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影
古印度是個典型的宗教社會,各種宗教形式豐富并存。據經典記載,常隨佛陀的1250位阿羅漢(覺悟成道者),遇到佛陀之前都是不同宗教的信仰者。而佛教的本質是生命智慧教育,幫助不同的信仰者超越已堅守了幾十年的宗教傳統,其難度可想而知。
在王舍城外的尼連禪河岸邊,有三兄弟是廣受尊重的宗教家。最年長的優樓頻羅迦葉是摩揭陀國的國師,也是頗具影響的拜火教領袖。他精通古印度的宗教哲學,終身堅持苦行,身邊有五百弟子常年追隨,國王和眾多臣民都是他的弟子。大家都認為優樓頻羅迦葉是已經成就阿羅漢的圣者,他對自己的德行也深信不疑。
佛陀以超常的智慧洞察到優樓頻羅迦葉及其弟子們深具善根,與自己有非常深的法緣,于是決定登門造訪。當渾身散發著祥和與智慧光芒的佛陀出現在優樓頻羅迦葉的寺院時,立刻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那時候,優樓頻羅迦葉已經100多歲了。他年高德劭,也非常欣賞這位王子出身的卓越沙門。
迦葉熱情地邀請佛陀留宿,并讓他自己挑選住處。佛陀把所有空房間查看了一番之后,選中了一個供奉火神的幽靜山洞。
迦葉面露難色,告訴佛陀那里已經很久沒人敢住了,因為里面住了一條兇猛的毒蛇,不時傷害寺院里的人畜,而洞里供奉火神正是為了震懾毒蛇。但佛陀告訴迦葉,已覺悟者不與任何生命為敵,也不懼怕一切眾生,能與一切眾生和平共處。他已經打定主意和毒蛇做伴了。
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大家都知道毒蛇的厲害,不希望佛陀受到任何傷害,于是都捏了一把汗,甚至有人準備好隨時營救佛陀。
夜幕降臨,佛陀清掃了山洞。他在火神像的旁邊鋪好干草,自在地跏趺端坐,一心安住在空明的禪境和對眾生的無限慈愛中。
不久,出外覓食的毒蛇蜿蜒而回。進入山洞后,它看到居然有人占據了自己的地盤,著實吃了一驚。攻擊天性使然,大蛇憤怒地高昂起碩大的頭顱,發出嚇人的嘶嘶聲。
面對毒蛇的敵意,佛陀在深湛的禪境中絲毫不為所動,慈悲心更加柔和了。佛陀的安詳反而令毒蛇猶豫不決,幾次嘗試進攻又戛然而止。慢慢的,身處佛陀慈悲心的包裹之中,毒蛇第一次感受到了慈愛的溫暖,心中的敵意被融化了,嗔火也清涼了。它平靜而溫順地在佛陀身邊游弋,過了半晌,居然爬進佛陀的石缽中,自在地盤成一團。
第二天清晨,迦葉長老神色不安地過來探視,看到平靜端坐的佛陀,總算放下心來。佛陀指了指身旁的石缽,迦葉捧起一看,被卷曲在缽里的毒蛇嚇了一跳。而佛陀則端起石缽,把毒蛇送到了密林深處。
這件事使迦葉長老更加信任和尊重佛陀,他誠懇地邀請佛陀留下來和眾多弟子一起修行。
不久就要舉行一年一度的盛大祭祀活動了,很多居民將會前來寺院聚集,并會準備豐盛的供養。迦葉長老內心隱隱有些不安,擔心信眾們見到佛陀后會淡化對自己的信心,轉而禮敬佛陀。
當然,這一切都瞞不過佛陀的眼睛。活動當天,佛陀有意回避了。這令迦葉長老既吃驚又尷尬。活動結束后,迦葉準備了豐盛的齋飯請佛陀共餐。
出于悲憫之心,佛陀問迦葉:“接受信徒的崇拜和求證真理,哪個更重要?”
迦葉回答:“當然真理更重要。”
佛陀接著問:“擁有宗教的權威和獲得解脫的自由哪個更重要?”
迦葉回答:“當然解脫更重要。”
佛陀又問:“一個已證解脫的阿羅漢還會有恐懼和嫉妒嗎?”
迦葉回答:“阿羅漢不再會有恐懼和嫉妒的煩惱。”
佛陀嚴肅地告誡:“長老雖然德高望重,但實未證得阿羅漢,請長老反思。”
這樣真誠而直接的追問,使得德行深厚的迦葉長老接受了佛陀的指正,誠懇地提出希望拜佛陀為師。而佛陀卻說,迦葉貴為國師,廣受崇拜,拜師事關重大,請他慎重考慮,并征求弟子們的意見。
于是,迦葉長老召集所有弟子,鄭重地向大家宣布,自己決定放棄以前的信仰,追隨佛陀持戒修行。弟子們一致表示愿意和迦葉一起追隨佛陀。就這樣,弟子們把以前祭火的器具都扔到了尼連禪河之中,放棄了苦行和對火神的崇拜,剔去須發,換上了黃色的袈裟。
優樓頻羅迦葉的兩個弟弟,修行道場在尼連禪河的下游,那提迦葉有三百弟子,伽耶迦葉有兩百弟子。兩兄弟看到尼連禪河中漂來的祭火器具,以為出事了,急切地來探尋情況。看到大哥和弟子們已經剃去須發換上袈裟,兩兄弟起初非常震驚,但知悉原委后,也痛快地帶領弟子們隨佛陀出家,修學智慧法門。
佛陀對這一千僧眾開示:“修行者不應執著于火神崇拜和祭火儀式,凈化心地才是解脫正因。真正令人煩惱的是邪見和欲望的火焰,它們使得心靈、身體和世界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焰一樣,迅速耗散,熄滅欲望和我執的火焰才是智者的修行。沒有智慧內涵的儀式是在虛耗光陰,有智慧的修行者當放下這一切執著。”
在佛陀的引導下,迦葉三兄弟和一千弟子都證得了阿羅漢圣果,從此解脫了生死和煩惱的束縛。在佛陀40多年的弘法過程中,這一千弟子一直追隨著他,成為佛陀座下常隨眾的主要組成。
任何一位通達佛法智慧的佛教領袖,都不會執迷于教派爭執,也不以擴大信徒的數量為榮耀。在佛陀看來,所有的宗教間的斗爭都不是智者所當為,放下權力欲和嫉妒心才是正途。
佛教唯以智慧的傳播為宗旨。佛陀關心的,是眾生對本心的覺悟,對真理的深度探究。佛陀反對沒有真實智慧內涵的宗教傳統和儀式,認為復雜的形式不利于智慧的開發,反而是越簡單的形式,才越能直達生命的深處。為了眾生的解脫和福祉,佛陀終其一生,都不遺余力且無所畏懼地給予智慧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