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
中國歷史上有“三劉”之說,指的是三位劉姓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蜀漢先主劉備和東漢光武帝劉秀。劉邦、劉備出身草莽,而劉秀則受過高等教育,青年時曾就讀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雖因經濟原因中途退了學,但他絕對算得上高學歷的開國皇帝。他一生參加過多場戰役,經過十幾年的統一戰爭結束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所以,劉秀可以稱得上一位能文能武的皇帝。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第六子劉發一脈。他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原則,從列侯遞降,到劉秀的父親劉欽這一輩,就只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了。劉秀9歲時父親去世,兄妹幾個生活無依,只好回到祖籍棗陽舂陵鄉(今湖北棗陽)白水村,投靠叔父劉良,成了平民。
劉秀從小是個會耕田、愛讀書的乖孩子,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太學。他特別關心時政,朝廷有什么新消息,總是最先知道。公元8年,王莽推行改革,在太學讀書的劉秀常跟同學講述自己的看法,因為見解不凡,有了不少擁躉,后來的名臣鄧禹就是其中之一。讀書期間,劉秀還跟同學合伙買了一頭驢,租賃出去賺錢當作學雜費和生活費。因為沒有背景,也無人舉薦做官,劉秀學了幾年后,就回鄉種地了。
劉秀的兄長名叫劉演,性格豪放,喜結天下豪杰。他自詡漢高祖劉邦,將劉秀比作劉邦的二哥——老實本分能持家但沒有雄才大略的劉仲。其實從很多細節看,劉秀當時就有很大的抱負。
有一次,劉秀與姐夫鄧晨參加一個朋友聚會,大家談到民間流傳的一則讖文——劉秀當為天子。因為王莽軍師劉歆的本名是劉秀,所以大家說,這個劉秀指的是國師公劉歆吧。劉秀卻半開玩笑地說:“安知非仆耶?”意思是“怎么就知道不是我呢?”眾人聽后一片哄笑。
陰氏家族是南陽新野的豪門大戶,陰家小姐陰麗華美貌出眾,一直是劉秀的夢中情人。有一次,劉秀看見皇家禁衛軍執金吾(警備司令)威風凜凜地走過,羨慕地說:“做官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
王莽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實際,觸動了官僚權貴和地主階層的利益,也給百姓增加了負擔;加之水、旱等天災不斷,中原大地哀鴻遍野。
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倒莽。公元22年冬,劉演在家鄉舂陵鄉舉兵,反對王莽的統治,劉秀也積極追隨。由于劉演個性張揚,舉事時大家頗為猶豫,擔心受牽連,但見劉秀也穿著軍服入列,就安心了,“老成持重的劉秀也參加了,我們為啥不干!”
起兵造反之前,劉秀讀書、種田、暗戀富家少女,是一個普通農村青年,但他不甘平庸,胸懷“安知非仆”這樣的大志向。

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公元25年成為東漢開國皇帝,開創了光武中興的盛世。(李云中/繪)
劉秀兄弟以及南陽宗室子弟的兵馬被稱為舂陵軍。他們兵少將寡,裝備很差,劉秀甚至騎牛上陣,后經激戰殺死了新野尉,才有了戰馬。舂陵軍攻入湖陽縣后(今屬河南南陽市唐河縣),與常林、下江兵一起作戰,小試鋒芒,獲得初勝,進而又去攻打整個南陽郡。行軍過程中,因繳獲的財物分配不均,“眾恚恨,欲反攻諸劉”。這時劉秀站出來,收斂宗人所得財物,分給起義兵。可見劉秀在起兵之始,就顯示出與農民軍不同的價值取向——不貪浮財。
公元23年, 綠林軍領導者擁立劉秀族兄、性格怯弱的劉玄為帝,建立更始政權,復用漢朝旗號。劉演被封為大司徒,劉秀被封為太常偏將軍。更始政權的建立大大震動了新朝,王莽立即派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帶領40多萬精兵撲向更始政權所在的昆陽、宛城一線,力圖將其一舉消滅。
此時劉演正率領主力部隊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陽市),綠林漢軍正分散進攻南陽各縣。昆陽在宛城之北,守住昆陽、頂住北來的新莽大軍,事關綠營漢軍的整體戰略部署。但漢軍的將領們看到王邑、王尋兵多勢眾,驚慌不安,都想從昆陽分散到其他城邑去。
