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宇,汪又春
(1.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73;2.大冶市市政工程公司,湖北 黃石 435100)
橋梁樁基按施工方法可分為預制樁與灌注樁,其中灌注樁的應用更廣。灌注樁的特點是預先在樁位處鉆孔,達到設計高程后成孔,然后將鋼筋籠放入孔中并澆筑混凝土成樁。樁基成孔的方式又分為多種,常見的有沖擊鉆孔、旋挖鉆孔、回旋鉆孔等,一般應根據地質條件、孔深、孔徑及施工工期等因素綜合確定。鉆孔灌注樁是一項較成熟的施工技術,但仍有不少樁基偏位的事故發生。因此,在樁基施工前,應精心調查并制定合理的施工組織方案。出現樁基偏位事故后,應結合具體情況,綜合制定合理的處理方案。
現行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 F50-2011)及城市橋梁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 JJ 2-2008)均對鉆孔灌注樁的施工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并對樁基的成樁質量提出了檢驗標準。檢驗指標包含:樁孔的孔位、孔徑、孔深和傾斜度。具體指標如表1所列。

表1 樁基質量指標標準一覽表
從表1可知,規范對樁位中心的允許偏差作出了明確規定:群樁不超過10 cm,單排樁不超過5 cm。實際樁位應在終孔后采用全站儀進行檢驗,將實際樁位與設計樁位對比,分析實際樁中心與設計樁中心的偏位大小和偏位方向,以直線距離作為樁位偏差的實測值,并將其與規范允許值作比較。樁位偏差超出上述規定值的,均屬于存在施工缺陷的樁基,需要視偏差情況采取處理措施。
樁基施工受到地質條件的影響較大,需要提前做好超前鉆工作,對地質情況復雜的地段還需要進行試樁,以便確定合理的施工方法。總結國內外出現的樁基偏位現象,究其原因,大致可歸為以下幾類。
測量人員沒有認真分析設計圖紙,對樁間距、角度未嚴格核實;測量依據不確定,交樁數據不確定或坐標系統不一致;測量人員在使用測量儀器時,出現失誤或儀器使用前未進行校正;樁位現場施放后,未進行檢驗和復核。
在樁基施工前,未對地質條件分析透徹,簡單照搬同類項目的施工方法。比如:有些地質條件需要采用全護筒鉆進施工,但實際未采用全護筒,則可能造成樁基的偏位。再比如:在河流中打樁時,在水流湍急或潮位漲落較大的水域,采用浮式平臺,則容易造成鉆機不穩而導致樁基偏位。
在鉆機開鉆時,應先慢速鉆進,待鉆頭全部進入地層后,應復核鉆頭中心位置,確定與樁軸線一致后,方可正常鉆進。在實際施工中,往往因為開鉆時的施工不規范,導致了樁基的偏位。
鉆孔施工時,鉆進參數不合理。由于施工場地地層的土層分布不均,軟硬互層,在鉆進過程中,若鉆具轉速、鉆壓沒有或不能隨時進行調整,盲目追求進尺,可能導致斜孔偏位。
在安放鋼筋籠時,定位不準確,導致鋼筋籠偏位,進而造成樁基偏位。
在澆灌混凝土時,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鋼筋籠上浮,尤其在澆灌至鋼筋籠底部時,沒有降低澆灌速度,導致鋼筋籠被拱起而造成傾斜。
綜上所述,樁基偏位可能發生在樁基施工的各個環節中。為此,要求技術人員不但要有豐富的現場經驗,還必須制定細致合理的施工方案。
樁基礎屬于隱蔽工程,作為直接承受并傳遞上部荷載的構件,其施工質量至關重要。倘若樁基存在偏位現象,輕則導致樁基受力出現偏差,重則導致樁基無法與上部墩柱銜接而形成廢樁。
因此,樁基在成樁后,需要通過位移的驗收,一旦樁基的位移偏差超出規范要求的容許值,就必須對樁基偏位進行處理。在實際樁基偏位處理時,往往需要根據樁基構造、偏位大小、地質條件來綜合確定適宜的處理方案。以下結合工程實例,對常見的灌注樁偏位現象進行分析探討,并介紹幾種處理方案。
某3跨預應力簡支梁橋,跨徑(20+20+20)m,下部結構為鉆孔灌注樁基礎,其中:橋墩采用樁柱式橋墩,單排樁基礎。橋墩樁徑1.2m,樁長約15m,為嵌巖樁。圖1為橋型布置圖(1)。
該橋在樁基澆筑后,檢驗發現1號橋墩的6根樁基中出現了1根樁基偏位,位移偏差約10 cm,超出了規范5 cm的允許值,從而造成該樁基與墩柱無法按原設計對接。經過分析,該樁直徑120 cm,位移偏差約占樁徑截面的8%,在構造上存在糾偏的可行性,且經計算,由偏心產生的附加彎矩較小,對樁基的配筋幾乎沒有影響。針對該情況,采用“系梁改承臺”的方式將偏位樁基與墩柱銜接,“系梁改承臺”可由原設計的樁頂橫向聯系梁變化而來,即增大原樁頂系梁的截面尺寸,使得偏位樁基與原墩柱在承臺中銜接成一個整體,樁頂鋼筋應適當彎折后與墩柱鋼筋連接,并在承臺中增加箍筋的配置。糾偏結構簡圖如圖2所示。

