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動畫的發展歷史上,影院動畫片鳳毛麟角。60年代的《大鬧天宮》、70年代的《哪吒鬧海》、80年代的《金猴降妖》和《天書奇譚》、90年代的《寶蓮燈》——80年中只有這么五部影片令人念念不忘。然而,情況似乎發生了令人鼓舞的變化。2006年,中國第一部三維影視動畫片《魔比斯環》問世。開創了中國三維動畫的先河。然而投資1.3億人民幣的《魔比斯環》票房慘敗。也許票房不能代表所有,但是《魔比斯環》模式真的就是中國影院動畫的發展方向嗎?中國本土動畫道路的方向在哪?
2006年中國的第一部三維影視動畫片《魔比斯環》問世。許多的媒體打出了這樣的口號:“2006年最值得期待的一部全三維數字魔幻動畫大片《魔比斯環》”
早在環球數碼公司在深圳成立的時候,就開始運作這部1.3億元巨大投資的電影。《魔比斯環》也從此開始了自己創造中國第一部CG電影的探索之路。
一、《魔比斯環》之失
艱苦歷經5年,卻遭遇了國內只有300多萬票房的尷尬。眾多的評論也紛至沓來:故事沒有新意;人物造型丑陋……甚至連“Made in China”都產生了質疑。
《魔比斯環》故事創意是被稱為“世界上最會講故事的人”之一的法國著名動畫大師讓·紀勞的。《深淵》、《異形》、《星球大戰》等一大批暢銷電影都來自于他的創意,在制作人員名單中,除了投資制作方之外,中方人員寥寥無幾,重要的如導演、編劇、技術總監等一律為外籍。整部片子看起來如此“西化”,所以,在“中國元素”上引起的爭議更讓制片方(深圳環球數碼公司)顯的捉襟見肘。
中國藝術研究員的著名電影專家賈磊磊對記者說:“影片從故事情節到人物設計上完全是西化的,中華文化再次從這部影片中缺失。” 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鄭洞天表示:“《魔比斯環》的場面像《星球大戰》,城市構造像《第五元素》,戰爭場面像《指環王》,故事是從國外學來的,整部影片就是沒有中國文化元素。”
(1)趣味性
科學探險家西蒙在進入魔比斯環探險后,失蹤了。七年后,西蒙的兒子杰克已成長為一個14歲的少年,他懷著“一定要找到父親”的強烈信念,穿越魔比斯環……。《魔比斯環》劇情是這樣的,一個科幻電影中很常見的故事。
《魔比斯環》在宣傳中曾說,“中國人拍《魔比斯環》,就像好萊塢拍《花木蘭》,具有明顯的國際化特色。”這一,顯示了中國動畫走國際化路子的態度;二,也體現了與之抗衡的決心。同時也在觀眾的監督下,在票房和技藝上展露了中國三維動畫現有的不足。
《魔比斯環》的廣告把電影類型歸為“魔幻/史詩/親情”,影片對于親子的表現方式非常成人化。如果說《魔比斯環》和《花木蘭》這兩部片子有什么共同點,都是面向成人的動畫片。好萊塢拍《花木蘭》劇本是依據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改編,俗套?沒有新意?卻創造了票房奇跡。
動畫片的發展歷程是從兒童走向成人的。這就決定它擺脫不了“幽默”的基石。也就是說,一部無論是讓人感動流涕還是含有深刻寓意的動畫片,都有讓人發笑的“元素”存在。這些“元素”可能就潛藏在人物的造型、動作和劇情里。
《花木蘭》所講述的故事是感動人心的,本身并不好笑。但導演的安排使得整部影片充滿幽默色彩。這也就是“木須龍”(左圖)的存在意義,它被賦予了極其幽默、搞怪的性格。它就像“調味劑”,在整個故事情節中,帶動了故事的發展,渲染了劇情的情緒氛圍,使故事感動中帶著幽默,巧妙的避免了故事的刻板,乏味。
