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 黃燚
【摘要】本文嘗試從對比研究的角度對我國的北路壯劇中的女性人物囊才和康拉德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妮娜進行比較分析,尋找中國壯族和西方英國兩種不同文化之間女性的異同點及其原因,從而增進對這兩種文化的了解,以促進中國文化,特別是壯族文化與英國文化交流和傳播,幫助中國壯族文化走出去。
【關鍵詞】北路壯劇;康拉德作品;女性人物;比較分析
【作者簡介】梁羽(1988- ),女,漢族,廣西容縣人,碩士,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與文化研究、比較文學研究;黃燚(1975- ),女,壯族,廣西樂業人,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外語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廣西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立項項目“北路壯劇與康拉德小說的女性人物形象比較研究”(項目編號:KY2015LX398)和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部項目:中越跨境民族民間戲劇比較研究(批準號:15XZW040)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北路壯劇是壯族人民創造的一種戲劇形式,它不僅是壯族人民的一種娛樂方式,更是其歷史文化發展的一種體現,全面反映了壯族人民的歷史生活風貌,展現了壯族人民寬容達旦的文化心理和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而女性在北路壯劇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分量,通過人物性格、婚戀道德觀、價值取向反映壯族女性人物形象的壯劇佳作比比皆是,如:《農家寶鐵》、《文龍與肖尼》、《血淚姻緣》、《七女與龍子》、《蝶姹》、《田螺姑娘》等。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特別是2006年壯劇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北路壯劇的研究,從北路壯劇的現狀與發展、保護與傳承、以及英譯策略等方面進行探討研究,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約瑟夫·康拉德是20世紀英國文壇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在國內,隨著后現代文學研究的深入,人們對這位出生于波蘭的英國籍作家的興趣正方興未艾,近些年來康拉德受關注度更是越來越高。在國外,英國、美國、法國和波蘭都有專門的康拉德研究機構,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從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第三世界視角、空間結構、帝國羅曼司等方面的研究,不一而足。國內外研究的廣泛程度和深入程度都顯示出康拉德作為一位英國作家在中國文學研究界的分量,但是國內康拉德研究多集中在作品本身的詩學范疇,尤其集中于后殖民研究的較多。
總體而言,與我國其他戲劇相比,國內關于北路壯劇的研究還是相對較少的,特別是從文化傳播與交流的角度,國內的研究尚未形成氣候。而國內把康拉德作品與本土文學比較研究的不多、與我國少數民族文學進行比較研究的更少,本文嘗試從對比研究的角度對康拉德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妮娜和我國的北路壯劇中的女性人物囊才進行分析探討,尋找中英兩個不同民族之間女性的異同點及其背后原因。
北路壯劇《田螺姑娘》原型出自中國晉朝民間傳說,《搜神后記》卷五中也有故事記載,在歷史傳說的基礎上,壯族人民結合本民族思想觀念、精神文化需求創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劇目,屬于民族文化結晶。在劇中,雖然女主人公囊才屬于半人半仙的人物,但實際上,她無論是在外形外貌上還是在精神氣質上都體現了壯族人民的審美觀念和民族精神,是壯劇女性的代表人物。
