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潔 王紅珊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劑科 廣州 510180)
哮喘是兒科常見病,復發率高,病程長,臨床癥狀為干咳、喘息等,不同患兒喘息程度具有差異性[1]。輕者無明顯癥狀,可聞及肺部哮鳴音,重者伴呼吸困難、意識模糊、面色蒼白等表現。臨床認為,該病發生與遺傳、行為、生活環境、呼吸道感染等因素相關,若治療不及時,可引起多種并發癥,如肺不張、氣胸等,治療以平喘、止咳、改善肺部功能為主[2]。目前,臨床大多采用常規對癥治療,控制患兒病情,然而,部分肥胖患兒經治療后,效果欠佳,提示肥胖對小兒哮喘療效有一定影響。鑒于此,本院選取96例哮喘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肥胖對規范化治療所帶來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間我院收治的96例哮喘患兒納入研究。納入標準:符合《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3]中的標準,結合臨床表現、血氣分析、肺功能檢測證實;入院前1個月未予以相關藥物治療;由家長與本院簽署同意書;研究方案經倫理委員會討論后通過。排除標準:入院前30d內,患兒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患先天肺部疾病,導致肺部功能異常;不愿納入研究。根據BMI指數分成正常組與肥胖組,BMI超過30kg/m2為肥胖。正常組有46例患兒,女21例,男25例,年齡2~13歲,平均(7.53±2.01)歲,平均BMI(17.02±1.26)kg/m2;肥胖組有50例患兒,女23例,男27例,年齡2~14歲,平均(7.87±2.03)歲,平均BMI(30.98±0.23)kg/m2。兩組性別、年齡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均給予規范化治療。體重<20kg者每次取0.5mg布地奈德混懸液(H20140475,廠家:AstraZeneca Pty Ltd)+2.5mg硫酸特布他林霧化液(H20090134,廠家:AstraZeneca AB)于早、晚各吸入1次;體重≥20kg者用藥劑量均增加1倍。待癥狀緩解后,利用沙美特羅替卡松(H20150324,廠家:Glaxo Wellcome production)維持治療,每次50μg,于早、晚用藥。兩組治療6個月,觀察療效,治療期間保持良好飲食、生活習慣,定期入院復查。
1.3.1治療效果
參照《兒童支氣管哮喘的診斷及治療》[4]。完全控制:喘息、咳嗽等癥狀基本消失,肺功能恢復正常,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有效:臨床癥狀好轉,肺部功能有所增強,哮喘發作頻次減少;無效:臨床癥狀、肺功能、哮喘發作無明顯變化。
1.3.2肺功能
利用肺功能檢測儀(DP2951型,北京醫捷通科技有限公司)于治療前、后測定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用力呼氣25%肺活量時呼氣流速(PEF25)。
1.3.3炎性因子
取3ml空腹外周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后,利用酶聯免疫法檢測IL-10(白介素-10)、IL-5(白介素-5),試劑盒源于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經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為t檢驗,計數資料為χ2檢驗,P<0.05時,具統計學意義。
正常組(n=46)有24例(52.17%)完全控制,19例(41.30%)有效,3例(6.52%)無效,總有效率為93.48%(43/46);肥胖組(n=50)有18例(36.00%)完全控制,22例(44.00%)有效,10例(20.00%)無效,總有效率為80.00%(40/50)。正常組有效率高于肥胖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
治療后,兩組PEF25、FEV1、FVC均上升,其中正常組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而肥胖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不大(P>0.05),且肥胖組各指標均低于正常組(P<0.05),見表1,肥胖組各指標改善幅度小于正常組(P<0.05)。
兩組治療后的IL-10增高,IL-5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其中肥胖組IL-10高于正常組,IL-5低于正常組,正常組改善幅度更大,組間有統計學意義(P<0.05)。肥胖組IL-5降低幅度小于正常組,IL-10增高幅度小于正常組(P<0.05),見表2。


組別FEV1(L)治療前治療后增高幅度FVC(%)治療前治療后增高幅度PEF25(L/s)治療前治療后增高幅度正常組1.56±0.142.02±0.21②0.46±0.0777.64±0.0382.39±0.01②4.75±0.042.64±0.262.73±0.42②0.09±0.02肥胖組1.49±0.181.74±0.29①0.25±0.06①74.39±0.0276.24±0.53①1.86±0.32①2.59±0.272.60±0.23①0.02±0.01①t2.1147.3775.8192.4697.6540.9232.9012.952P0.0370.0000.0000.0320.0000.3590.0210.015
注:①與正常組相比,P<0.05;②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IL?10治療前治療后增高幅度IL?5治療前治療后降低幅度正常組22.49±2.3136.42±2.99②13.93±0.55117.45±39.2845.32±9.67②72.14±12.43肥胖組20.98±2.4625.02±2.13①②4.04±0.21①126.48±26.7368.53±10.83①②57.95±10.78①t3.09321.64711.17517.14611.0395.988P0.0030.0000.0000.0000.0000.000
注:①與正常組相比,P<0.05;②與治療前相比,P<0.05。
小兒哮喘發病與兒童神經功能、遺傳、生活環境、免疫功能等因素相關。鄭潔等[5]研究人員認為,BMI與哮喘發生具有相關性,隨著BMI增加,小兒哮喘風險也會相應加大。該研究提示哮喘與肥胖間有關聯。肺功能下降在兒童哮喘中常見,肥胖患兒肺功能減弱更明顯,王婧等[6]認為,肥胖者因氣道半徑產生變化,呼吸肌收縮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從而影響肺部功能。
除肺功能改變外,小兒哮喘機體內炎性水平也產生了較大變化,尤其對肥胖患兒而言,其脂肪細胞比較肥大,對巨噬細胞釋放有促進作用。IL-5是一種典型炎性因子,其高水平狀態表明患者存在炎癥,持續增高能引起呼吸道高反應性。IL-10屬于抗炎細胞因子,對炎性因子產生有抑制作用,呈低水平表達時無法充分發揮作用。仲玉強[7]認為,肥胖患兒IL-5高于體重正常患兒,而IL-10低于體重正常患兒,原因在于肥胖者體脂偏多,對部分促炎因子分泌有促進作用。
由此可見,當哮喘患兒發生肥胖后,其肺功能低于正常體重者,而機體炎癥水平偏高。本院研究顯示,兩組患兒予以相同治療后,肥胖組(80.00%)有效率低于正常組(93.48%),且FEV1、FVC等肺功能指標改善效果欠佳,IL-10上升幅度、IL-5下降幅度均較小。研究表明,肥胖對小兒哮喘治療效果有較大影響,不利于糾正機體炎癥狀態,肺部功能改善效果不明顯。
綜上,肥胖是導致小兒哮喘療效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臨床在治療該病時,要充分考慮到各影響因素,并予以針對性治療,促進患兒病癥緩解。
1 郭英.哮喘伴有肥胖患兒和哮喘不伴有肥胖患兒治療過程中肺功能變化差異比較.中國婦幼保健,2016,31(16):3314~3315.
2 董文芳,張磊,鄔宇芬,等.肥胖哮喘患兒肺功能改變特點觀察.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5,30(11):864~867.
3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五).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09,24(5):20~21.
4 陳育智.兒童支氣管哮喘的診斷及治療.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5 鄭潔,張欣,鄭靜,等.肥胖與支氣管哮喘控制水平及氣道炎癥表型的關系.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5,14(6):546~552.
6 王婧,潘家華.肥胖對哮喘兒童治療效果及肺功能的影響.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6,18(1):55~60.
7 仲玉強.肥胖對支氣管哮喘患兒肺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響.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6,31(21):1668~1670.