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安,周丹順,張為法,謝瑞昌
(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65)
石龍水電站位于松江河上,由混凝土重力壩(壩高43 m)、引水系統、發電廠房、開關站等組成,總裝機容量72 MW。水庫正常蓄水位479.00 m,相應庫容0.403億m3,石龍水電站于2010年機組全部投產發電[1]。
對外交通公路總長度760 m,屬于山嶺重丘三級公路,路肩寬7.5 m,路面寬6 m。2014年K0+600.00 m邊坡上方山體發生滑塌,方量約100 m3;2015年K0+460.00 m~K0+600.00 m發生塌方,方量約200 m3,2015年6月和7月出現約7萬m3和3萬m3的大規模變形滑塌,進場公路被阻斷。該邊坡距廠房距離約200 m,下部為上壩、進廠公路,邊坡的滑塌對于石龍水電站的安全運行影響較大,因此,必須重點研究邊坡塌方的破壞機理和整體穩定情況,提出可靠的治理措施,徹底消除邊坡安全隱患,保證水電站的安全運行[2-3]。
公路邊坡區為不對稱的河谷地貌。邊坡左岸為基巖岸坡,山勢高陡,岸坡高度100~240 m左右。邊坡下部為進廠房公路,路面高程452.00~454.00 m;邊坡中部為上壩公路,路面高程466.00~486.00 m,2條公路基本沿河平行展布于岸坡中下部。天然坡度43°~58°。本段邊坡因修建上壩路及進廠路對邊坡坡腳進行開挖,對開挖邊坡進行了噴錨處理,原設計開挖坡比1∶0.5~1∶0.75左右,開挖過程中因順層滑塌,最終開挖后人工邊坡坡度45°~60°,局部為80°陡崖。
巖體層面與邊坡小角度相交,傾向坡外。邊坡巖層總體呈單斜構造,總體產狀為NW310°~342°,傾向NE,傾角29°~47°。順層裂隙作為邊坡上最發育的一組結構面,除表部10~15 m左右卸荷略微張開、充填有少量巖粉、巖屑外,深部一般多閉合。邊坡巖體中大的斷層不發育,主要發育結構面為層面、中小規模斷層及其它短小裂隙[4-5]。
按照優勢產狀,邊坡出露斷層可分為2組,2組斷層均較發育:① 走向NW281°~295°,傾向NE,傾角為51°~75°,該組為近EW向斷層,略偏N,且與坡面夾角較小,傾岸外,但多為陡傾,切不出坡面;② 走向NE57°~78°,傾向NW,傾角為59°~86°,該組與坡面大角度相交,陡傾向下游。其中斷層F1為邊坡發育的規模最大斷層,縱向貫穿邊坡,為滑塌面上游側側向邊界。斷層產狀有較大變化,高高程部位走向NW270°~280°,傾向NE,傾角68°~75°,中部走向NE85°,傾向NW傾角62°~70°;低高程部位走向NE58°,傾向NW,傾角53°。即走向由高至低逐漸從NWW變化至NEE,傾向由NE變為NW,傾角逐步變緩,但總體仍較陡。F1斷層破碎帶寬度8~20 cm,主要充填灰白色斷層泥、巖片、巖屑等,膠結差。
根據邊坡危險性由高至低將進站公路邊坡分為Ⅰ、Ⅱ、Ⅲ三個等級區域,分別為危險區、潛在危險區和基本安全區(見圖1)。Ⅰ區為危險區,已出現多次滑塌,后期仍有再次發生較大變形破壞的可能性;Ⅱ區為潛在危險區,分布于Ⅰ區上下游兩側;Ⅲ區目前無明顯變形跡象,需加強觀測,對廠房等建筑物有影響的部位局部塊體、開口線附近可做適當處理。因此,重點對Ⅰ區進行模擬計算分析[5-6]。

