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建筑行業日益繁榮,房建項目的規模、數量不斷增加,后澆帶施工技術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施工單位要充分重視后澆帶施工技術的重要性,當建筑結構的平面尺寸超過混凝土規范規定的伸縮縫最大間距或建筑結構平面較為復雜時,可以通過設置后澆帶避免因溫度、收縮不均勻可能產生的裂縫。按照設計及施工規范要求設置后澆帶的位置,盡量選擇結構構件少且施工方便的部位。后澆帶將建筑結構平面劃分為若干個部分,待主體施工完成45天后,用比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一級的微膨脹混凝土澆筑,防治新老混凝土間出現施工冷縫,后澆帶混凝土的澆筑宜選在氣溫較低時,考慮不利因素對施工作業的影響;不斷提高施工質量,深挖技術潛能,落實技術保障措施,針對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積極有效辦法妥善解決,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和保質保量完工。本文對高層建筑后澆帶施工技術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房屋建筑;后澆帶;施工技術
1 后澆帶施工技術概述
后澆帶技術廣泛運用于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中,因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部與外界有很大差異時,建筑結構就會發成裂縫,不均勻的沉降也會導致這一現象。結構發生裂縫就代表著結構的穩定性,強度都會受到影響,給人們埋下很大的安全隱患,這時后澆帶施工技術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在建筑工程中應用后澆帶施工,在建筑工程施工要求和結構設計的約束下,在底板、橫梁和墻體等位置預留施工縫,基于構建物自然膨脹或者收縮的理論,一段時間后用混凝土材料將預留的施工縫進行填充,提高建筑工程結構的整體性。后澆帶施工技術的特點可以分為三點:①能有效的避免建筑工程中結構發生裂縫這一現象,同時減少模板的使用度。②與傳統的施工技術相比,運用后澆帶施工技術進行施工的結構強度要提高很多。③后澆帶施工技術應用的建筑材料并不是特定的,可根據工程不同,和工程的需要對其進行調節,它具有廣泛應用性。后澆帶施工技術可以有效改善由于溫度變化引起建筑工程結構收縮,對于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結構,如果建筑工程在冬季完成施工建設,等到炎熱的夏季來臨時,溫度大幅度升高,混凝土內部會產生巨大的溫度應力,不斷向外擠壓,一旦超過混凝土結構的承受限度,混凝土就會產生裂縫。如果在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施工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溫度應力的因素,在混凝土結構中預留裂縫,等到混凝土內部穩定之后,再澆筑后澆帶,可以有效地保護建筑工程結構。
2房建后澆帶施工技術的應用
2.1 后澆帶施工方案設計
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設計是后澆帶施工水平高低的直接決定性因素,在后澆帶施工方案設計中,對于房屋建筑的不同部位,其設計也并不完全一致,常用的后澆帶形式有凹形縫、凸形縫、階梯縫以及平直縫等。
在實際設計時,需要結合建筑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類型,通常來說,在板類構件中,后澆帶應設置為預留斜縫方式,以確保后澆帶斷面間連接的牢固度;在梁板構件中,后澆帶應與鋼筋間要保持連貫;在基礎墊層中,可以將其高度適當降低45-95mm,為施工縫處理等提供便利。此外,在相鄰后澆帶設置上,其間距應以18-28m為宜,后澆帶本身寬度以65-95cm為宜。
2.2 后澆帶施工前準備工作