一部幽默感十足的動畫片,不但增加了其可看性,也無形中使故事的內容豐富了。搞笑類動畫片采用配角“調味”的現象,在美國動畫片中表現的最為突出。如,在《機器人歷險記》中“洛尼”發明的“萬能小子”(右圖),它在劇情中可算是大有作為,為劇情增光添彩。
重要的是《魔比斯環》被認為“西化”而不是“日韓風”,而且《魔比斯環》的故事集冒險、科幻、懸念、驚悚于一身,融異度空間、古老咒語、魔法水晶、箭鳥飛船等種種玄酷元素于一體,卻遭到“故事無味”的評論,最終未留住觀眾的眼光。在情節中,是否存在著這樣的“元素”或“調味劑”呢?其實故事里有許多幽默的“元素”,但是沒有表現出來。像(左圖)這個不知名的角色在影片開始就出場,一直陪伴在“杰克”的左右,但卻不知道什么時候退場了,甚至,我想也未必有觀眾記得它的存在。它事實可以被塑造為“調味劑”的。不然,就失去意義只是增加工作量的累贅而已。
(2)可看性
在《魔比斯環》的眾多角色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個?《魔比斯環》中有明顯的對立,正、反兩面人物,卻在角色性格、造型上沒有拉開鮮明對比。
角色造型在傳統故事片中不成其為一個單獨的造型元素,而是部分溶解于構圖,另一部分溶解于演員表演。而在動畫片中,由于沒有真實演員的存在,角色造型便獨立出來,成為單獨的語言構成元素。從傳統迪士尼大片在塑造角色上,將男女主人公完美化,將野獸人性化、善良化,甚至在細節上也是力求標準的、理想的怪圈中突破,直至《人猿泰山》開始形成的個性化發展的趨勢,并且,以后的《埃及王子》不惜“丑化”人物、變形細節、甚至幾何化主要角色的臉,有意突現個性和特例。角色造型發展到動畫史上的一個嶄新的階段。而日本動畫則更早有拓展。
2001年日本宮崎峻的《千與千尋》。這部動畫片僅在上映后的短短幾個月之內,票房收入就超過當年《泰坦尼克》在日本的票房總收入。
《千與千尋》中的角色美麗嗎?不美麗甚至是丑陋的,卻很有特點。當然,贏取票房也不是單純靠這些有特點的角色,但是它們各盡所能的表演自己,使得整部片子大放光彩。
50年左右的發展,造就了日本動畫完全不同于歐美動畫的那種細膩的畫風,使日本的現代動漫畫形成了立足于世界的獨特風格。在日本動畫的這種風格漸漸被他人所接受后,日本動畫才逐漸在文化體裁的轉變上有所轉變,比如,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其背景完全是工業時代的英國,但是仍然可以被人看出是日本動畫,這便是和日本動畫在長期的文化滲透所分不開的。日本文化已經滲入到每個日本動畫人的血液中,以至于他們制作什么樣的動畫,都有深深的日本烙印。
角色的造型是隨著性格和心理的變化不斷變化的。角色造型及性格更重要的是決定于敘事及其文化涵義。在劇情中,角色造型應注意主人公的個性化、隨情境不同表情的豐富變化以及經常使用色彩、造型對比等。
對于“洋味十足”的《魔比斯環》中的人物角色,雖然在劇情中注入了像“中國工夫”等中國元素,但在人物性格上缺失東方氣質,臺詞中還透著“西式”的幽默。外星球的幾個角色,創意突破不是很大,跟人類有太多的共同點,同期臺詞自爆了這一點,在影片中有這樣一句話,當“托”殺了魔法祭師“瑟弗韋”后又準備去殺“愛倫娜”的時候,“拉吉斯”攔住他,說“不許….再….殺人!”。還有,西蒙一家和外星人語言相通,外星人所使用的武器與人類沒有區別,這些是否成為影片的紕漏呢?動畫片是其假定的世界,但力求真實。