戲劇一開始,女主人公是以一顆碩大的田螺形象出現的,由于體型大于一般的田螺,被認為是妖精幻化,眾人于是將其綁了起來掛在田邊的樹枝上,所幸男主人公程夫下田干活看見,將其帶回家放在水缸養著。根據“田螺姑娘”型故事的基本發展情節,接下來就到了男主人公外出干活,田螺變成貌美少女為其做好飯菜又變回原形的階段,“幸得好心郎,救奴一條命……愿做他親妹,續兄妹情誼”這體現了田螺姑娘囊才知恩圖報、善良的一面。當程夫發現桌上飯菜的秘密之后,經鄰居大娘指導,假意出門,趁囊才做飯時將其螺殼藏了起來,請求囊才與他結為夫妻。程夫表名心意,囊才“不嫌哥家窮,貧富隨著哥…… 織布好裁衣,不怕夫受寒”,婚后更是忙里忙外,一副勤勞樸實的賢妻模樣。
當戲劇發展到矛盾沖突的部分,囊才作為女性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體現。地方縣官周勝已有六名妻妾,但風流本性依然不改,聽說程夫娶了一個不僅漂亮而且能干,于是想直接搶人,面對如此無賴行為,囊才鎮定應對,直言“住手,光天化日的你們竟敢搶人?”縣官無奈,于是故意為難,要程夫第二天將三擺紅蟻繩放在家,程夫認為這是在為難老百姓,但囊才果斷回應:“ 請問大人,如果真的要得三擺紅蟻,你怎么說?……好,明天就請大人來奴家看看,不許反悔?!彪m然三擺紅蟻難尋,但若非胸有成竹,囊才也不敢輕易答應,就連后來接二連三的刁難,如做一個能套穩馬頭的火灰馬籠、對答難題等,囊才都一一破解了,可見其不僅勇敢,還非常的聰明。而這一點,在其夫婿被害、假意答應與縣官結婚、以上街買衣服為由出逃到最后收集證據報官的一系列舉動中,更體現得淋漓盡致。
《阿爾邁耶的愚蠢》是二十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第一部小說,也是“馬來三部曲”之一。正如小說題目所顯示,該小說講述的是西方白人阿爾邁耶不遠萬里來到西方殖民地之一的馬來群島積累財富以榮歸故里,但最后幻想破滅、客死他鄉的故事。妮娜是阿爾邁耶與其無名妻子阿爾邁耶夫人的唯一女兒,作為康拉德作品為數不多的女性人物之一,妮娜在次部作品中占據的章節比較長,并且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主要人物之一??道掠萌绱硕嗟墓P墨對妮娜進行描述,實際上也是其對西方女性,特別是英國混血女性的一種期待??道鹿P下的妮娜表面上看似一個順從、溫和、乖巧的單純少女,但妮娜的內心卻是掙扎的,她不愿受父權制的壓迫,更不甘于被他人編排的人生,于是她一邊隱忍著一邊尋找機會擺脫壓迫。
妮娜幼兒的時候就被白人父親阿爾邁耶安排送去新加坡接受西方基督教會教育,讓其學會如何作文明守規矩的淑女,于是妮娜獨自開始了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生活。然而,十年之后,當妮娜到了會判斷對錯、明辨是非的年紀,她下決心違背父愿,她甚至沒有問他的意見,毫無征兆地就出現在他眼前,義無反顧地留在母親身邊。在新加坡獨立生活十年里,西方人強烈的種族歧視讓妮娜看清了西方文明的虛偽,她從來不覺得西方文明有多好、西方白人有多高尚,所有像她老師和維克一家的白人不過是一些“dresses-up monkeys”,虛偽、矯揉造作并且勢利。
回到父母身邊的妮娜漸漸地適應了當地的生活,并且以她的方式保護母親免受來自父親的過多責難,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她的反抗意識越來越強烈。父親阿爾邁耶看不起有色的異族人,有意將妮娜嫁給當地的白人軍官或者有錢有勢的商人,但妮娜卻違背父愿,悄悄地喜歡上父親的合伙人戴恩(同時也是當地部落的王子),并暗地與其約會。知道父親不可能接受兩人結婚之后,妮娜毅然選擇私奔來捍衛自己對婚姻的自由選擇。當追趕上來試圖阻止兩人私奔無果后,阿爾邁耶嘶吼:“I will never forgive you,Nina — never!” (康拉德,2003:118) 他甚至還威脅說如果妮娜不跟他回去,他會親自向荷蘭當局告發戴恩,但妮娜最終還是不顧父親的威脅與反對,忍痛與父親訣別,誓死也絕不放棄自己的選擇。
從違背夫愿放棄西方教會學校的學習回到父親身邊保護母親到私下與當地土著人戴恩戀愛甚至最后私奔,這個過程可以看出,妮娜在父權制的壓迫下沒有屈服,反而一直在反抗著,她堅強地面對著父親的責難和來自西方白人的蔑視。小說中妮娜有極少的話語權,但卻不意味著她甘愿做沉默的逆來順受的少女,在沒有尋找到合適的反抗機會之前,妮娜選擇了隱忍,并且在底線被觸碰的時候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堅強地進行反抗。正如著名英國評論家喬治·吉辛于1903年在寫給康拉德的信中說道:“你小說中那些沉默不語或少言寡語的女性棒極了,你是如何鬼斧神工地用沉默來讓她們表達自己的心聲?”