圖1 公路邊坡分區及斷層節理分布圖
巖體質量及各類結構面的力學參數見表1和表2[7-8]。

表1 巖體力學參數建議值表

表2 邊坡結構面力學參數建議值表
對于Ⅰ區邊坡,根據現有滑面形狀、位置,假定塌方前邊坡處于極限平衡狀態,穩定安全系數Fs=1,分別采用極限平衡法及平面有限元法進行反演計算,反算出滑面的材料參數:c′=34 kPa,f=0.35。
一方面邊坡挖除部分巖體后,造成坡形局部變陡,使位于開挖面上部的巖體臨空,失去原有的支撐,在自身重力及其上部巖體荷載、邊坡開挖爆破震動等作用下,巖石塊體有向坡外發生變形的趨勢;另一方面,邊坡開挖使巖體向臨空面方向發生卸荷回彈變形,而卸荷變形的差異導致巖體沿陡傾坡外、坡內結構面發生拉張、傾倒變形。巖體拉裂后,在爆破震動、地表水及風化等外動力作用下,促進了坡體變形向深部發展。此外,巖體內中-緩傾結構面(層面)尤其是緩傾坡外的結構面廣泛分布,因此,坡體的拉張傾倒變形到一定程度將追蹤巖體內不同深度的中-緩傾角結構面而發生剪切蠕滑,后緣沿已拉裂的陡傾結構面發生臺階式滑移-拉裂變形[9-10]。
邊坡的變形破壞是由于該邊坡順坡向及切坡陡傾結構面較發育,邊坡開挖后因底部坡形變陡、臨空失去支撐后發生的緩慢變形。變形在邊坡形成的早期未能得到有效的約束,特別是這樣高陡的邊坡形成后裸露了近5 a后才進行系統支護,這段時間邊坡持續變形,且達到一定的程度,隨后進行的支護措施已不能完全約束住邊坡變形,僅能起到延滯作用,變形仍在繼續,當變形達到臨界狀態,在降雨入滲原本干燥、松弛的塊體內,對巖體及結構面起到了濕化、軟化和瞬間孔隙壓力作用后,在重力作用下,邊坡下部塊體首先失穩,最終形成連鎖反應,致使邊坡出現較大規模的追蹤不同高程緩傾岸外層面、后緣及側向有陡傾結構面切割分離作用形成的大小不同、深度不同塊體的由上至下臺階狀牽引式滑塌破壞。
根據該研究區域的地質資料,順坡向為X軸正方向,與縱剖面方向平行的方向為Y軸正方向,豎直方向為Z軸方向,確定邊坡體三維地質模型的范圍為:模型X軸方向的尺寸約為414 m、Y軸方向的尺寸約為450 m、豎向從+300.00 m高程起。
根據現場實際測繪和地質鉆孔等地質資料,控制性結構面主要考慮泥質型斷層F1,層間擠壓帶J1和巖脈在地質空間中的分布狀態,地層主要考慮弱風化巖體和微新巖體,建立三維有限元計算模型,計算范圍包括了潛在滑坡區域,樁號范圍K0+380.00 m~K750.00 m。其中X軸主要為順坡方向,Y軸大致沿著縱剖面12的方向,Z軸為垂直向上。三維有限元網格劃分及控制斷面1-1見圖2,其中節點482 171個,單元281 811個,單元類型以六面體為主,主要斷層三維關系見圖3。

圖2 整體模型圖
(1) 計算理論
利用大型非線性有限元軟件FLAC和ABAQUS計算,對于研究區域巖土體材料采用Mohr-Coulomb理想彈塑性模型。邊坡穩定性計算主要采用有限元強度折減法,強度折減采用非線性有限元方法。為了研究不同潛在滑坡體的三維穩定性狀態,在計算過程中只對研究的潛在滑體進行強度參數的折減,而對其他巖土體則不進行折減。

