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澤軒
摘要:網絡經濟的迅猛發展對各行各業都有一定沖擊,餐飲業在網絡經濟背景下衍生出了一種新形式的運營模式——網絡外賣。網絡外賣以其方便、快捷、實惠等優點受到越來越多的上班族和學生的青睞。這種新型的網絡訂餐運營模式極大地改變了現代社會人群的生活方式。然而,網絡外賣在服務我們生活的同時也暴露出來了一系列的現實問題,尤其是食品安全和監管問題,完全依靠市場運作的經濟體系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市場失靈問題,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預來彌補市場體系的缺陷。
關鍵詞:網絡經濟;網絡外賣;政府監管
1.網絡經濟與政府規制
1.1網絡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無證經營。國內網絡經濟的高速發展涌現出一大批小型商戶借助網絡平臺進行商業活動,很多都缺少合法的工商營業執照,無證經營已經成為網絡經濟中最大的問題。網絡經濟中的無證經營主要包括實體店取得了營業執照但網絡經營店未取得營業執照和無實體店情況下商戶未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備案的情形。小型商戶數量眾多,監管部門難以顧及整個市場,當前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國內餐飲行業的一大困境。
第二,不正當競爭。網絡經濟的發展使得商品信息越來越數字化,透明度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戶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導致市場中一些商戶為獲利而采取非法競爭手段,如虛假宣傳、商標侵權、商業詆毀等等。
第三,信息不對稱。與傳統經濟模式相比,網絡經濟出現了新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首先是買家信息劣勢,買家難以了解賣家的經營規模、銷售信用等信息;其次是商品信息不對稱問題,買家只能通過商家的描述和其他顧客的評價來了解商品信息,難以獲取商品的全面信息。
第四,違法廣告。當前我國法制監管難以跟上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中存在大量的違法廣告過度夸大商品效果,混淆商品性質。這種行為涉嫌欺詐消費者,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破壞市場秩序,會破壞市場的正常經濟活動,帶來經濟秩序混亂。
第五,消費者售后權益難以保障。網絡經濟中的種種問題都會導致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但電子商務的無邊界性及政府監管難以到位情形下,消費者面對侵權行為,難以得到申訴。
1.2政府規制的必要性
市場機制自身的缺陷會導致市場失靈,需要政府規制來規避這些問題,政府通過法制建設規范市場中的交易行為,能夠創造更加穩定健康的交易環境。政府規制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立法手段。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如食品安全法、反壟斷法、安全生產法等來規范懲治市場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維持市場的正常秩序。第二,政策引導,政府通過制定宏觀經濟政策來引導市場經濟的運行向著良性方向發展,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等。第三,政府投資活動,政府用稅收收入建設國防、醫療、教育等具有正外部性的事業,投資自然壟斷行業,如交通、供水供暖等行業,有助于更好的提供公共物品,降低交易成本。
市場失靈會導致經濟向著不良的方向發展,網絡外賣的井噴式發展勢必會涌現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監管挑戰,必須要通過政府監管來規范行業的健康發展。
2、網絡外賣現狀及特點
2.1國內外賣發展現狀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網上訂餐來節省時間和精力。網絡外賣是一種基于O2O(Online to Offline)運營模式的在線外賣,消費者通過外賣平臺提供的商家信息自主下單,由外賣平臺或商家完成配送的餐飲服務。2013年以來網絡外賣進入黃金發展階段,迎來了井噴式的發展,到2014年近一年的時間就增長了110.8%,市場總值達到了279.5億元,2015年再翻一番,2017年在線外賣市場規模約為2046億元,訂餐用戶約為三億人。當前我國外賣市場已經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國內市場基本格局已經形成,不同外賣平臺均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競爭優勢。網絡外賣平臺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隸屬于母公司的外賣平臺業務,如美團外賣和百度外賣,另一類是獨立的外賣平臺,如餓了么。隨著外賣皮哪個臺的不斷完善和消費者餐飲消費方式的轉變,越來越多的餐飲商戶開始選擇與外賣平臺合作以拓展銷售渠道。
2.2網絡外賣的特點