囊才和妮娜,一個是北路壯劇中聰明勇敢的賢妻,一個是康拉德筆下堅強隱忍的抗爭少女,分別反映了中國壯族與英國女性的特點。她們有著非常類似的共同點,善良可愛、勤勞、勇敢,但她們同時也各有特點,囊才以身相許的知恩圖報之情和不嫌貧愛富的婚姻價值觀是中國北路壯劇中女性主人公常見的良好品行,而她聰明勇敢的賢妻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是她吸引人的原因所在。妮娜看似一個順從、溫和、乖巧的單純少女,但實際上卻是堅強隱忍的姑娘。作為東西方混血兒,從小接受的是西方教會教育,最后卻生活在東方的國度,這一特殊的身份讓妮娜承受了多于西方白人女性的壓力,在當時父權制橫行的東西方,妮娜要同時面對來自父親、愛人和種族的壓力,若非她的隱忍與堅強,小說不會以傳來她結婚生子幸福生活的消息結尾。
這兩位個性鮮明的女性背后,是中國壯族文化和西方英國文化在女性觀、女性社會家庭地位方面的差異體現。中國傳統觀念對女性的要求相對較低,女子無才便是德,主要是主內、忙家務事,不需要像男性那樣德才兼修、精通謀略、運籌帷幄、功成名就等,從先秦的翩翩窈窕淑女、秦漢的三從四德賢內助到明清時期女性始終處于依附、被動、服從的地位,男尊女卑的現象非常明顯。因此,受中國傳統文化和壯族稻作文化的影響,壯劇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個性通常是大眾而單一的,要么是善良、勤勞、樸實、聰明的可愛姑娘,要么是好吃懶做、嫌貧愛富、內心黑暗的惡女子。而西方傳統文化強調二元對立觀念,在西方認識的二元對立結構中,男性總是被歸于文化、心智、理性、客觀的、公眾的和文明世界,而女性則被歸于自然、肉體、情感、主觀的、私人的和生育世界。這種二元式思維方式共同體現了父權制文化中男性中心主義的偏見,女性只是家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天然的義不容辭的家庭責任,女性在男性統治的社會秩序的理性框架中成為一種裝飾品和附屬物。然而,康拉德在《阿爾邁耶的愚蠢》小說中一反傳統,塑造了一個敢于反抗父權、蔑視西方虛偽價值觀和自由選擇婚姻的混血女性形象——妮娜,這正是他對英國傳統文化女性觀和父權制社會中女性地位底下的一種拷問和質疑。
通過對我國的北路壯劇中的女性人物囊才和康拉德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妮娜進行人物形象異同的比較分析,發現中國北路壯劇和康拉德筆下的女性人物的異同,除了受時代背景和作者創作意圖影響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形成的,因此,在對這兩類作品進行認識了解或者對比研究時,需要結合兩類作品所受各自文化內涵的影響,這樣才有利于讀者對這些作品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同時也能促進中國文化,特別是壯族文化與英國文化交流和傳播,幫助中國壯族文化走出去。
參考文獻:
[1]Conrad,Joseph.Almayers Folly[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2003.
[2]藍宏.中國壯劇傳統劇作集成.田林卷.上冊[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4.
[3]李建珊,趙媛媛.生態女性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8,30(2):1-6.
[4]劉守華.從《白水素女》到《田螺姑娘》-一個著名故事類型的解析[J].古典文學知識,2001(03):71-80.
[5]胡海桃,曾凱.回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種理想女性人格范型[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16,24(3):34-39.
[6]潘倩菲.螺女型故事人性化過程的現實整合[J].民俗研究,2006 (2):116-137.
[7]魏國英.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知性女性的角色選擇[J].北京大學學報,1995(3):79-82.
[8]許總.也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女性觀[J].江蘇社會科學,2010(2): 22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