《魔比斯環》的角色中,人類角色和外星球角色雖然在造型上產生了鮮明的體積對比,但其簡單的表情變化以及塑造主角的個性不突出,使得影片的可看性大大降低。而且,角色各自的性格差異不大,沒有讓人記住的帶有個性色彩的東西,太均衡就沒有突異,沒有特點了。人物表情的不豐富,也使觀眾注意力分散,人物動作的僵硬也展露無疑。角色在劇情中沒有表現張力。
(3)節奏感
《魔比斯環》在影片“節奏”上的問題,也是其票房慘淡的一個重要原因。動畫片的剪輯相比電影要簡單些,因為動畫片剪輯的含義在分鏡頭畫面設計階段已經基本完成,后期剪輯任務通常是去掉多余的畫格、按照順序將鏡頭串聯起來適當修剪即可。剪輯是改善故事“節奏”的有效手段。《魔比斯環》的“節奏”很平,沒有突出高潮,故事中兩個精彩的情節,一是“杰克”和媽媽擅自離開住所后,被警察追捕的情景;二是瀕臨結尾的那場正義之戰。兩個情景的處理,都沒有抓住觀眾的情緒,整個故事感覺平穩無瀾,故乏味了。
作為敘事性的動畫片,現在最常見的主流動畫作品通常是按照戲劇文學的敘事規律和電影化的思想構架故事。敘事結構的一般規律是:若干鏡頭構成具有動作性質的一場戲,由若干場戲構成一個段落,然后由若干段落構成完整故事。例如,《埃及王子》的第一段落:若干個表現勞動動作的鏡頭畫面構成希伯來人受苦的場面;若干驚險動作表現躲避追殺的場面;若干抒情動作表現母子離別的場面;搖籃在尼羅河漂流的場面以及公主發現搖籃后的場面等,構成一個完整的段落或事件。而且,動畫片的剪輯更追求視覺節奏蒙太奇。《埃及王子》開篇第一個段落的鏡頭節奏感就和音樂一樣強烈且準確,鏡頭1至鏡頭5的長度比例和音樂節奏同步為4:2:2:4:2,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視覺節奏。而整個賽馬段落的動—靜—動的情緒線索、快速—舒緩—快速的剪接節奏也和音樂一起構成流暢的聲畫蒙太奇。
在整個《魔比斯環》中,似乎沒有在意這些蒙太奇,超乎震撼的電影配樂也只是凌駕于影片之上的飾物。所以,引發而來的種種:故事里的人物對白,還有內心活動都過于簡單,敘事上作的鋪墊也不夠。劇情也很牽強,似乎是為了故事的發展刻意安排,片中的關鍵情節都經不起推敲等。整個片子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制作那些場面上,而講起故事來就更加心不在焉,就這樣顧此失彼。失的也是最為關鍵重要的。
(4)市場化
動畫片以其假定的繽紛世界、幽默感、近乎真實的影像、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不敗之地。常光希曾說,“動畫片的競爭是藝術和技術的競爭,藝術是主要的方面。目前國內的動畫電影,好的劇本很少,大家在題材、選材上也比較局限,思路比較窄,敘事手段、人物造型、幽默感、可看性等等方面與國外有很大差距。”的確如此。
當《魔比斯環》出現時,卻沒有得到與其投資數字相應的效果。在這個時候不少人都在反思,什么樣的動畫才是代表中國,有我們自己的特色?我們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樣的動畫?
好萊塢的皮克斯,代表著世界上最高的CG技術。而西方文化雖然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支主流,但并不代表國際文化。國際化應該是各種文化被相互吸收借鑒的過程,環球數碼已經認定必須走國際市場的路子。這也是《魔比斯環》“西化”的原因之一。像《魔比斯環》“ 西化”的動畫丟失了本土文化,那純正的本土文化動畫又怎么樣呢?