劉秀對諸將說: “目前城內兵少糧缺,城外敵軍強大,如能合力抗敵,也許可以立功;如果大家分散各自回去,勢必都不能保全。劉演等人攻打宛城,尚未得手,也無力挽救我們。現在我們必須同心同膽、共舉大業,怎么能只想著守住自己的妻兒和財物呢?”諸將向來輕視劉秀,聽后大怒:“你怎敢教訓起我們來了!”恰在此時,探子來報:“王尋大軍即將到達城北,隊伍連綿百里,不見隊尾。”看到情況危急,諸將終于決定請劉秀謀劃破敵之策。
劉秀于是說服各部將領,把分散各縣的軍隊調集起來,采取以點突圍、內外合擊的戰術。他還親自帶領1000多人的先頭部隊到戰場沖殺,斬下幾十個敵兵的首級。將領們說:“劉將軍平時看到弱小的敵軍時還有些膽怯,現在見到強敵反而很勇猛,真是了不起!”昆陽之戰,莽軍幾乎全部被殲滅。劉秀以少勝多,一戰成名。
劉演等主力攻下宛城后,更始政權也隨即遷到了宛城。當初劉玄被推為更始帝,劉演及部下就有所不滿。現在劉演、劉秀二人都立了大功,舂陵劉氏之間的沖突就更為激烈。劉秀馬不停蹄南下攻城略地時,收到了一個噩耗——劉演被劉玄殺害了。他立即趕回宛城,面見劉玄。但他既不為劉演解釋,也不給自己爭功,更不與劉演的部下接觸,只是為劉演的不當行為謝罪。除此之外,他談笑自若,甚至在此期間與陰麗華舉行了婚禮。但據《資治新編》記載,自從劉演被殺,劉秀獨居時從不吃酒肉,枕席上也常有淚痕。他很清楚,只能韜光養晦,如果自己的行為引起劉玄的絲毫猜疑,就會落得與兄長一樣的下場。
明末思想家、史學家王夫之曾說:“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而尤難矣。”劉邦的主要對手只有一個項羽,而劉秀要面對的是群雄割據。新朝覆滅后,黃河以北各州郡都持觀望態度,未曾歸附更始政權,赤眉軍在山東發展迅速,同時還有銅馬、尤來、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虎視眈眈。
公元23年,劉玄遣劉秀北渡黃河,為更始政權安定河北地區。同時他把政事都交給寵臣趙萌掌管,自己日夜在后宮飲宴。大臣們向劉玄奏事,他總因醉酒不能相見,不得已時就命侍中坐在帳幕里與群臣說話。趙萌專擅大權,隨意殺人。劉秀巡撫河北途中,摯交鄧禹追趕上他,說劉玄必敗,勸他“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此話正合劉秀心意。
在河北地區,劉秀面對的最大敵人是在邯鄲建國的王郎。王郎自稱遺落民間的漢成帝之子,得到了河北豪強趙王劉林、廣陽王劉接的支持,勢焰熏天。劉秀以擁護更始政權的信都(今河北邢臺)、漁陽(今北京密云區一帶)、上谷(今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一帶)三郡為基礎,又成功爭取到真定王劉楊的支持。此外,更始政權也派尚書令謝躬帶兵支援。憑著這幾股力量,公元24年5月,劉秀消滅王郎,在河北站穩了腳跟。
更始政權對劉秀在河北的發展不放心,于是封劉秀為蕭王,征其入朝。劉秀以河北未平為由予以拒絕,還兼并了謝躬一部,自立門戶。實際上,出巡河北之前,他早已將這步棋謀劃好了。與陰麗華結婚時,更始政權要求他把家屬遷到都城,他卻直接把家屬送到老家安置下來。
公元25年6月,劉秀在河北鄗(音同號,今河北柏鄉縣)南千秋亭即位,公開與更始政權分庭抗禮。10多年后,他逐漸平定各地割據勢力,建立了東漢王朝。登基后第三年,劉秀與鄧晨談及往事,聊到那句“安知非仆”,鄧晨說:“你竟然做到了!”劉秀大笑。
清代學者趙翼認為,西漢開國功臣多出于亡命無賴,而東漢劉秀的功臣集團“皆有儒者氣象”。劉秀本身具有“大學學歷”,與劉邦鄙視儒生不同,他“好學問”,多次引公卿郎將講經論理。天下還沒完全統一,他就重建太學,還親自去視察、講學。
劉秀打天下依靠的是一路收攬的“云臺二十八將”。但天下平定后,他“退功臣而進文吏”,對功臣采取了“贖買”的政策,給以高爵厚祿,但不任之以實職。
南宋事功學派代表人物陳亮評價說:“自古中興之盛,無出于光武矣。劉秀在支持者甚少的情況下奮起,與擁兵無數的人對抗。兵力雄厚的人實力變弱,他慢慢變強。白手起家十余年后,他才得成大業、揚名天下。這其中雖然有天意,也有人的謀劃。有一統天下的謀略,然后才有一統天下的功勞。”他認為劉秀的成功,不僅是天命攸歸,更是依賴“謀”和“略”。在這兩方面,劉邦有謀士張良、陳平,劉備有諸葛孔明。至于劉秀,他本人就能文能武,領導素質更加全面,在中國歷代開國皇帝中,是比較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