網絡外賣的快速發展有賴于互聯網技術進步和移動端設備的不斷更新進步,相較于實體餐飲消費,網絡外賣有著顯著的特點。首先,網絡外賣種類十分豐富,消費者消費選擇空間大。普通實體點參觀或者食堂的菜品數量很難達到外賣平臺的規模水平。依托互聯網外賣平臺和智能手機便攜式的操作,大量商家可以在同一平臺展示商品,提供多種多樣的菜品和主食,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偏好。其次,網絡外賣價格實惠,優惠折扣遠多于實體店鋪,這是因為網絡外賣在一定程度上有去實體化店鋪的作用,可以省去商戶的房租成本和其他固定成本;網絡平臺的同臺展示也使得餐飲商戶之間競爭力度加大,推動了商品價格的下調。此外,網絡外賣點餐方便,送餐到家,節約了消費者的時間和精力,不再需要花費時間尋找合適自己的商家就餐。
2.3網絡外賣現存的主要問題
盡管網絡外賣極大地便利了消費者的餐飲消費也促進了國內餐飲行業的新型增長模式,但各種負面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當前主要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商家證照不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29條之規定,從事食品生產、食品流通等餐飲服務,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生產許可,食品流通許可,餐飲服務許可。然而市場中存在大量的商家并沒有取得合法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就在外賣平臺注冊銷售產品。
第二,食品安全難以保障。與實體餐館相比,外賣平臺上的商家詳情消費者更難以了解。消費者無法通過網絡外賣平臺獲得廚房衛生和食品制作過程等信息。網絡外賣中的一些商家借助平臺的“面紗”,開設“黑作坊”,衛生條件極差,食材質量也差強人意,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第三,配送問題。首先,一些餐館使用的包裝盒并沒有達到食品安全規定,用來包裝食物會導致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食品中。其次,外賣配送過程中可能出現配送中的食物破壞和配送過慢等問題,還存在配送服務員態度差的問題,是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
3、政府加強網絡外賣監管政策建議
3.1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建設
參考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成熟完整的監管機構是嚴格掌控市場食品安全的堅實后盾。例如,美國食品安全主要由聯邦政府的食品安全部門與地方有關部門配合監管。負責食品監管的還包括各級政府的食品藥品管理局、食品安全與檢測服務部、人類與健康服務部等多個部門,且部門之間相互協作,對食品從生產到消費各個環節都有嚴格把控。相較于國外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和各級部門之間的成熟執行體系,國內食品安全監管在完善監督管理體制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具體來說,工商部門應嚴格審核商家的營業標準,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加強對網絡外賣平臺的監控,可以開展食品隨機抽查制度。執法部門要嚴格執法,對違反法律法規的商戶或外賣平臺實施嚴厲懲罰。
3.2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法律法規是政府部門實行監管措施的基礎,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才能保證監管工作高效開展。由于網絡外賣是網絡經濟下的新興行業,國內有關法律法規建設存在滯后問題,難以跟上快速變化的食品經營模式。因此,政府應當加強立法制度,對網絡經濟中的突出問題及時更新法規條款,規范行業的健康發展。一方面應通過立法規定網絡外賣平臺在審核商家,提供商家信息以及配送食品時所應承擔的具體責任,另一方面要加強食品生產過程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違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行為。
政府應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系統,通過信息管理平臺對食品進行檔案化管理,及時公布市場食品檢測信息,包括不合格食品信息、商家或外賣平臺信用信息等,為消費者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訂餐環境,促進網絡訂餐行業的規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蘆帆. 網絡經濟對政府職能影響和作用[J]. 現代情報,2002,22(12):69-69.
[2] 尹艷華. 網絡經濟與政府管理方式的變革[J]. 學術研究,2000(3):27-30.
[3] 徐艷萍. 網上訂餐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研究[J]. 法制與社會,2016(7).
[4] 劉晶晶. 網上訂餐如何保證食品安全?[J]. 中國食品,2015,No.670(6):60-61.
[5] 張舒愷,雷欣. 互聯網外賣食品安全監管問題[J]. 糧食流通技術,2016(3):41-45.
(作者單位:平度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