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桂山
摘要:營林技術措施的合理運用不僅能對生態環境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也促進林業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更能帶動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營林技術是是建立在科學防治的基礎上研制出來的預防手段,在加強林業健康發展中特別適用。本文著重論述營林技術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影響。
關鍵詞:營林技術;防治原則;病蟲害;影響
1.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原因
我國森林植被種類非常豐富,產生病蟲害的種類也具有多樣性,加之受環境條件的復雜性限制,給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森林病蟲害具有主動傳播或依靠自然動力傳播和強大的繁殖能力,大多數被消滅,但剩余個體通過繁殖,數代之后又能迅速傳播。隨著林業生產的發展,人工純林面積的逐年增長,為害蟲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被害面積有可能隨之擴大。隨著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潛帶,新的害蟲種類可能不斷增多。害蟲的遺傳特性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適應力不斷增強。由于長期適應的結果,遺傳特性逐漸變異或減退,還需要不斷培育新的抗蟲品種,因此有效地防治病害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艱巨任務。
2.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原則
為有效防治森林病蟲害,保護森林資源,促進林業發展,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應采取措施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病蟲害防治應實行“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病蟲害防治實行“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病蟲害防治的原則是在制定森林病蟲害防治計劃和方案時,必須考慮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態因素、經濟因素。
3.營林技術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影響
3.1通過育苗技術防治病蟲害
在當前森林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營林技術是一種融合了信息技術的手段,這是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帶來的重大突破之一,之所以采用營林技術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是因為這一技術具有明顯的效果。在營林現代化體系的建設中,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得以實現的。首先是育苗技術,這一技術的運用是最為根本的一項技術,只有保證良好的育苗技術,森林才能得以進一步的發展,只有選取了合適的育苗位置,并且保證整個林帶具有相似的地理位置,才能保證樹苗健康的生長,在選址方面,主要以平地以及緩坡為主,這種類型的選址具有土壤肥沃的特點,所以更加適合樹苗的生長,同時在生長的過程中,應該保證合理的灌溉,最好選擇在水源周圍進行栽培,這樣能夠有效的保障其發育水平。在育苗的過程中,同時還應該對幾點問題加以重視:一是要保證土壤能夠有效的吸收肥料,所以肥料必須要具備高適用性。二是在樹種的選擇上,應該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適合該地區生長的樹種,這樣既能保證其茁壯成長,也能防止病蟲害的侵襲。三是要在養護工作上多下功夫,因為在樹木生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情況,影響其正常的發育,只有做到及時的處理才能將不良后果得到有效的環節,由此實現整個森林體系的發展壯大。
3.2通過養護技術防治病蟲害
在我國目前的森林體系中,主要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天然林,另外一部分是人工林,并且后者所占據的數量更大,在人工林栽植的過程中,主要采用了人工造林的技術,這一技術所涉及的內容也十分全面,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加強對森林體系的保護。首先是在樹種的選擇上,這是最為基本的一個環節,沒有選擇合適的樹種,極容易引發病蟲害的危機,反而會為我國森林體系的發展壯大帶來更為不利的影響。其次是在整地的方面應該做到科學合理,如果土壤對樹種的適應性不強,就會影響到樹種的生長以及發育,所以對土壤的適用性情況進行更加合理的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生長階段還要為樹種的生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定期對周圍的雜草進行清理,還要注重是否存在病蟲害爆發的危機,將整個人工栽種的過程控制在能夠掌控的范圍內,這樣才能實現森林系統的優化發展。除此之外,要想保證有效的抑制病蟲害的發生,需要重視不同樹種的各自特征,因為不同樹種在發育的過程中所需要的生長條件都不相同,而要想使其茁長生長,就需要從水文條件、生長環境以及氣候因素等多個方面加強對人工造林技術的應用,這樣才能使實現樹種全方位的發展。
4.營林技術對森林病蟲害的預防措施
4.1加強預防檢疫
對林業資源進行病蟲害的預防工作中,應建立完善的檢疫體系,要參考科學的生態預防理論,并且從林業的基本防治措施上開始,從而形成森林植物的檢疫防護措施。對于植物檢疫對象的出現林區,要進行封鎖,劃分為疫區,以防止有害生物的擴散。還要加強有利于林業資源生長材料的調配和運輸工作,遵循檢疫的相關措施進行,以保證非疫區的林業資源安全,這樣才能將病蟲害的繁衍和生殖范圍控制到最低的范圍內,更利于檢疫工作的開展。
4.2選擇抗病蟲樹種
不同的樹種對同一有害生物有不同的抵抗力。同一樹種的不同品種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等也都存在著差異,對同一有害生物的抵抗力也不同。人工造林需要選用抗病蟲能力強的樹種,發展適合當地環境的樹種。通常情況下,我們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采取針葉與闊葉、喬木與灌木、灌木與灌木等的混交方式,混交方法可采用帶狀和塊狀為主的混交方法。單一的生物鏈極其脆弱,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遭到破壞。混交林的存在利于形成較為復雜的生物鏈,從而利于加強林業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
4.3運用栽培技術
在營林的過程中我們一般采用“四大一深”的科學栽植方法,主要是指大穴要一米見方,而樹苗的高度應在3.5米以上,大株行距并且用大水澆足,最后再深植8厘米。而在栽培的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技術一般是:首先,先埋五分之一的表土,然后將樹苗放入,再埋三分之二的土,進行踩實,最后再埋土到地平面并進行踩實。此外,在澆水之前還應該將樹苗往上提一下,以利于樹苗根系的伸展。其次,在土壤顆粒較細或者是地下水位較深的地段造林應該采取深植法,在一般的基礎上再深植50-70厘米。相反,在土壤顆粒比較粗、地下水位較淺的土地中則不宜深植。
參考文獻
[1]張鎖.營林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現代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8(23):182.
[2]郭有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營林技術的應用實踐微探[J].花卉,2018(22):271-272.
(作者單位:蘿北縣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