在后澆帶施工之前,需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為后澆帶施工創造良好作業條件,主要有:做好澆筑平面的處理,按照后澆帶施工的基本要求,將澆筑平面表面的砂石、其它雜質、松軟混凝土等清理干凈,并對預留縫兩側混凝土給予鑿毛處理,再用水清洗表面,確保表面濕潤度滿足施工要求,然后在此基礎上,涂抹水泥凈漿、混凝土界面處理劑,最后進行后澆帶混凝土的澆筑。通過此施工準備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后澆帶兩側裂縫、滲水發生的概率,提高新老混凝土間的粘結強度。
2.3 合理把握施工寬度及施工間距
房屋建筑施工的一大要點便是保持建筑的整體性,否則整個建筑的穩定性與相關性能都會受到影響,而這正需要對施工寬度及施工間距進行嚴格控制。一般而言,若樓高在22 層以內,且建筑中埋有受到應力的鋼筋時,不可將鋼筋切斷,而是應該在施工中建設大跨度后澆帶,之后才可將鋼筋切割開來,然后再將其進行焊接聯接,如此可以避免構件受到應力而在兩端出現下垂和彎曲問題。應該將后澆帶寬度限制在7m 左右,而后澆帶間距則要根據實際施工情況再行決定,而不要單純參照施工圖紙的預留設計做出盲目決定。
2.4 施工模板支護
施工模板支護是后澆帶技術的一部分,在施工過程應嚴格遵循建筑設計提出的相關要求,并基于建筑的實際情況選擇混凝土的澆筑方案。一般而言,若要澆筑房屋建筑及裙房之間后澆帶,需要將時間間隔設置在2個月以上;并且,需要保證房屋建筑的主體部分完全結束施工后,再行后澆混凝土。當然,間隔時間需要按照建筑工程所屬地區的氣候條件決定,若當地氣候溫暖潮濕,則要將時間間隔延長到數個月或十數個月之久。在間隔期,裙房需要繼續施工,待全部完成后,主樓和裙房之間會形成懸挑構件(梁板結構)。若是傳統的模板支撐系統將很難承擔上層結構的自重以及施工帶來的荷載。這時,為了確保支護力度足夠,施工方將會在計算后,于后澆帶下方與兩側給予1m 范圍的模板支撐,如此將大大提高模板支撐系統的受力能力。當然,若是支護能力依然不足,則可以在確保混凝土強度滿足施工標準后將相關荷載去除,并將支撐進行進一步處理,減少負荷帶來的向下傳力,減少模板需要承載的應力。
2.5 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施工
進行后澆帶混凝土的澆筑,應當采取一次性澆筑成型方式,確保后澆帶結構的完整性;對于垂直施工縫,在混凝土初凝之后,需要通過壓力水清洗方式,清理表面的浮漿、碎片等,并清洗封堵作用的鋼絲網片,在終凝后,再進行鋼絲網片拆除。同時,在澆筑過程中,要做好振搗器與模板間距的控制,以降低混凝土振搗過程中水泥漿流失量,一般來說,φ50 振搗器與模板間距以40cm 為宜,φ70 振搗器與模板間距以50cm為宜。
2.6 對混凝土進行濕潤養護
在混凝土澆筑成型以后,還要對混凝土進行一定時間的濕潤養護,通過保養實現澆水養護,養護時間應在7d以上,如果其中摻夾了外加劑那么養護時間就要控制在14d以上,在其周邊也應安裝臨時維護欄桿,避免鋼筋污染的同時也可以防止被人為踐踏。在拆模階段,一定要不留任何空白,也不要留下任何死角,并為其涂刷一層混凝土養護液,在封閉后澆帶以前,要做好結構安全保護工作,這時模板的支撐結構就不能被拆除,在架設好臨時支護以后保證后澆帶周邊不會有施工設備或其它施工材料存在。此外,在地下室后澆帶防水處理工作中,無論是外墻還是底板都要做好后澆帶防水工作,可以在后澆帶內部加設鋼板來組織水進入后澆帶區域,通常情況下,鋼板止水帶其厚度應設定為3mm,將150mm 留在已經澆筑后的混凝土中,還要露出150mm。為降低沉降差,應在底板后澆帶中安裝鋼筋混凝土抗壓板,并做外防水設置,以此來減少水滲透對建筑質量的影響。
2.7.施工流程中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項
后澆帶施工時模板支撐應安裝牢固,鋼筋應進行清理整形,施工的質量應滿足鋼筋混凝土設計和施工驗收規范的要求,以保證混凝土密實不滲水和產生有害裂縫。澆筑后澆帶的混凝土必須按規范上試件留設的要求留置試塊。有抗滲要求的,應按有關規定制作抗滲試塊。
作者簡介:王偉,男,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嫩江路10號鹽城御龍置業有限公司,設計經理,南京林業大學 2011年畢業,土木工程。
(作者身份證號碼:32092519890426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