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孫微
戴維·麥克萊倫是國際知名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也是英國倫敦大學、肯特大學等學校的政治學教授,出版有《馬克思傳》等權威著作。五一勞動節期間,麥克萊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人們開始反思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問題,并建設性地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
麥克萊倫首先強調,馬克思主義在鼓勵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和反西方帝國主義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馬克思主義對世界的改變還在于其對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以及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的影響,“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以某種方式為21世紀設置了政治議程”。他還提到,馬克思認為,在實現社會主義或者共產主義之前,需要資本主義帶來財富的增長,但是資本主義的問題在于財富的分配很不公平。
“我們只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是什么,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而馬克思能幫助我們認清當下的問題。”麥克萊倫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認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很大程度上是資本主義非理性生產方式造成的。麥克萊倫說:“以營利為目的的產業資本主義無法賺取足夠的利潤,于是他們通過金錢來賺錢。但是用金錢來賺錢就像紙牌屋,非常不穩定,金融危機帶來了災難性后果,但是沒有人對其負責。通過觀察整個世界的組織方式,以及資本主義不穩定的本質,那么我們至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試圖解決這些問題:要為大多數民眾的利益來規劃我們的經濟行為。”
“當然,想要說服西方領導人理解馬克思主義、轉變生產方式很難,因為西方國家領導人并不是那些作出最重要決定的人。”麥克萊倫提醒人們注意,當今世界作出最重要決定的是那些大型全球集團或大型跨國組織,他們不會容許政治領導人作出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決定。但他相信:“歷史上各種生產方式都經歷過產生和消亡的過程,我們沒有理由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不朽的。資本主義所依賴的非常不合理和不穩定的屬性正日益成為不平等和不滿情緒的根源,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意識到這些。”
談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與發展,經常應邀到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等院校和機構講學的麥克萊倫認為,馬克思主義從源頭上講是西方理論,在當時背景下,馬克思談論的主要是西方資本主義而不是其他社會,因此當這些理論應用到中國時,就需要進行調整來滿足中國社會的需要。他講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并不是資本主義國家,當時的主要生產方式仍是農業。在延安,毛澤東組織了土地改革,并在之后推廣至全國,這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麥克萊倫同樣關注中國的改革開放,認為“中國正在進行一場大實驗,迄今為止被證明相當成功”。盡管中國的社會發展過去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官僚體制之中滋生的腐敗、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等,但這些都是中國領導層正在著手處理和解決的。
麥克萊倫認為,如果真正做到理解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就要去思考國家如何發展,政府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企業在經濟發展中又扮演什么角色,如何調動經濟發展的各種資源。如果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比較教條主義,對理解當下社會就不會很實用。事實上,馬克思主義是很有思辨性的,馬克思本人一直在批判、在質疑。麥克萊倫堅信,認識到馬克思的思辨精神,以及他所談論的公平與平等對解決當今世界的一些問題是有幫助的。▲
環球時報2018-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