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科明
(欽州學院,廣西 欽州 535011)
目前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已經進入以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內涵建設的跨越式發展階段,其宗旨在于培養高素質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工科類專業,尤其是機械類專業是實踐性要求很強的專業,例如應用型本科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人才,重點要培養熟悉現代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生產工藝流程和規范,勝任自動化編程、設備調試崗位工作,能閱讀和編寫相關機械制造文檔的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編程人員。為此,對于電氣控制及PLC技術、液壓與氣壓傳動、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及應用、工程材料與熱處理、電工與電子技術、虛擬樣機技術及其應用、智能機器人技術及應用、裝卸搬運車輛等實踐性和理論性并重的課程,要提高教學效果,有必要加強實踐訓練。關于實訓項目的設計、實訓室的建設、實訓的實施過程已經有了很多建設成果,但是關于實訓的總結和課程評價體系建設,目前成果還很少。
實訓課程教學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客觀標準,對教師教學過程的整體性和對學生實訓效果進行綜合評價[1]目前實訓中的評價項目過于重視知識技能領域,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目標的實現;評價的內容描述抽象、空洞,游離于學生的生活之外;應用型本科實訓課程評價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以考核理論為主。目前許多院校對實訓教學的評價方法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沿用應試教育的考核方法,缺乏科學性和實效性,沒有明確告知學生要達到的應知應會、考核標準和考核方法,實訓環節考核在課程總分中所占的比例偏低,多數情況還主要是以卷面考分為主,影響了學生對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視和技能的掌握。
(2)以分數評價為主。多年來學生的各種選拔與評價主要是注重學生分數,因此一般都是將實訓考核結果折算成分數,忽視了千差萬別的個性發展,而是把分數作為區分學生掌握技能的唯一標準。
(3)以結果評價為主。在整個評價中忽視了對學生的變化、發展、成長過程的動態評價,學生實訓效果評價過分關注獲得的知識技能及教學活動的結果,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的積極性及努力的程度。
(4)評價主體單一。目前大部分院校只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忽視了學生對教師,學生互評,對教學管理人員的評價。另外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評價主體仍限于校內教師、督導人員等,缺乏校外聘請的企業主管以及校企合作工作人員的有效參與。
(5)評價方式不靈活,不開放。實訓是一個動態持續過程,其效果的評測是多方面的,僅憑一份實訓報告或論文,或者一個項目結果還不能得出客觀的評價,應該考慮整個實訓組織過程的監控。以往的評價方式多半是課程結束時,由學生上交實訓項目,并進行一次項目答辯,教師根據項目的好壞以及答辯的情況給出分數。缺少一個開放的平臺,使得學生實訓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無法和教師深入交流,教師對學生的跟蹤和階段性的驗收無法開展。
實訓課程教學質量的全面評價,不應孤立地去看某一、二門課程,而應貫穿整個專業教學體系及其組織實施過程之間的聯系,制定出整個專業“基于目標的開放性多元化”實訓課程評價體系。該實訓課程評價體系涵蓋實訓教學過程及相應評價過程的所有環節,以實訓項目為中心,把課程實訓項目、設備器材、知識、人員、評價記錄、成績等資源整合到一起,聯動學生、教師、實驗員、設備管理員、教學主管、企業人員等,實現上述評價體系的實際應用和推廣。實訓課程評價的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和企業,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2]。
(1)主體“多元化”。通過校企合作,制定校企共同認可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規格要求人才培養方案和實訓課程評價體系。
(2)評價標準“多元化”。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第一主角,負責實訓課程內容方式、方法以及成果批改等整體設計;企業有較好的企業行業標準和完善的績效考核機制,企業人員也將參與實訓課程評價體系引入行業標準;用人單位和家長是檢驗實訓的主要群體,是實訓成果的最終受益者和檢驗者,他們有條件對于實訓課程教學內容是否符合社會需求、教師的教學手段是否合理、學生是否牢固把握所學理論和技術、學生的其他綜合素養是否適應社會要求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
(3)評價過程“多元化”。除教師、實驗員、設備管理員、教學督導參與之外,學生的積極參與能夠有效地提高實訓效果,同時對于提高實訓課程質量和水平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學生是實訓課程教學的對象,其對實訓教師在課程中的教學思路教學技巧、教學特色等方面的評價最有發言權,自評,互評和教師評相結合促進了學生客體地位與主體地位的統一[3]。因此讓學生參與評價體系的制定可以實現評價過程的“多元化”。
只有充分調動各方面的意見并調動各個主體共同參與,才有效促進實訓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1)實現實訓環境的“開放性”。工科類專業的許多實訓環節都是在工程訓練中心完成的,因此每個學期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要求,針對每門課程、每個實訓環節建立實訓的階段性目標和總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宗旨,教師與學生在構建真實或仿真的企業運作和項目應用開發環境,注重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單項技能與綜合技能、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個性發展與共性要求之間的有機結合,以實訓項目為中心,把企業真實項目與學校設備一起綜合應用進行實訓教學。
(2)實現學生實訓過程評價的“開放性”。在以往的工程實踐教學中,通常采用理論講授、實驗、實訓、技能競賽、科研訓練、創新設計與制作等多種形式,采用面上、重點和綜合等創新實踐教學運行機制,集基礎、專業、綜合、設計及創新訓練等多層面交叉工程實踐完成工程實訓,學生采用教學自評、互評和小組評價,可對學生實訓任務完成情況、團隊協作能力、學習態度等進行評價。
(3)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考核指標可以實現公平考核的“開放性”。在通常的實訓課程教學中采用定量考核比較容易,比如:考試的實訓作品、課堂提問、出勤情況等都是比較容易進行量化的,可以用具體分數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課程成績往往只能體現出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不能完全體現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對于一些需要通過實訓過程中去發掘學生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和淘通能力,知識創新能力等方面就需要用定性來衡量。
(4)將“開放性”評價和激勵指導貫穿于學生實訓的整個過程。要使機械類專業的學生更好地完成實訓任務,實訓過程要在評價功能上要強調其激勵和指導作用,評價結果要貫徹以激勵和表揚為主的原則。根據實訓過程中學生的個人實訓小結、產品生產質量,設立“最佳設計獎”、“最佳團隊獎”、“最佳質量獎等,使學生的興趣、意愿、能力得到充分激發,這樣不僅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督促作用,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成就感,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5)實現評價和結果的“開放性”。為了便于多方面的信息溝通,建立公開透明的實訓評價內容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并給每個學生建立一個“成長記錄表”,用于詳細動態地記錄整個實訓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綜合表現以及用人單位的綜合評價。同時,也便于學校教學督導和教務部門直觀監管教師的表現,督促教師不斷的提高自身教學業務水平;還可以督促學生,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和自我表現意識,促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只有監控與評價結果具有權威性,才能使監控和評價具有導向性,真正激發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指導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保障實習實訓教學的順利實施,并最終提高實習實訓教學質量[4]。根據我校為提高學生實習實訓質量而制定的教學環節的評價要求的基礎上,構建了應用型本科機械類專業學生實習實訓課程評價指標,該體系實現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對性評價與絕對性評價、校內評價和校外評價、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該體系共由實習實訓內容、實習實訓過程、實習實訓參與者、實習實訓效果和實習實訓環境等8個要素構成,并制定了實習實訓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細化指標考評表,增強了評價的可操作性。由學生、校外指導教師和校內指導教師共同評價,學生、校外指導教師和校內指導教師評價得分的加權平均數作為學生實習實訓測評總分。下面以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為例,介紹機械類專業實訓課程評價體系的具體內容。
通過敬業精神(8分)、工作態度(5分)、職業習慣(5分)、文明操作與安全意識(5分)、團隊協作精神(5分)、再學習能力(2分)6個方面考核學生的職業品質,考核內涵詳見圖1.