圖3 主要斷層關系圖
(2) 邊界條件
模型地表面為自由面,四周側面均法向位移約束,底面固定。
(3) 計算工況
邊坡穩定性計算分析考慮2種工況:自然工況和暴雨工況。
1) 坡體自重的模擬:在坡體自重荷載作用下得到潛在滑坡的應力場和變形場,然后位移置零;
2) 對于暴雨工況的模擬:主要考慮巖體材料的降低和滲透水壓力的作用。
(1) 穩定系數計算
利用有限元法計算的1-1剖面,在天然及暴雨工況下潛在滑動面大致位于坡頂附近,沿頂部節理層面滑出。穩定性系數:天然條件下為1.14,暴雨條件為1.02,見圖4。
(2) 塑性區分布
從塑性區分布范圍來看,連通區域主要分布在剖面1-1上下游附近,集中在斷層F1、斷層F7與水平面形成的三角區域;從塑性區發展的程度來看,底部比上部的塑性程度深,見圖5。
(3) 邊坡變形
邊坡滑塌后潛在滑坡在臨界狀態的變形不大,主要位于滑塌后的頂部位置,且典型剖面1-1的變形增量顯示了貫通的滑移面范圍較大,且與滑移面的位置基本一致。最大變形點出現在邊坡滑動面底部,數值為2.181 mm。

圖4 自然工況和暴雨工況滑動面位置圖

圖5 自然工況和暴雨工況塑性區分布圖
(4) 邊坡支護
錨索的設置區域及方位充分考慮軟弱結構面的產狀、分布情況及可能發生的破壞模式,邊坡錨索根據滑面位置布置在上壩路上部。在上壩路以上5、10及15 m三位置安設3排錨索,邊坡縱向間隔4 m,錨索預應力分別采用1 500 kN,錨索與水平方向的夾角15°,錨索長30 m。計算得到天然工況下和暴雨工況下,1-1剖面的穩定安全系數分別為1.191和1.074。
(1) 從計算結果來看,暴雨工況均比自然工況的安全系數小。可見,降雨是影響邊坡穩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注意進行邊坡水位監測,進一步做好坡體的防洪排水工作,有效地攔截地表水和地下滲流,降低坡體水頭壓力,以提高邊坡的穩定性系數。
(2) 從剖面1-1支護前后邊坡的安全系數增加明顯,因此,建議在上壩路以上布置3~4排間隔5 m的錨索,錨索沿邊坡縱向間隔4 m,錨索預應力不少于1 500 kN,與水平方向的夾角15°。
(3) 對邊坡中上部的松動破碎巖體、坡體表部殘留的滑塌塊石、碎石等,建議清除。削坡卸載處理后穩定安全系數可明顯提升。
(4) 坡面有很多隨機塌落的小塊石,建議采用主、被動防護網支護。
(5) 建議對邊坡進行安全監測,主要監測邊坡內部的變形、支護內力,預測邊坡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楊賢,張曉鳳.巴貢水電站進水口邊坡穩定性分析[J].西北水電,2009(06):15-19.
[2] 詹志雄.赤平極射投影分析和楔形體穩定計算[J].鐵道勘察,2005(04):51-54.
[3] 楊加智,張巖.洪屏抽水蓄能電站中控樓后邊坡穩定計算[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14(05):32-34.
[4] 張楠,陳新.某電站廠房邊坡穩定性的數值計算及分析[J].四川水力發電,2011(08):133-138.
[5] 程勝.某水電站邊坡處理及安全度穩定計算探討[J].應用技術,2001(03):290-291.
[6] 吳志俊.山區巖質邊坡綜合防護系統設計[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7(10):145-148.
[7] 李永斌,李煥強.數值分析在巖質高邊坡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水運,2014(03):368-371.
[8] 譚曉慧,余兵.水庫邊坡穩定的可靠度分析[J].巖土力學,2008(12):3427-3430.
[9] 鄭惠峰,陳勝宏.巖石邊坡穩定的塊體單元極限分析上限法[J].巖土力學,2008(11):323-327.
[10] 李寧,張鵬.巖質邊坡穩定分析與設計中的幾個基本問題[G]//西安理工大學.中國巖土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七次學術大會論文集.西安:2002:39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