圖2 偏心樁基與墩柱連接示意圖
某3跨預應力簡支梁橋,跨徑(16+20+16)m,下部結構為鉆孔灌注樁基礎,其中:橋墩采用樁柱式橋墩,單排樁基礎。橋墩樁徑1.2m,樁長約12m,為嵌巖樁。圖3為橋型布置圖(2)。

圖1 橋型布置圖(1)

圖3 橋型布置圖(2)
該橋在樁基澆筑后,檢驗發現多根樁基偏位,其中:兩根樁基位移偏差達到40~50 cm,嚴重超出了規范5 cm的允許值,造成該樁基與墩柱無法按原設計對接。
經過分析,該樁直徑120c m,位移偏差約占樁徑截面的38%,在構造上糾偏難度大,且經計算,由偏心產生的附加彎矩較大,影響原樁基的配筋。針對該情況,采用在偏位樁基的縱向增加一根樁基,形成小型群樁基礎。新增樁基位于偏心方向的對向一側,與原樁基的距離應通過計算確定,既保證兩根樁基的受力盡量均勻,又需要滿足規范最小距離要求。一般而言,新增樁基的直徑和樁長均不超過原有樁基,且在縱向形成承臺。該承臺可與樁頂橫向聯系梁合并為一個T型整體結構。樁基糾偏結構簡圖如圖4所示。

圖4 新增樁基糾偏結構示意圖
群樁基礎由2排或2排以上的樁基礎構成,樁頂與承臺相連。某橋梁工程的橋墩采用雙排樁的群樁基礎,樁徑1.2 m,樁長20 m,每個承臺下布置8根樁基。橋梁成樁后發現一排樁基中的兩根樁基出現了偏位,偏差分別達到55 cm和35 cm,且有部分樁基截面偏出承臺的邊界。
分析可知,這兩根樁基的偏位嚴重超出規范允許值,且對結構的承載帶來了隱患。對于這種情況,可以采取擴大承臺截面的方式,使承臺截面覆蓋偏位的樁基截面,保證荷載順利傳遞到偏位樁基上。一般而言,承臺加大尺寸后的截面中心,應盡量靠近樁基軸力的對稱中心線處。具體糾偏示意圖如圖5所示。

圖5 群樁基礎擴大承臺示意圖
樁基偏位是鉆孔灌注樁施工中的常見質量問題。由于樁基礎是隱蔽工程,一旦發生樁基偏位事故,處理難度和成本均較大,因此應予以足夠的重視。本文總結了導致樁基偏位的常見因素,并結合實例分析探討了樁基偏位后的糾偏和補救措施,分別針對單排樁和群樁的不同偏位情況,給出了相應的處理方法。其成果對實際應用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當然,樁基偏位的處理需要考慮的因素較多,應根據每個項目的現場情況予以具體分析,并通過計算分析,選擇最為安全經濟的處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