我們再來看看被稱為:“2007年最值得關注的中國三維木偶動畫電影”——2007年6月,中國昆明緣成影視制作有限公司推出的《悟空大戰二郎神》。
《悟空大戰二郎神》是一個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取材于《西游記》原著中孫悟空大鬧天宮,以及與二郎神大戰的故事。是我國首部將三維動畫技術與中國傳統木偶相結合的動畫電影,這也開創了傳統木偶與現代技術結合的先河,是一次對于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有益探索。而且,僅僅只用了2年的時間,投資只有800萬元人民幣,這也創下了同類影片中的一項紀錄。然而,《悟空大戰二郎神》自“六一”上映以來,票房不佳、毀大于譽。小學生評價“沒有任何新意”;斥之“幼稚”。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動畫片在新時代里還沒有找到自己的“魂”。
事實上,在繼《悟空大戰二郎神》之后還有一部來自杭州的三維動畫片《大唐風云》,同樣也未能逃脫票房慘淡的陰影。當然,這些國產動畫片在追趕好萊塢大片過程中的踉蹌腳步,被認為是中國動畫片復興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也不容忽視振興中國動畫市場,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嚴謹。日本和歐美的動畫那么長久的歷史,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必然有一大批觀眾留戀日本和歐美的動畫。另一個角度說,動畫是文化產業,沒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路子,藝術形式依附于別人是不會有市場的。形成紛雜的動畫文化,在一種文化的孕育下,形成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才有其獨特的風格和地位,方能使其他文化認同和尊重。這又豈是可以速就的!中國三維動畫的廣闊市場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探索。
二、90后國產三維影院動畫之得
美國、日本在國際動畫市場的“壟斷”范圍已是日趨擴大。其大批量的動畫作品已讓它們成為市場上的主導地位。中國在這強有力的沖擊下,急流勇進,去做“純粹的中國自己的動畫電影”,雖然質量遠不及美、日,但它們的勇敢嘗試,無疑應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它們在中國動畫史上留下的印記,也是不可磨滅的。
(1)開創先河 前赴后繼
從零開始。《魔比斯環》是首部國產三維影視動畫。環球數碼做的是一個完全嘗試性和有進取意味的工作,實踐出真知,環球實踐了,而且耗費精力。這部片子的市場和票房,只不過是眼前的短期的東西。如果,以后一說中國動畫就是水墨、剪紙、木偶,也是一種匱乏和落后,不是嗎?
《紐約時報》曾以《中國快速進軍動畫電影產業》為題,進行了大篇幅報道,并把深圳稱之為“中國動畫電影制作的中心”,認為:“這部片子的尖端畫面是在告訴美國迪斯尼、皮克斯等動漫公司,他們來了!”
(2)反思與經驗積累
《魔比斯環》是先驅,,它的推出為深圳原創動漫提供了寶貴經驗。其次,我們真正在學習著。面對3D動畫,中國還是處于一種起步階段,于是我們向美國人學習。這樣的學習是不可多得的,如果說制作期是五年,那么這五年中所得到的經驗將會影響中國動畫產業的下一個五年或更多時間,這是勿庸置疑的。
而且,《魔比斯環》是首部采用與國際接軌的電影整合營銷傳播模式發行的動畫電影。學習西方的市場動畫產業模式,帶動一個行業的起步和發展。曹輝表示:《魔比斯環》走的是好萊塢、迪士尼動畫產業的市場路線,即“一個片子衍生出一個產業”,這其中,向出版、音像、手機、網絡、衍生品等多領域授權的過程,都在一部動畫大片的投資回收周期內,而票房僅僅是其中一部分貢獻。不管《魔比斯環》是優是劣,是贏是賠,它打造了一個制作國際動畫大片的團隊,有技術,有生產流程,有后續開發。而且,一定還會有更多。
(3)影響與重大意義
中國50年里才出了12部動畫長片,太少太少了。然而,不做只會更少。《魔比斯環》、《悟空大戰二郎神》以及諸多“后繼者”的誕生,對于其他的動漫企業來說影響深遠,它為全國的動畫產業營造了一個氛圍,一個講究原創作品質量的氛圍,一個大眾參與和關注的社會氛圍,一個奮力振興國產動畫產業的氛圍。
如果說,像《魔比斯環》、《悟空大戰二郎神》影院動畫的境遇是國產動畫的一次次試水之旅,那更可以說它們是中國動畫史上的一個個里程碑。推動著中國動畫慢慢步入國際市場。憑借著動畫產業的超強吸金力,加之國家的支持,也迫切開拓出一條國產動畫通向國際市場的道路,讓中國國產動畫在國際市場爭奪一席之地。《魔比斯環》、《悟空大戰二郎神》等國產影院動畫先后的票房遭遇,勿庸置疑的引發人思考了中國的動畫市場,也將中國本土動畫放置到了另一個高度,也許票房并不能代表所有,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的3D動畫征途才剛開始。
作者簡介:張帥帥,女,1984.2,漢族,山東棗莊,本科,助理講師,研究方向:動畫。
(作者單位:云南工藝美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