷。當水平(基底面切線方向)抗滑力為0時,即為現規范公式,新公式包括了規范公式,規范公式是新公式的特例。新公式單調增加。
(4) 當建(構)筑物有水平抗滑力(如被動土壓力)時,如水平抗滑力較大,規范抗傾覆穩定性計算公式會得出錯誤結果。本文推薦抗傾覆穩定計算新公式克服了規范公式的缺點,它符合實際,適用范圍廣,它包含了規范公式,規范公式是它的特例。新公式單調增加。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工擋土墻設計規范:SL379-2007[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 [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混凝土重力壩設計規范:SL319-2005[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閘設計規范:SL265-2016[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6.
[5]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泵站設計規范:GB/T50265-2010[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
[6]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2013[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3.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溢洪道設計規范:SL253-2000[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0.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灌溉與排水渠系建筑物設計規范:SL482-2011[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高聳結構設計規范:GB50135-2006[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7.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砌石壩設計規范:SL25-2006[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11] 黃岳文.關于擋土墻抗傾覆穩定分析的討論[J].巖土工程學報,2015,37(06):1158-1164.
[12] 姚存鍇,吳釗.關于擋土墻抗傾覆穩定性的計算[J].西北水電,2016(0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