圖1 職業品質考核內涵
通過學生中期自我評價、學生終期自我評價、校外指導老師中期評價、校外指導老師終期評價、校內指導老師中期評價、校內指導老師終期評價、學生家長評價7個方面對學生的實習實訓效果進行主觀評價,每一個方面占分值5分。其中,學生自我評價的中期和終期的考核內涵相同,校內指導老師和校外指導老師的考核內涵相同,詳見圖2.

圖2 實習實訓效果主觀評價考核內涵
通過對實習實訓的內容、過程、環境、效果等4個方面對學生的實習實訓的具體效果進行客觀評價,考核內涵詳見圖3.

圖3 實習實訓效果客觀評價
實踐證明,專業實訓課程實現“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實現互評、自評,教師跟蹤的“開放性”評價,企業工程師根據項目進度及時指導,調動了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學校也將指導教師工作評價的結果納入教師工作業績管理,激勵教師不斷鉆研業務,提高教學水平,主動探索技能指導與實訓管理的有效方法,更好地促進了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從而提高專業課程體系培養的有效性和學生就業競爭力[5]。
參考文獻:
[1]霍海霞.高職院校實訓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船舶職業教育,2015(2):54-56.
[2]許衛鋒.高職藥學專業實訓課程評價體系構建研究與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7(22):31-32.
[3]朱應煌,吳 興.高職實訓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6(3):40-43.
[4]陸善興.高職院校實習實訓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建設[J].職業繼續教育,2010(2):59-62.
[5]熊 山,陳一君.基于項目驅動的市場營銷專業實訓課程體系建設[J].當代教研論叢,2017(1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